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范玉明:以梭代笔画丹青 缂丝演绎时代之流变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9-03  浏览量:0

传承千年的缂丝织造技艺自古便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这项织绣工艺以生蚕丝为经线,以彩色熟丝为纬线,以缂丝所独有的“通经断纬”之法,制成极具欣赏性的丝织品,工艺复杂,素来便有“织中圣品”的说法。所谓“通经断纬”,即在连接好的纵向经线之上,以小梭子的挖织技法,在描绘出的图案上分段呈现出每一层不同的图案色块部分。“缂”又通“刻”,是指在平纹织造中两个颜色的中间会留下一个点或一条缝,仿佛雕刻出一般。缂丝艺术不仅需要创作者掌握精巧熟练的技艺手法,拥有创作时的绘画与创意,更要具有对线与面的抽象转换及想象能力,以及具备极大的创作耐心与深刻钻研的态度。

缂丝工艺在中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末新疆巴楚西南脱库孜萨来古城的遗址中,便发现了一块以“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缂织的唐缂丝女舞俑束腰带残片。发展至唐代,缂丝工艺传入中原,当时的人们将其与蚕丝织法相结合,使其发展出了更多织法,如“掼”“勾”“戗”“缂”“搭梭”与“刻鳞法”等。宋代是缂丝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南宋时期受到当时文人画花鸟艺术意趣的影响,缂丝艺术在工艺日益精湛的同时,作品风格愈发清丽雅致、格调婉约,江南地区发达的手工业与经济水平,为缂丝工艺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因此当今国内许多著名的缂丝工匠大多来自江南地区,范玉明便是当代缂丝工艺界重要的创作从业者之一,在他手下创作出的缂丝工艺,不仅用于进出口供货的生活日用品,更有对中华缂丝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发扬,承载着缂丝这门织中圣品的千年发展历程与中国各时代之流变。


《冬日戏婴图》

一、缘遇缂丝 谋生与创作

范玉明出生于苏州东渚,正是缂丝工艺兴盛发展之地,说起如何与自己所从事的缂丝之艺结下的这份缘,竟是在一些“机缘巧合”之下促成的。在20世纪80年代,范玉明与同学们高中毕业时,正是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发展上升期,当时在通讯技术、玉雕仿古件与缂丝出口三个领域中,最终选择了缂丝工艺,一方面由于身边朋友的建议与分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中也有着缂丝的“祖传”技艺,虽说中间稍有隔代,但却成为了范玉明走上缂丝创作道路关键的助推之一,就这样在各方之“缘”的促成下,范玉明开始了缂丝工艺的制作学习之路。

虽说接触了缂丝的制作工艺,但最开始时范玉明主要是在苏州的缂丝工厂进行批量化缂丝生产,制作用于出口日本的缂丝装饰品、服饰、毯子等,还有用于一些传统祭祀习俗场合较为华丽的程式化礼服等。谈及最初范玉明对缂丝的“情怀”,他坦诚地笑道:“此时的缂丝制作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工作任务’与谋生的‘手段’。”在依照外需绘制的图纸,日复一日地重复生产,缂丝制品便是一种满足实用性的存在,缺乏情感性、艺术性与精神性。在这样重复的工作中,范玉明逐渐也对手上织作的物件产生了一些思索,各个国家的文化、礼仪、习俗,或参与、或配合、或组成,似乎都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缂丝的制作中来。缂丝作品中所包含的内涵不仅限于中国传统工艺范畴,还能连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是包罗万象的。

范玉明认为,任何社会发展现象都与社会生产与需求息息相关。民国时期初始,我国缂丝产业发展趋于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后,此种现象开始出现转变,苏州文联在1954年成立了刺绣生产小组,次年苏州又成立了专门进行缂丝生产的小组,并邀请了缂丝师傅传授技艺。在周总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呼吁下,20世纪50至60年代苏州的缂丝发展已相当繁荣,改革开放后日本与海外市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助推了缂丝工艺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中的“复活”,由于当时国内人工劳动力较低,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模式较多,许多发达国家都选择在中国进行代加工,此时也通过这样被动与主动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外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生产模式交融。工业化生产制造一方面“唤醒”着国内缂丝行业,另一方面却也在重复机械的制作生产中导致产品的粗制滥造与样式的重复饱和。发展至20世纪末,在东南亚泡沫经济危机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下,国内缂丝工厂的订单急剧缩减,近九成的缂丝企业停止运作,我国缂丝产业遭遇了又一次由盛而衰的打击。

