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原博:传统,在创造的过程中得以延续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0-05  浏览量:102

近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担纲策展人的展览“乘物——原博作品展”于壹美美术馆一楼正式开展,展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美院手工造纸与纸艺术研究所所长原博的纸艺及设计作品。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原博多年深入手工造纸产地进行田野考察后的综合呈现,她不仅深入探究了中国手工造纸工艺的精髓,更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探索了如何将这一传统技艺转化为当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在她的作品中,手工纸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生命力,不仅展现了其形态的千变万化,更深入挖掘了材料本身的潜力与美感,这种对材料与工艺的极致追求,使得艺术家原博的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与韵味,每一片手工纸都承载着她情感的温度。
艺术家原博专访
原博:传统,在创造的过程中得以延续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壹:原老师,是什么吸引您不断钻研造纸工艺?
原:对造纸工艺的兴趣源于我的专业视角,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里的包装、海报、书籍设计等设计成果最终都会通过纸张印刷的方式来呈现。印制的过程就会涉及到纸张和印刷方式的选择及其适配关系,比如说纸张的克重、松厚度、平滑度、渗墨性、涂布与施胶、肌理与质感等,都是影响作品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
平时我们用的纸大多是机制纸,手工纸其实接触得不是很多。 2015年我在福建考察中第一次看到了竹纸的生产现场,倍受震撼。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纸匠们挥汗如雨,辛劳工作,我了解到造纸过程的繁复、体力劳作的强度以及从业者后继乏力等现状,与我心中手工纸阳春白雪般的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以设计和艺术的途径,为手工纸带来更多的应用空间、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成为我陆续前往各地考察手工造纸现状、了解造纸工艺的一个起点。了解得越多,我对手工纸的兴趣也就越浓厚。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壹:您提到手工造纸是非常辛劳的过程,也需要花费特别长的时间,您认为手工造纸在工业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当今社会有何价值?
原:我们现在生活当中绝大多数的纸张都来自于工业制造,但是手工造纸在中国的艺术领域、保存修复领域、书法篆刻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机制纸尚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这也为手工纸的持续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手工造纸本身的价值其实远远还不止这些。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对物的消费不只局限在其基本的使用功能上,还日益拓展到以物质承载的精神文化、艺术、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今天乃至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手工纸还有着更加广阔的、亟待我们去开拓的应用空间。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手工纸要经过大量的工序和人力的付出,在制作的过程中,你能够感受到很多人为这一张纸而努力的情感价值,和这种材质背后默默的温情。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如今,我们借助电脑与手机能迅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然而,若选择以纸笔作为记录方式,当笔墨落于纸上,信息便被赋予了一个物质的载体。每一张手工纸都是不一样的,这一载体不仅承载了文字,更融入了书写时的心境与情境,使得书写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也承载了一份郑重的心情。在向心中挂念之人倾诉情感,或是表达深切感激之情时,每一个笔触都仿佛将情感融入纸笔之间。纸张这一载体在心灵与情感的表达上,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我们设想一下孩子收到新年红包的情景,如果只是通过微信发送,随着技术更迭,或许未来某天这些记忆将无迹可寻。但如果能将红包与一封亲笔书写的家书相结合,既传递了物质上的关爱,又融入了精神的寄托。这些被孩子珍藏多年的信件与家书,无疑将成为他成长记忆中宝贵的财富。翻阅这些家书,仍可重温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尽管现代社会倡导无纸化办公,但在人生诸多重要时刻,我们依然需要纸质载体来承载那些不可磨灭的瞬间。因此,手工纸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了情感交流与重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其珍贵之处更在于它历经多道精细工序的打造,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情怀。
手工纸的市场没有机制纸的市场那么大,一方面,它被“边缘化”了,大批量工业生产的纸走向市场替代了它的部分市场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它的“边缘化”反倒转化成为一种稀缺性,被寄予更多的精神内涵,成为我们今天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物质载体。在未来,手工纸依然也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不只是在实用的功能上,更应该在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去拓展它的应用空间。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壹:造纸的工艺是古老的,造纸的过程却是与生活一体、时时弥新的。在您看来,手工纸是否属于我们一般说的“传统”?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传统?
原: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手工造纸技艺薪火相传至今,从时间的维度上看,它肯定是一种传统工艺。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下,造纸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迭代,逐渐减少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提升生产效率。从这一点上来看,它既是传统的,也是随时代而更新的。
譬如造纸工艺中的碓料工艺,是指通过捶打的方式把造纸的植物纤维打散、切断,使其纤维素的外売被打破,这样,帚化的纤维才能在抄纸后达到纤维缔结、交织成纸的目的。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时候,人们使用手工捶打、舂捣,以及用脚踏碓;后来利用水力驱动代替了人力,出现了水碓乃至连机碓;再后来有了电力驱动的打浆设备,由此极大减轻了人的体力劳作,而纤维疏解的程度也随动力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可见,传统的造纸术也始终随时代发展进行着技术的迭代,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着。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在今天,我们对于造纸技术的革新还在持续地进行着,通过改良造纸的技艺、工艺配方和设备,培育开发新的纸种,以使其不断地回应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需求。例如增加平滑度、紧度和防渗墨性,以适应印刷的需求;通过染色工艺、丝网印工艺去开发花色丰富的手工纸,以满足人们对于日常审美的用纸需求等等。
这次的展览中,我展出了一些生肖图案设计和手工纸工艺相结合的作品——《光与祝福》,这些作品就用到了改良过的水印纸工艺。常规的水印纸是用线或铜丝在抄纸的帘子上编制出符号、文字或图案,在抄纸的时候形成的暗纹,对着光看时暗纹部分显得更加透光,这种纸具有一定的防伪性和专属性。作品《光与祝福》的水印纸比较特殊,因构成图案的笔画比较粗,如果用传统编织竹帘的方式,一是耗时耗工成本高,二是线条太细无法达到图案的效果,不是一个合理的工艺方案。所以我与纸匠合作改良工艺,借助丝网印制版的方式来抄造图案水印纸,成功地实现了生肖图案的艺术效果,这是一个工艺改良的典型案例。


