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殷波:快时尚潮流中手工艺的“慢直播”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22 浏览量:0
近年来,在真实场景中沉浸式展示制作过程的手工艺“慢直播”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流行,内容既涉及刺绣、髹漆、锔瓷、雕刻等传统手工艺,也包含滴胶制作、黏土人偶雕塑等现代创意手工,以及环保主题的废旧物品创意改造,吸引传统手工艺文化爱好者、DIY爱好者以及“可持续生活”潮流中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广泛参与。在15秒短视频主导的注意力经济中,手工艺“慢直播”以无剪辑、无旁白、无特效的原始形态突围,被称作“过程美学的胜利”。

刺绣直播图片来源:新京报
手工艺“慢直播”首先是“过程”的直播,完整呈现手工艺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流程,突出技艺细节本身,无快进甚至无镜头切换,聚焦工艺施加、材料转化的过程和状态。如银锭被锤成蝉翼薄片,生漆在阴干中结晶、羊毛在纺锤下成线,时间流逝,工艺演绎,器物成型,由此通过低介入、高沉浸的传播方式,体现了时间“在场”,观众跟随镜头观察工艺的每一步细节,包括木雕刀法的轻重、陶泥塑形的力度,并仿佛“看见时间有了形状”。作为过程的直播,手工艺“慢直播”不同于展示结果以进行成品秒杀的电商直播,从陶土在指尖缓慢成型到刺绣丝线层层叠加,使工业化生产中消失的过程价值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因而有别于工业社会结果至上的逻辑,被视为当前“慢美学”复兴的体现。在这个过程里,技艺的可视化效果被放大,尤其是手的运动轨迹,如錾刻金银时的肌肉颤动、刺绣时针尖穿透丝帛的瞬间等,因而直接促进了濒危工艺被更多人看见、理解、关注和保护传承,而且作为“直播”,观众可通过弹幕提问,促进了手工艺的知识共享,也可通过投票选择器型、纹样,成为一种参与式的文化重构。在促进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播的同时,这种反效率化、去碎片化的过程直播也使观众在缓慢、专注的制作流程中重新感受实体的创造性劳动,获得类似冥想的心流体验,成为一种对抗快节奏社会以及虚拟世界虚无感的精神疗愈。此外,直观展示传统工艺的完整流程,也意味着不回避瑕疵和失败,如手捏陶器的细微褶痕、绘饰上色的自然晕染,在工业化量产时代重新定义瑕疵的独特性,手工艺的偶然性与不完美恰恰是机器无法复制的体验,甚至匠人形象本身,如手部皲裂、鬓角白发等不完美体征被镜头记录,也在于回归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网红经济的滤镜美学。

金漆镶嵌直播图片来源: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
从根本上说,手工艺“慢直播”的文化价值在于对手工制作本质的尊重和再认识,包括手工艺寄寓在具身经验和物质转化中的时间观、不同于机器流水线生产的制作中的“涌现”、由物质特性引导制作创作的让物“存在”的敞开状态以及由实体劳作实现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实践,在新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语境中呈现出存在的必然性及意义。因此也在今天的文化传播中重建物质生产的文化意义,尊重慢工细活,乐于延迟满足,并激发起历史的、地方的文化认同。其经济的直接带动作用在于,用户被过程打动而消费,因而成为兴趣电商的新场景,作为过程导向型消费而直接变现;同时,可通过直播的“云学徒”机制或回放二次利用开发付费课程,由教育付费化创造价值。在间接的转化带动方面,可由文化地标赋能,驱动地方文旅发展,通过地方特色手工艺的慢直播带动乡村旅游。总之,手工艺慢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内容形式,将“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重新可视化与量化,在数字时代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

竹编直播图片来源:人民网
目前,在手工艺“慢直播”发展中,也不乏直播逻辑与手工艺文化的内在冲突,存在为追求流量、迎合观众而刻意为之的表演性劳动,或为适应平台算法推荐而切割制作流程,以及打赏机制导致的价值扭曲等,仍需坚持手工艺的本质。因为有些珍贵之处,恰恰“低效”才能抵达。
殷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