日复一日的缂丝制造工作伴随了范玉明七八个春秋冬夏,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整体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我国的生产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缂丝工厂解散,手工艺人们纷纷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其中一些开始自立门户,以前店后作坊的模式逐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范玉明也根据自己多年的缂丝制作经验思索着自身发展方向,这一探索,建立起了他同缂丝工艺之间,更为深刻与多维的连接与羁绊。


《缂丝千臂观世音菩萨》

二、寻味历史 承载中华之韵

如果说范玉明最初与缂丝的相遇是某种“缘分”的巧合与“糊口”的目的,那么现在的他则更想在缂丝这个传统的工艺中,探寻思考其艺术化发展方向,探索发掘其中的中国历史文化与工艺精神等。经历了七八年的工厂工作,他对缂丝工艺又有了新的理解与看法:“缂丝工艺的存在包含着中国广泛而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不仅仅关系到文化艺术,还反映着千年来的国家政治发展与流变。”范玉明提到,古时缂丝通常是皇家与贵族们的专属,象征着权势与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不仅因为其制作工艺的复杂与精美,也由于当时的礼仪习俗与绘制内容决定其重要阶级象征意义。他指出在封建统治时期,缂丝几乎专供皇家使用,最初也用于敬神佛天地的神圣场景,缂丝制品所运用的画稿是皇家御用画师的精美作品,织作用的原材料也是最精美的蚕丝与金线,因此传统缂丝工艺,从画稿到用材用料,均为最高档次,缂丝工艺承载的是华文明中最为精彩华丽的帝王之章,展现了中国艺术中“错彩镂金”之审美观念,连接着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与传统历史文化的深沉与神秘。

建立在对缂丝这样的理解与思考下,范玉明逐渐开始探索自己的创作方向与道路。除了原先制作的用于装饰的缂丝制品,如腰带、装饰布、扇面等小物件,范玉明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缂丝创作中,呈现出其鼎盛时期的精华与特色,将当代缂丝工艺由配饰转为独立的大型作品,如对龙袍的复刻呈现,对经典名家之画作与书法的呈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在范玉明的小梭与彩线之间流转完形,以柔美或华丽的样态呈现于观者眼前,通过玻璃框与木架的组合,成为一件件能够摆放于室内的缂丝装饰画、台屏与地屏,不仅装点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更为当代艺术爱好者们展现了缂丝艺术的迷人风貌与精妙华美。

苏州的缂丝织造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09年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玉明与其老师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都是缂丝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承担着重要的创作与传承之使命。范玉明在研究中发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工艺有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其中蕴含着江南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与细腻的审美情趣内涵。范玉明通过对传统缂丝工艺纹样特征的总结梳理发现,在宋代以前,缂丝主要运用于书画装裱与佛教经文的包首、衣饰绦条等,因此纹样多为几何形态,具有较强的规则性、程式化与装饰性特征;到了宋代,缂丝的纹样受到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影响,多以院体花鸟画为缂丝创作纹样模版,这一发展使缂丝工艺由图案转向绘画,由实用价值为主而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缂丝工艺在宋代逐渐向艺术性之强化的发展也为范玉明的缂丝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灵感;发展至明清时期,吉祥图案兴盛起来,民间还流传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缂丝工艺纹样由此受到影响,此现象反应出了中国人独特的天地观与时代文化内涵,即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缂丝工艺制品中的形象外化。除了各时代中对不同类型图案类纹样的呈现,缂丝还时常将书法作品作为创作对象,缂丝艺术对文字的表达与呈现,也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纹样风格,而区别于刺绣艺术与旁类编织工艺的欣赏方式。

根据对缂丝工艺历史的发掘与研究,范玉明决定要以中国深厚的历史艺术文化为根基,以探索缂丝工艺的背景内涵为旨向,以传承发扬缂丝工艺的艺术内蕴为目的,来进行自身的缂丝艺术创作实践。在21世纪初,他创立了苏州明胜源织绣艺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缂丝相关的技艺研习、创新与传承,不断为缂丝行业培养新人才,并积极参与各类工艺美术行业比赛,钻研如何能更好地在缂丝作品中呈现出中国经典艺术作品的原型之精美,将中国绘画艺术、书法艺术与服饰中所蕴藏的宏大、清秀、精致、高雅与飘逸淋漓呈现于作品之上。他在弘扬中国缂丝工艺的同时,也向当代中国艺术爱好者们传颂着中华千年之韵。


