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吴文治:中国设计学的别现代发展路径(二)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8-19  浏览量:0

二、当代中国设计学的内涵建构

中国设计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融入全球文化杂交的语境,并呈现出别现代特征。回顾设计学的发展,1998年我国首次设立“艺术设计”专业,2011年设计学正式被设为二级学科,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设计学纳入交叉学科,可同时授予工学和艺术学位。从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当代中国设计学的内涵架构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也从原本的设计实践逐渐转向设计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从当前的学科发展与建构上看,中西方文化与学科体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链接关系,本土性的缺失与理论体系建构仍然是当下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中国设计学的发展,要在厘清设计学源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学派、学术体系与不同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国设计学要立足本土,不仅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理论,并面向未来,才能真正体现设计学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当代中国设计学的概念范畴

当代中国设计学,从字面上来看,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当代”的时间层面,另一个是关于“设计学”的概念界定。[24]“当代”在《辞海》中的解释为“目前这个时代”,本文将当代设定为“1998年设计艺术学科建立为起点至今”的时间段。“设计”在1928年出版的《辞海》中的解释为“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在当下被称为“造物系统”,而随着设计的内涵范围与价值不断转变,它的定义也在随之变化。设计学以设计为研究对象,但并不等同于设计,在此基础上又赋予了其学科的广泛意义与更为显著的社会价值。当前的设计学从横向维度可以分为狭义设计学、一般设计学和广义设计学三类。狭义设计学一般指单一或数个学科并拥有明确的应用与活动领域。一般设计学则是一种以科学为前提,可以应用于所有设计的一般过程,重点强调设计过程与步骤。[25]

从广义设计学的角度来看,设计的范畴较为模糊,是一种多元开放的设计平台,寻求一种大设计。[26]广义设计学的形成基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具有交叉性、工业化、数字化的学科体系,是包含所有设计的大整体。戚昌滋将设计学定义为“现代广义设计科学方法学”,即“现代设计和分析的方法、途径、规律、程式与法规”。[27]而广义设计,又是一项需要极强“社会性、思维性、技术性、方法性”的设计活动。[28]当前设计是属于“艺术”还是“技术”,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激烈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转变,对于设计的多元适应、思维提升、创造分析等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显然是必然趋势。

从纵向维度来看,设计学可分为设计活动、设计研究、设计思想三个部分。设计活动也可称为设计实践,设计活动是设计研究的基础,大量有效的设计活动才能形成设计研究,因此我国最早期的设计活动被称为设计之“源”,早期的《考工记》也是依托于大量的设计实践才形成的,而《考工记》的六大分类也被称为专业分化和综合的开始。[29]设计思想,也被称为学术思想,它是对某个事物进行全局性的思考,或是对某种设计持特定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方式。设计思想往往蕴含在设计成果中,通过设计成果的呈现体现设计思想的价值与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学派的形成。设计学派的建立也意味着设计思想、设计观、设计方法的稳固以及本土设计观念的生发,对于设计思想、实践应用与设计研究的传承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30]如德国设计方法学学派、英美日的创造性设计学派、东欧的新设计法学派等。[31]

设计研究,包含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历史研究两部分。设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一方面设计理论研究需要对设计实践提出具体的、科学的、实证的引导,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另一方面,设计研究要基于设计活动所产生的实际行为与实证数据来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交替的过程。[32]设计历史研究虽然不能直接体现出显著的价值,但它在整个设计学的架构中是不可或缺的。设计历史不仅是现代设计的基础,也是当代设计思想的启蒙与理论创造的核心。从设计历史的构成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目前能看到的,在过去进行的实践并存在于现实,具有时代性的历史产物,属于设计活动;二是独有的民族记忆与独立思想,为设计历史提供本土文化的支撑;三是对于过去形式与技术的延续与转译,进行创造性研究,形成属于现代化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我国设计历史研究如《营造法式》《园冶》《天工开物》等,都侧重于对明确的对象与实践进行研究。国外的历史研究如《建筑十书》《现代设计的先驱》《建筑类型学》等则侧重设计理论与批判研究。两者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设计理论与批评正是中国设计学所缺少的。[33]目前中国众多的设计沿用的还是西方的理论,而建构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必须依托于本土传统与历史环境等相关因素,因此对于设计历史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诸如此类,当我们带着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设计时,越发能够发现设计学内部的设计活动、设计思想与设计研究的整体性、紧密性与互动性。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设计学已不再是一个单纯依靠技术的学科,而是需要众多理论、思辨、历史共同进行研究发展的学科。如何在延续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使设计学具有国际化视野,是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这并非是直接沿用西方设计体系能解决的。

(二)当代中国设计学的学科建构

设计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众多的变革,对于设计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从我国的学科建立来看,具有较大的文化杂糅属性。追溯设计学的形成,工艺美术和图案学作为中国设计学的开端与基础,是中国传统设计的早期概念。以《考工记》为本源的设计学经历了工艺美术和图案学的发展,学科框架与理论体系不断改变。我国在1983年、1990年、1998年、2011年、2022年先后五次调整学科目录,学科名称依次向图案学—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转变,学科内容也从单一实用美术向综合设计转变。根据学科分化与设计体系,设计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图案学的出现,大量图案运用在各类陶瓷制品上,精湛的工艺与极富艺术感的图案是早期对于设计的定义。早期大量图案的运用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图案是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对于传承发展与传播影响也更具优势。该时期以1926年俞剑华的《最新图案法》为显著代表,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早期对于技术与艺术并没有进行细分。

