欣赏|匠心“传承”  非遗“绒花”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12-11  浏览量:157


绒花,又称宫花、喜花,其产生与发展伴随着许多美好传说。绒花用丝绣编织,工艺精美,不仅外观雍容华丽,还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富贵。

 

绒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头花、胸花、帽花、摆件等装饰品形式出现,用于礼仪事项、民俗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相传绒花始于唐朝的宫廷贡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绒花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富贵 图源/网络



2006年 南京绒花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 北京绒鸟(绒花)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此后,绒花这一传承千年的技艺重现荣光,获得更多的关注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树宪在制作绒花
图源/新华社 季春鹏

 



花被赋予了各式花语和美好寓意,采花、插花、食用、入药……无处不在的花是人们自然而然对于美的追求,从古到今,爱花之人从未减少。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绒花



汉代以后,簪花风气流行,除鲜花外,簪假花也很普遍。制作假花的材料主要有金、银、丝、绢、纱、绫、绒、通草和彩纸等。假花因其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不受时空限制而备受推崇。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簪的便是绒花

 

宋朝时,戴花习俗蔚然成风,头上戴花表示吉祥,男女老少都会戴花。朝廷遇到大事,皇帝与百官都会戴花,新科进士参加闻喜宴,皇帝要遵循惯例给进士们赐花。



北宋 苏汉臣(传)《货郎图》男子簪花图


绒花,以丝绒制成之假花。绒花相传产生于唐代,宋代已成为都市“小经济”的一种。唐代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北宋词人张先描写李师师的词句:“……文鸳绣履,去似风流尘不起。舞彻梁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以上所讲的“宫花”即为绒花和绢花的统称,因作为朝廷贡品进入宫中而得名。


△《红楼梦》中选的头花,即是南京绒花


《红楼梦》里曾有这样的情节,李纨将“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一一送给园子里的姑娘们。这里的“堆纱花儿”指的就是南京绒花。

 

清末民初,簪花习俗的流传促进了绒花生产的发展,簪花品种有纸花、绢花、绒花、通草花等。北京、福建泉州、扬州一带,每逢望朔之日、逢年过节、婚庆喜寿,或者会朋友、赶庙会,都有佩戴绒花的习俗。



 绒花与民间的节庆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图源/网络


绒花毛绒绒的触感、富丽丰满的造型,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印象。绒花谐音“荣华”,造型多数体现了民间对吉祥寓意的喜爱。

 

绒花与民间的节庆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每逢一事三节,绒花都是必不可少的节庆饰品,增添喜庆吉祥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南京有佩戴绒花的习俗:嫁娶之喜事,亲朋会送新人“龙凤呈祥”、“石榴多子”的大红头花、胸花,春节则常见“年年有余”的样式,端午节、中秋节也有独特的“五毒”“兔子拜月”等绒花款式,以取驱邪求福之意。



 △绒花增添喜庆吉祥的氛围 图源/网络


此外北京、天津等地,也流传着佩戴绒花以求美丽吉祥的习俗。如北京地区满族妇女喜欢的绒制凤冠旗头,庙会上比比皆是的绒花福字,买一朵即意味着“戴福还家”;天津妇女春节常带“龙凤花”“聚宝盆”等绒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等。记录绒花传统样式、佩戴习惯与文化的文献多而丰富,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



 精致绚丽的绒花 图源/网络

 


 

绒花的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是绒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亟待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内容。

 

绒花的主要材料是蚕丝,而绒花制作用的蚕丝跟一种丝绸制品密切相关,它就是云锦。云锦是中国丝织品工艺的集大成者,元、明、清三代都为皇家御用贡品,制作工艺复杂,有“寸锦寸金”之称。因其选材十分严格,在织造过程中会留下大量的蚕丝边角料,古人惜物,就将下脚料做成了绒花。


 △南京云锦 图源/网络

 

绒花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一件绒制品要经过炼绒、漂白、染色、砰丝、批拍子、拴拍子、剪拍子、对拍子、挫条、刹形、熨烫,组装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丰富多彩的绒花发簪 图源/网络

 

