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殷波:手工艺的季节悖论与机遇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6-30  浏览量:0

盛夏到来,手工的蒲扇、凉席迎来销售旺季。其实,现代生活中季节感逐渐变得模糊,常年恒温的空调暖气、高效物流中反季节的水果蔬菜、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以及大量非季节性信息、娱乐活动占据注意力,强烈的季节体验正在消失。而手工艺恰恰是基于天然材料、特定物候,源于节令性的实用功能或民俗文化需求,连接人与自然、时间,也成为季节记忆的载体,因此面临季节感弱化的影响,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发展可能和空间。

图片

手工蒲扇图片来源:云上文化

首先,季节性是手工艺内在属性的一部分,包含文化、生态和生活智慧。在现代生活“去季节化”、快节奏消费、标准化生产的背景下,手工艺的季节性内涵及产销模式面临发展的悖论。首当其冲的还是生产生活方式和市场需求发生改变。农耕时代,气候相关的实用性需求更为突出,冬季保暖,夏季纳凉,雨季防水,过年剪窗花,端午绣香囊,中秋塑兔爷,岁时节令往往包含对手工艺品的特定需求。现代社会里,空调暖气可以对抗温差,工业产品用以满足日常需求,节日氛围趋于商业化,因而导致以往功能性、应季的手工艺品市场相对萎缩,依赖自然节律的手工艺受到“去季节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依托自然节奏的手工艺生产与现代社会的消费节奏也存在一定矛盾。应该说,手工艺是一种慢生产,尤其运用天然材料、受制于环境条件、制作过程缓慢的工艺品类,需遵循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并在特定季节、特定自然环境中展开相关工序,加之传统社会生产周期影响,往往具有“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劳动力投入阶段性特点,无法大批量快速生产。但是现代消费主要是一种快消费,大多要求即时满足和全年无休地供应,慢生产与快消费之间存在矛盾。此外,由于现代社会季节感的模糊和淡化,手工艺品中对于季节时令题材及意象的表达和共鸣相对减弱,当时令内涵流于符号化、表面化,则更难引发广泛共鸣。因此富于季节性的手工艺在当代语境中不乏发展瓶颈。

图片

蝴蝶窗花图片来源:拍摄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

手工艺在时序节奏上的发展悖论源于传统与现代的差异,而基于真实的差异化存在,正意味着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就此,需充分阐释和发挥手工艺的物候美学价值,将手工艺的季节性转换为稀缺性和独特性,重塑手工艺的季节性优势。比如,推出“限定版”“季节主题”等产品,特定季节采摘染色植物制作限量手织布,只在冬季封藏窑变瓷器等,使手工艺的稀缺性、时令感在强调个性化、反对工业复制的时代成为溢价的核心。由于季节性强调过程的时间性、人为性和自然依赖,是一种反工业化叙事,消费者购买一件应季的手工艺品,如春日手绘的青瓷茶器、秋天的柿染围巾,就此连接的是文化记忆和生活诗意,其情感价值远超实用功能,具有新的价值空间。从业态多元化的角度看,手工艺的季节性也可转变为体验优势,发展体验经济。如春季采蓝草制靛蓝、秋冬煮草木染或腊月印年画、清明扎风筝等,可开设深度体验、工作坊、研学旅行项目,发展体验经济。同时,由于地方特色与季节性紧密相联,可将时令手工艺提升、凝练为地域文化符号,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感的产品,由此突破节令需求的限制,即使在非使用季节,相关手工艺品的购买也具有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或者从设计着手,融入现代生活美学,进一步设计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和日常使用习惯的产品,如家居装饰、文具、茶器、首饰等,因此也超越特定节日或季节限制,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突破时令限制的过程中,对于原材料及环境条件存在天然要求的,也可通过预售和定制模式,合理规划生产并吸引追求独特性、愿意等待的消费者,或在不破坏“季节限定”稀缺价值的前提下,适当运用技术创新与材料管理,拓展可持续的市场空间。

图片

编织宠物拉杆箱图片来源:拍摄自山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

总之,手工艺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虽然“草木摇落露为秋”“东风且伴蔷薇住”的季节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相对变得模糊,但手工艺作为人与自然、人与时间对话的媒介,在关于恒常与本真的追寻中,其价值还将重新被照亮。

殷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人类 艺术学研究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