▲《幻化》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除此之外,这次展出的《幻化》也用到了一个挺古老的造纸的方式。埃及纸莎草纸的使用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将纸莎草茎秆的浅色内瓤切削成薄片,然后进行纵横叠放,再经捶打压实使它变得致密,制成可以书写和绘画的“纸”,当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在中国海南古代的黎族人民多用楮树树皮捶成布来制作衣物,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也有用箭毒木的树皮做衣服的传统。《幻化》这件作品从这些原始、古老的工艺中获得灵感,使捶打树皮的传统制造方法延伸到艺术的表达上。我们怎么理解传统,实际上是取决于今天的我们对传统的认知视角和创造性的运用传统技艺的方法。
传统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被固定下来的,而是在线性的时间轴上一直不停地在向前发展着的,因此传统与当下是不能够被断然割裂的,传统的基因也始终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着。传统的价值就在于我们今天的创造中得以发展、延续。



▲《幻化》细节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传家”系列作品的创意源自记忆中的拼布坐垫,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缝缝补补、用碎布片进行缝制的传统。我们的妈妈、祖母这一辈的人有惜物的精神,一小块布片都不舍得扔,衣服旧了还会寻求再利用的途径。她们用巧手来裁剪、折叠、拼贴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布料,再用针线把它们连缀起来,成为五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实用物件。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了,这种手艺也变得少见了,一是因为这种拼布的手艺费时费力,没有人愿意花功夫去做它;其次,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衣服还没穿旧就被淘汰了。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为何选择将拼布工艺应用于纸张,其意义何在?这或许源于我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在我看来,传统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温情与故事。在这个快节奏、高消费、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下,我通过这件作品去探索、去发问,表达对当下生活状态及消费观念的一种反思,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否已被我们抛弃或遗忘了?



▲《传家》系列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传家》作品中有几千个小的单元形,我在制作过程中一边折一边拼,不停地复制一个个单元形,消磨了大量的时间。这让我深刻体悟到,传统手工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湛的技艺都是艺人在时间的消磨中逐渐提升的。时间的累积达到了一定的量,才形成了他们作品中精益求精的高品质和工艺风格,而工匠精神就来自于兢兢业业一辈子做一件事儿的毅力与恒心。
对我来说,在一个喧嚣的时代下,勤勤恳恳地埋头做我的拼纸,为此而花费的时间就好像是一种修炼,让我能够踏实下来,内心感到平静。我觉得这是手工艺在当代的一种新的价值发现。现代人虽衣食无忧,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工作生活的压力也变得很大,精神追求也愈加重要,需要一个载体使人平静下来,从中获得一种内心充盈的满足感。这个时候,手工艺就显示出其非常大的治愈价值,这也是它在今天乃至未来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传家》系列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壹:您在生肖系列的创作中借鉴了许多民间传统图案、纹样,您可以介绍一下吗?
原:这次展出的《光与祝福》系列生肖水印作品,是我近9年来每年坚持创作的生肖图案系列中的一部分。在图案的创作中,我经常从民间的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比如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泥彩塑,以及汉画像砖、青铜器等,它们都可以成为我创意的来源,给我造型语言、构形方法的启发。
在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当中,我们接触到的大量造型语言和方法,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潮流的影响。但当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创造时,我们会慢慢地沉下心来,感受到其中的造型逻辑。它们来自于民俗文化、民间信仰,还有一些民间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彼此学习、传承延续下来的形象元素、造型方法和造型语言。



