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赵华:以设计思维面对漆艺——福州漆艺当代创新的六个案例(一)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18  浏览量:0

工艺美术如何跟当代设计和当代生活加强联系,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性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其中包含着传统与科技、日用与欣赏、手工与批量、工具与审美、制作与使用等诸多关联与矛盾。传统的工艺美术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文化的符号或审美的新奇,而应该和设计的思维与进程同行,才会得到社会范围内的良性生态和延续。以福州漆艺为例,六位当代漆艺家以设计思维对大漆材料与工艺进行的探索,或可为传统工艺的当代创新提供思路。
在对福州漆艺产业的走访中,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现代漆艺的传承与人的关系。在众多漆艺家中,那些浸润、深入材料与工艺本身,并有自己思考与探索的人,显得尤为突出,也很难区分他们是匠人、艺术家、设计师,还是工艺教育者、组织者。他们没有固守陈规,而是从设计的角度,将传统漆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在日用与欣赏之间,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可以想象,历代从事漆艺的有所思考的工匠,亦不会忽视对新材料的开发及对新技术的应用。漆工艺也在这些探索中与时代同行,虽有困境,但也不断得到优化。本文涉及的这几位漆艺家的当代创新与他们的经历和背景息息相关,但都是以设计思维去面对这门工艺,让漆艺回归日常生活,并从大漆这种材料和漆工艺本身的特质出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大漆工艺工期漫长、工本高昂,加之大漆这种材料的致敏性,可以坚持下来的从业者数量本身并不多。而福州传统的脱胎漆器虽然是福州当地漆工艺的特色,但由于工艺更加烦琐,且市场接受度不高,所以当下年轻人当中做脱胎漆艺的则更少。即使在众多的手工艺门类中,漆艺也是小众且轻奢的,从市场上看,不是百姓生活中必需的东西,更多则属于小众的人文精神和雅趣。小众的市场以及漫长的工艺流程,会导致大量成本积压,因此从事这种手工艺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坚持下去。


漆器的流行得益于它在形式和工艺上的精美,材料和工艺制作则是保证这一品质的关键。尤其在现代工业兴起后,大批量流水线的工业产品虽然走进大众生活,但其雷同的式样难以满足具有更高审美要求的人。所以当近代漆艺品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其消费对象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而这个因素进一步保证了它的工艺品质,也使漆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了艺术的品相。[1] 传统的福州脱胎漆器主要有艺术品和日用品两类,设计理念主要依靠漆器艺人师承的审美经验。由于工艺技能与材料应用有限,再加上匠人缺乏更多的思考,对综合因素考虑得少,造成漆器产品市场面窄、审美品位低、社会消费单一、影响力不足。


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品更为多元的今天,以往的大漆品类很难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由于大漆这种材料和工艺的特性,也远非架上漆画可以涵盖,以设计思维面对漆艺创新便成了重要的创新手段。[2]