熟绒:蚕丝在购进后,须经碱水煮熟,不可过烂,煮熟后的蚕丝称熟绒。熟绒是用来制作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

 

染色:根据制作绒花颜的不同,要将熟绒染成不同的颜色,染色后的熟绒应套于竹竿上晾晒,须勤翻,绷直。

 

制作铜丝:用木炭文火将黄铜丝烧至退火软化,根据制作绒花的不同,黄铜丝的规格大小不一。


△染色后的蚕丝 图源/网络



制做环节



将熟绒分劈后固定于一器物上,排匀,

用猪棕毛刷子将其梳通——勾条




将铜丝的中间合并

捻成少许螺旋状分叉夹住排匀的熟绒,

再将铜丝的另一端合并,捻成螺旋


 用剪刀把需要的部分熟绒剪断,

左右手同时反方向捻转,

再用上下木板对铜丝进行搓赶,

赶紧后便形成做绒花的最基本部件:绒条。





打尖:用剪刀对绒条进行加工,

使圆柱体状的绒条变成所需

钝角、锐角、圆角、球体、椭圆体等各种形状。




传花: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

配合铅丝、皮纸、料珠等辅助材料制

作出所需的产品。

 

就是这样一道道精细的流程,对于制作者的手艺和经验要求极高。就算同一朵绒花,也需要数支不同规格的绒条,因此,最简单的绒花也要花费至少两天时间来完成。


 △制做好的绒条 图源/网络

 


 

绒花的类型很多,传统形式主要有鬓头花、胸花、脚花、帽花、罩花、礼花、戏剧花(舞台表演使用)等,采用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官寿的龙、凤、蝙蝠、寿桃等传统造型图案,由于此类绒花多用于婚嫁喜事,又称为“喜花”。





△绒花制做样式丰富 图源/网络

 

后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题材品种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主要有绒制凤冠、花鸟虫鱼、人物走兽、盆景建筑等新类型,多被称为绒制工艺品。但在民间,人们习惯将其和传统类型一并统称为“绒花”。


 △赵树宪制做的绒花凤冠


不但有圣诞老人、胖娃娃、孙悟空、武松打虎、嫦娥奔月、麻姑献寿、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物形象,也有小鸡、小鸭、小鸟、熊猫、孔雀等动物形象。此外,表现生活意趣的绒制品有“松鼠葡萄”、“喜鹊登梅”、“岁寒三友”等,具有观赏性质的绒制挂屏、盆景、古建筑有“松鹤延年”、“绒制花篮”、“龙凤喜烛”、“龙凤呈祥”等。


△可爱的绒花小鸡 图源/网络

 

20世纪80年代之后,绒花还作为外销产品为国家换取宝贵的外汇。为适应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和节日习俗,绒花题材也进行了创新,如复活节使用的寓意万物复苏的竹篮绒鸟、绒鸡以及各种小动物等;万圣节使用的寓意祛除邪恶的小黑人扫烟囱;圣诞节使用的祝福新年的圣诞老人、小礼物等。


△华贵的绒花胸针 制做,图源/赵树宪

 

绒花以鲜艳的大红、水红、桃红等为主色调,辅以粉红、墨绿、葱绿等色,以黄色、金色点缀,色彩明快而富丽,具有浓厚强烈的民间气息。


△华贵的绒花胸针 制做,图源/赵树宪




历史上扬州、南京、北京、天津等地都曾是绒花盛行的地区,并形成了各自的地域风格,不论是技艺风格还是传统习俗都不尽相同。


扬州

 

扬州绒花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作为南方绒花的杰出代表,占据着中国制花业的半壁江山。它在民间根植尤深,自古“扬人无贵贱,皆戴花”,其制品数量之大,从业艺人之多,是其他工艺品种所无法比拟的。


它艳丽多姿,却艳而不俗;优美动人,却美而不娇,被世人称之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


△扬州绒花历史悠久 图源/网络

 