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起工艺美术发展的时期。姜丹书(1917)是我国提出“工艺美术”一词的第一人,他将工艺美术放入整个美术史来进行研究,在他编撰的《美术史》中,分为“建筑、书画、雕刻、工艺美术”四个章节,将建筑与工艺美术分开叙述,同时将工艺美术分为“陶瓷、铸造、染织、髹漆、刺绣、金玉工”六大类来编写。[34]可见当时对于工艺美术的研究整体侧重艺术而忽视了技术,与当前的设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直到1985年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和1994年王家树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等书籍出版,内容上才开始出现家具、雕刻、金属等整体性的研究内容。195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以国家和民众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办学活动。1983年,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被纳入文学门类,同样归入文学门类的还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下设工艺美术学与工艺美术设计等共18个二级学科。

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艺术设计学”正式取代“工艺美术学”,成为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被并入清华大学,正式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至此,传统的手工艺方向转向综合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被纳入艺术设计学的专业方向,扩大了设计整体的涵盖面,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

第四个阶段是2011年,这一年是中国设计学科的历史转折点,艺术学正式成为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二级学科。其中设计学可授艺术学或工学学位,也进一步说明了对于技术的重视程度。

第五个阶段是2022年,教育部正式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并被纳入交叉学科门类。这也说明了设计学的覆盖面将更为广泛,也将更为重视设计学的主体性与学科间性。新学科的出现,必定是基于技术更迭、时代需要、文化观念等形成的。当前对于设计学被纳入交叉学科,更有学者提出利用“学科交叉学”或是“交叉学科学”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设计从原本单一的实用美术转向跨学科交叉领域,学科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不再对设计进行单一名称或功能的限定。从当前的研究热点领域可以看出主要为设计学、艺术设计、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等六大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也可以看出市场化、科学性与实用性在不断影响着学科的分化与形成(图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俞孔坚、吴静子和森文为代表的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

图片

图2 设计学相关研究关键词网络聚类图

中国设计学经历了古代传统、西学东渐等长时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我国本土的学科体系,并迎来了研究的高潮。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设计学面临又一次重大改革。设计学的未来发展可以分为三条路径:第一条是以艺术学、美术学、工艺美术为主线,从感性角度出发注重审美性;第二条是人文科学视角的设计学研究,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为突出代表,重点关注设计学对人类发展的价值;第三条是工学的介入,如机械学、计算机学和其他理工科的交叉,关注技术发展与未来创新。但无论如何发展,本土文化都是学科发展的根基,而多元发展也是设计学的必然趋势。

(三)当代中国设计学的价值创造

约翰·赫斯科特说:“经济学关注财富的生产、配置和消费。设计是人类规划并实现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能力;同时,设计也催生意义——这样,设计的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财富。”卡尔·门格尔认为“在人类意识之外并无价值”,[35]价值一词原本用在经济领域,而在设计里,人们第一联想到的就是功能、美观、经济等人体直接感受的因素。当下国内众多设计体现的价值止步于功能、美观等外在形式,而设计主体的内部价值极为缺乏。李立新认为“人的现象是设计的起点”,重点关注生活的设计不仅是基础和过程,也是目的。[36]因此中国设计学的价值可以分为设计理论价值、设计活动价值和设计文化价值三类,以此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设计学的价值创造。

设计理论是设计活动产生的科学基础,是对事物形成认知的方法与依据,因此理论价值也分为认识理论与方法理论。认识论是接触事物的第一面,对事物产生的第一印象与产生的认知观点会对设计对象形成初步的价值定位,是人类主体对设计本体的感性认知。同时,设计认识论中最重要的是创造,设计的本质是生活,创造的本质也是服务于生活。认识能够预判创造的未来价值,并为其提供生活的现实依据,从而形成面向未来的价值创造。[37]方法论则是人类主体对设计本体的理性认知,方法论的价值存在于指导设计。现代设计方法论又被定义为交叉学科方法论,由于设计学本身不具有任何方法论,长久以来都是挪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论来进行指导设计,如信息论、功能论、系统论、突变论、智能论、优化论、对应论和离散论……[38]因此在借用其他学科方法论的同时,要调节好设计学本体与交叉学科客体之间的占比与引导关系。

设计活动,也是最初设计学形成的原因,它以人为核心,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各类生活问题为目标来进行设计活动,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活动当前可以分为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与设计对象的应用过程,是设计理论的现实载体。设计活动能够直接表现出设计的价值,如是否实用、美观、耐用等。设计对象在其诞生的那一刻,就拥有了唯一的身份与意义,不同时期展现出的时代价值也不相同。我国的设计学源于早期的陶瓷工艺,拥有极强的实用与审美价值,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商品化和模式化等变革,发展至今成为以创新为首要的设计价值,将设计对象的使用价值与设计活动价值进行区分。[39]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当前设计价值已从原本的实用价值上升到了文化价值层面,设计学的深层次文化建构是实现当代中国设计学价值创造的重要一步。设计文化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文化功能,设计对象所带有民族特色或习俗文化能够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增强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追求,进一步提升文化身份认同感;二是文化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对于文化精神的诠释就极为重视,如青铜时期所建造的鼎、角、壶等,都显现出极强的权力与民族特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思维认知。[40]

在笔者看来,当前中国设计学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其内在的价值推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建构当代中国设计学的价值体系,不仅需要对我国的传统基因进行活化与再造,还需要引入西方前沿技术与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既要立足本土,又要面向未来;既要保留民族性,又要紧跟时代性,才能不断拓展当代中国设计学的内涵与外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科发展路径。当前我国在文化挖掘、传统与现代、学科链接等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需要借助别现代理论来探讨适合当代中国设计学的独特发展路径。

吴文治,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高水平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设计学智库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