▲《光与祝福》系列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生肖文化,它与春节密切相关,每一年都有一个生肖守护神,带着丰富的吉祥寓意,这些寓意围绕着保佑生命安康与传递吉祥福祉的主题,表达人们不断延续生命、实现家族繁荣的愿望。这些美好的愿景巧妙地融入各式各样的图案与图形之中,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形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征。在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蕴含吉祥寓意的图案,如“连年有余”“一团和气”“麒麟送子”“天官赐福”“状元及第” “马上封侯”等。通过研究和借鉴这些画面,我们可以学习多种创作方法与艺术表达技巧。


▲《光与祝福系列-吉兔启祥瑞》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溯源图新传美意”是我在设计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创作理念。“溯源”实际上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图新”是指我们立足于今天,去创造崭新的东西,表达新的寓意,表达我们对新的时代的一种态度和热情。“传美意”的诉求是亘古不变的,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那些吉祥的寓意当中延续下来。
这样的创作理念使我的图案创作不断地根植于传统的文化土壤里,使得它能够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我此次展出的作品,将生肖图案与造纸工艺进行了结合,我希望这样的尝试,还会继续做下去,把十二生肖都做一遍。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壹:您如何理解展览的题目“乘物”?
原:这次我和陈辉老师的双个展叫“乘物·游心”。艺术家在做创作的时候,有种境界叫做物我两忘,但是我们把“物”和“我”拆开了,成为两个展览的名字。游心的“心”实际上是“我”之所在,乘物的“物”看上去是与自我的存在相反的,可以理解为,在我的存在之外的东西是物。“物”是一种载体,是一种中间的媒介,对我而言也就是借由一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来达到我创作的目标,所以我是从材料和工艺入手的。如果说“物”与“心”是一条线段的两端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地,陈辉的作品正好是从“心”发端的,他从一种自由的状态和境界上出发,寻求物质的载体。我们两个就像是相向而行的两个点,在中间的物质载体上,也就是纸张材料上相遇。
“物”对于我现在来说,就是对手工纸的材料和成纸工艺的探索。从我这次展览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我运用不同造纸原材料的属性和特征,通过人为的介入或者不同的工艺,去表达材料的多样性。比如说捶打、延展下的纤维状态,成纸之后的折叠状态,有的作品采用了拼贴的方式,还有的运用了手工造纸里的水印技术。在最后一个展厅,还展示了一些染色纸、手工纸信笺、手工制书以及徽章、丝巾等文创作品。此次展览从艺术的表达到为生活日用的设计,从多方面展现了我在手工造纸技艺当代价值转化领域的所思、所想、所为。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壹:您希望观众看过这次展览之后收获些什么?
原: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到纸张本身的多样表现力。另外也希望大家通过对手工纸的了解,从纸张能够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文化内涵,以及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所蕴含的多维价值方面,去体会传承、发展手工纸的当代意义。
在最后一个展厅,展示了我今年刚出版的《纸匠》一书,以及关于手工造纸的纸匠们的访谈短片。这是基于我最近8年来对全国造纸产地的走访,对当地造纸人进行的访谈,撰写而成的著作。其中涵盖了宣纸、竹纸和皮纸三种不同的工艺,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介绍和访谈记录,可以促进观众对中国当代的手工造纸现状的了解。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纸匠》原博著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是我基于多年来对手工造纸产地的田野考察所形成的综合艺术表达。我一直在发掘手工纸的当代价值,探索其当代转化的形式和载体。在这次展览中,我选择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它。手工纸在今天尚有值得开拓的空间,通过用户跟手工纸之间的更多互动性,拓展手工纸更广泛的应用空间,使得手工纸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这个展览将是一个开端,由此而引发更多人对手工纸当代价值的思考,或许他们在未来也会加入到对手工纸的使用和创造之中,这样手工纸的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北京壹美美术馆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