传统绒花只做鬓花和装饰用,而近代扬州绒花实现了三次质的飞跃以鸟兽为主要内容的“案头小品”,在色彩和造型上使绒花得到丰富和发展,被称为“第二代产品”;采用浮雕、半立体浮雕技法,将绒花设计进画面、装入瓶框,成为“绒制挂屏”,提升了绒花的文化品位,被称为“第三代产品”;借鉴扬派盆景艺术,将绒花镶入盆钵之中,越发风雅宜人,成为高档艺术品,被称为“第四代产品”。


△扬州绒制挂屏 图源/网络


南京



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同属南派绒花,南京绒花之所以盛行,相传得益于明清时期南京云锦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蚕丝下脚料,为绒花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绒花制作的仿真花 制做,图源/赵树宪


南京自古以来就有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民间传统文化的流传更是源远流长,素有“人文荟萃之地”的美称。到明清时期,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极盛。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也是绒花的海洋。

 

九十年代,南京有近百家企业生产工艺美术品,生产门类包括人造花(绒花)、染织工艺品、民间工艺品、非工艺品等二十一个大类。这一时期的产品除了少数的传统绒花产品外,大多为外销的动物类绒制工艺品,产品主要销往西欧地区,这是南京绒花继明清之后的又一个繁盛时期。



△《延禧攻略》带火了绒花饰品


65岁的赵树宪是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内的一位非遗传承人,经他一双巧手,蚕丝和铜条“变身”成五彩的花朵,被戴在了《延禧攻略》剧中女性角色的头上,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让绒花技艺重现荣光。



赵树宪在自己的工作室做出众多优秀的绒花作品

 

北京


北京是北派绒花的盛行地。北京绒花的历史积淀与绒花造型种类的变迁,是对北京绒花的一个历史回顾。同南京绒花一样,北京绒鸟(绒花)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沉寂,于2009年入选为市级非遗名录,此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延禧攻略》带火了绒花饰品


△北京绒鸟(绒花)于2009年入选为市级非遗名录



北京绒花与扬州、南京绒花的制作程序的确不同,北京绒花是“先缠后剪”,即先用铜丝制成绒条,再根据需要剪成需要的长度。而扬州、南京的绒花制作恰恰与之相反,是“先剪后缠”。除了这一点,南北方绒花制作工艺也无太大区别。

 

除了主流的南北两派绒花研究之外,天津也有制作、佩戴绒花的传统,天津人喜爱红绒花,多在过年时佩戴,以求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天津也是现在唯一一个保留过年带绒花传统的城市。


△天津绒花饰品 图源/网络

 


 

绒花从宫廷贡品走向民间手工艺,它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兴盛、民国时期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命运几经起伏。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各地绒花工厂渐渐解体,老艺人相继离世,绒花工艺面临着技艺濒危,后继无人的境况。直至2006年,南京、扬州的绒花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帽饰设计师隋宜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艺术家

蔡志伟共同创作的作品 图源/时尚芭莎



绒花的传承方式是无形的,是依靠手工艺人的口传心授得以传承至今,其制作过程的体验是任何文字记述都无法企及的。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严峻挑战,也孕育着发展的良好契机。

 

△仿点翠的绒花饰品 图源/网络


绒花自明清产生以来,产品从最初传统形式的鬓头花,发展到现代的形式多样的绒鸡、绒鸟、绒制挂屏等绒制工艺品,装饰性和审美性的范围不断扩大。展现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不囿规矩,跨界交流。南京赵树宪做绒花,突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跟着流行色走,追随年青人的审美,让绒花变得更时尚。在赵树宪手下,南京绒花不仅可以是头饰,还可以是帕尔马香水底座。不囿规矩,跨界交流,方能与时俱进,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绒花与爱马仕和PARMA的跨界合作 制做:赵树宪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显得格外重要,并逐渐形成一种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发展趋势。在工业文明社会和开放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手工艺若能充分把握时代机遇,发挥手工技艺的独特优势,利用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一切条件,将传统手工艺再度推进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广阔市场,定会脱颖而出,迎来新的发展生机。


△仿点翠做成胸针/吊坠多用(上)
福寿三多绒花头饰,寓意福多、寿多、子孙多(下)
制做:赵树宪


转载于:民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