缂丝书法作品《风骨》

三、科技共振 传统交汇新思潮

范玉明创立的苏州明胜源织绣艺术有限公司不仅专注在传统缂丝工艺本身的创作上,更积极探索如何将传统的工艺美术形式同当代信息传播媒介、传播形式相契合的发展道路。

在缂丝本身工艺的创作上,他不仅复制出了明十三陵的四十多件曾作为皇家御用的织品,数件唐卡经典佛教作品,还创制出各代名家的书法与绘画的缂丝作品,将山与水、花与鸟、仕女与孩童、张扬与洒脱的书法,淋漓呈现于彩线蚕丝之上,或华美、或清丽、或洒脱、或素雅,都在一梭一根之间传达出中国缂丝艺术的玄妙与魅力。

他用缂丝技艺复刻的系列龙袍是一套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中,在对明代定陵出土的缂丝龙袍《四合云纹十二团龙衮服》的复刻中,十二团龙在范玉明的手中跃然布上。范玉明介绍,在明代衮冕制度下,衮服是代表古代最尊贵的礼服用品之一,常被用于重大祭祀与庆典活动中,团龙由缂丝工艺均匀呈现于龙袍之上,前身与后身各三个,肩膀左右各一,下摆两侧各二,彰显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对称美感。满铺的云纹做底,身前身后和中间的团龙身上金光闪闪的鳞片由真金碾成细线,捻于丝线之上,再进行缂丝织制工序,因此龙身上的每一块鳞片都满是华贵与雍容之气。上下部龙呈现出黑绿色的底色,范玉明在这一步采用了经过精挑细选色泽与质感兼具的孔雀毛,捻织于丝线上,织作出了黑中带绿之波光的威武龙纹,这一工程耗费了极大的心力、人力与原料,帮助传统缂丝工艺与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在当代重焕新光芒,为更多中国历史文化爱好者、服饰文化爱好者与缂丝工艺爱好者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文化珍品。


缂丝明黄地缂丝十二章龙袍

  范玉明从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媒体平台中选择了“抖音直播”作为立足点进行尝试,利用当代的媒体平台为缂丝工艺进行更加全面而新颖的宣传。尽管他已经在缂丝行业耕耘了近四十年,教授过的学生与徒弟也是不计其数,但在接触到“抖音”的新平台时,他不仅没有排斥新形式与新平台,或在传统的创作传承方式中固步自封,他认为自己就是新兴媒介用户中的“学生”,甚至戏称自己正在“幼儿园阶段”努力学习中。从2021年开始,范玉明就在“抖音”平台进行直播创作,借助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到中国传统工艺——缂丝。从对操作流程生疏,到能够熟练地操作设备,从闷头织作,到面对镜头向观众娓娓道来缂丝的历史、工艺、纹样与内涵寓意等等,范玉明在一次次的自我提升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与爱好者参与进来。在范玉明与家人们的努力下,在抖音直播了短短8个月的时间便吸引到了17万余人的粉丝数,更有超过百万的点赞。就这样,通过互联网的链接,范玉明将缂丝工艺带到了更多人的面前。日复一日的坚持下,观众们也兴致盎然地观看着范玉明日常的工作与对缂丝文化的分享,看着一件件精美华丽的作品在他的手中完成,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参与者,愈发感受到缂丝工艺的迷人与无限魅力。

此外,他还在继续坚持缂丝工艺领域的创作耕耘与探索传承,同各高校相关艺术与服装专业合作,以高校教学与建立合作等形式,在当代审美设计中融入缂丝工艺与纹样,将传统的工艺技术同新的审美风尚相结合,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缂丝艺术作品。

范玉明坚信,工艺美术连接着民族的、时代的生命,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思潮、新的多元学科,才能够创作出有着延续不断生命力的缂丝艺术作品,缂丝工艺才能够兴起来、活起来,才能在不同的思潮语境下继续传承与创新,让世界看到中国缂丝工艺巧夺天工的美感与中华工艺美术的东方魅力。



范玉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委会副秘书长,苏州经纶无尽织绣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