产品的设计,不仅与漆器本身的器型、工艺有关,还与前期的市场调研、合理的市场定位、工艺程序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和销售方式设计等诸多环节相关。现代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漆器产品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审美的关联上,还体现在漆器产品设计中艺术与实用的综合上,其中不仅是材料属性,也包含着和其他艺术、工艺门类的融合。从我们走访的六位漆艺家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些创新的路径。
陈如山:以产品的思维面对漆艺
“极简大漆”是漆艺家陈如山于2012 年在福州创立的设计师品牌,他以天然大漆为主要创作材料,采用传统技法,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趣的日常大漆用品。
陈如山在大学主修装饰画专业,第一次接触到漆画。1997 年毕业后,他从事了十多年的广告设计和产品设计。上世纪90 年代末到21 世纪初,中国正是设计开始活跃的时期,陈如山开办了设计公司,在实战中真正体会和积累了产品设计的综合理念。回归大漆工艺的时候,大漆依然是冷门,陈如山除了自己本身的专业和技艺,更融入了产品设计的思维。他认为,如果没有设计融入,再好的工艺也没有用武之地,“大漆是一个工艺性很强的东西,一定要有合理的设计跟它配合,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
陈如山的优势是利用传统的工艺跟设计的小批量生产,这也是基于他做产品设计后的透彻理解。从设计画图开始,包括哪些工艺技法适合,哪些设计不适合手工去做,都要经过综合的分析处理。还要对工艺非常熟悉,包括每一个步骤中的每一条线、每一个边会产生多少工价,都要了解,不然盲目做下去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陈如山认为,一个设计师如果对工艺不了解,就会犯很多错,即使最初设计得很好,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手工艺跟产品的结合就属于其中的一个问题。他刚开始很不习惯这个量产的过程。对于艺术品与实用器,手工与量产本身就存在矛盾,“手工跟量产之间这个矛盾太突出了,要确保大漆品质的同时又要降低成本”。传统漆器多为木胎,器型、稳定性、一致性、批量化,均受颇多限制。而金属胎,或许意味着一种突破的可能。2014 年起,金属胎漆艺成为极简大漆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陈如山以金属为胎体、以大漆为装饰材料,尝试制作各种实用器,大到成套的家具,小到茶针等用具。陈如山把工作室搬到远离市区的山上,有了足够大的空间,他开始尝试创作以金属为胎体和框架的成套家具,做好后再在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不同的材质做漆器胎体方法虽然不同,但目标都是让大漆牢牢与胎体结合。金属做胎除了把金属表面打磨粗糙,关键还有调漆的比例以及烤的温度,控制不好。它的“咬合力”就不够,漆容易剥落。据陈如山介绍,大漆盘金属做胎最难之处,是在麻布裱完后,还要有“藏”的工序,因此旁边就必须得有一个凹槽,可以把麻布塞进去再封上。因为本身已经很薄,要极其精准才能完成这个步骤。而这也是产品设计的理念,要很好地处理连接的部分。金属盘可以做到如此纤薄,可以做得灵秀文雅,这是金属胎漆器的特性,但如果用木胎做大漆方盘,到这样薄的程度就会发生翘曲,因此往往厚重笨拙。除此之外,传统木胎的漆器,一半以上的工序,如裱麻、多道批灰等,都是为了防止木胎的开裂。而金属胎恰好规避了这一点。古人已有采用金属做胎髹漆,但因为历史原因部分漆工艺出现断代,所以现在这样的金属胎漆工艺需要重新探索才可以达到。产品设计中还要注重实用器的人体工学,如杯子持握手中,太重或太轻都不舒服,陈如山做的金属胎大漆杯重量则恰到好处,这也正是遵循产品设计的理念。
金属胎漆器产品中比较受市场欢迎的是金属胎大漆盘,银胎漆杯,以及广受好评的锡胆青绿素髹漆花瓶。陈如山也会把其他工艺综合运用到大漆产品中,如将激光雕刻工艺用在大漆家具上,这种工艺在桌子上运用更有味道,尤其是那些斑驳的光影,绘画与实用器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工艺与设计也可以巧妙地结合,如桌角可以拆卸下来,便于电梯运送。如果做一个可以盛水的大漆花瓶,还要考虑水压,不能做得太高,会导致水压过高胎体破裂,这就要计算高度和压力的比值。实用器一直是陈如山理解和实践漆语言的方式。他认为,极简大漆的美感不仅在于对大漆自身材质、质感及色彩的运用,更要依靠对线条和形制的掌控。他在日本游学期间,对日本漆工艺的分工细作有了更直观的体悟,如何完成传统漆艺在现代日常的美学表达,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从茶器、花器到香器,从对木、麻、锡、银等不同胎骨的运用,从材料、形制、日用、工艺,他不断在尝试。
同时,陈如山也发现市场的重要性,漆器在生活中,不是必需品,而且如此少的产量与种类却大都要重新开发。设计,产品,材料、工艺,要贯通一体,有时多余的东西叠加上去,会造成成本翻倍,“为了这一点点不是必须的设计,反而成了设计里的缺陷”。极简大漆产品的核心点,是用工艺去迎合设计,“其实产品设计中CMF 设计师也是这样的,设计师只有充分了解工艺的原理、特质和过程,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产品。设计的逻辑一定是跟工艺相通的。”同时,陈如山也深知外观设计专利的重要性,他从设计的起始便会去制订计划,综合考虑,把工艺融入设计的每个步骤,实现从成本到效果的最佳匹配。其中也有发挥漆艺特性的自由的部分,比如脱胎漆器的器型就相对自由一些,基本不做过于规整的形状,因为如果去追求规整,反而是用手工的特点去追求工业的完美,也失去了手工的优势和活力。(图1—6)

图片

1. 金属胎大漆杯制作过程,极简大漆

图片

2. 金属胎大漆白酒杯剖面图,极简大漆

图片

3.《李白》,朱髹大漆锡胎金箔酒杯,极简大漆

图片

4.《洛神赋》,锡胆青绿素髹漆花瓶,极简大漆

图片

5.《不系之舟》,金属胎大漆素髹托盘,极简大漆

图片

6. 极简大漆外观设计专利

黄宝贤:多种材料和工艺融合带来的可能性
同样对多材质融合进行探索的还有台湾工艺家黄宝贤,他将大漆与琉璃进行融合创作,同时还将陶瓷、金属、版画等与大漆进行结合。虽然每种单一材料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如果用多元化的材质,有时会扬长避短,也会产生更多不确定性带来的新效果。黄宝贤的身份同样多元,1981 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曾从事过多年的广告行业。1999 年,黄宝贤前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学习玻璃工艺设计,后又研习髹漆技艺,开始创作各种材质、工艺与漆艺融合的作品,研发出了许多新锐艺术品。福州完整的漆产业链给他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土壤,多种材质融合作品的髹漆部分大都在福州制作完成,他选择定居福州并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黄宝贤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习玻璃工艺的同时,也在轮岛市完整学习了日本髹漆技艺,之后又系统学习了台湾漆艺。在台湾艺术大学工艺系教学时,他接触到陶瓷、木工、琉璃、漆器、金工等众多材质和工艺。在深入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后,他认为大漆的包容性最大,可以与任何材料结合。黄宝贤首先尝试用玻璃与大漆结合。玻璃表面太光滑,漆很难附着,他便先在玻璃胎体上喷砂使之粗化,髹漆后用窑炉烘烤,使大漆渗透进玻璃的肌理。时间越久,漆与玻璃的黏合就越牢固,作品会呈现出愈加华美的效果。在髹漆后,漫长的打磨工序犹如作画,通过打磨,可以创造出想呈现的画面。借由这两种材质相互对比、相互映衬,大漆附着于造型独特的玻璃胎体后,玻璃剔透光亮的特质被进一步彰显,大漆的表面也更加绚丽。漆艺与德化白瓷、羊脂玉、琉璃等连接也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使用多种材质融合表达可以实现更多理想的艺术效果,也体现了工艺材料本身的质感。黄宝贤在作品中几乎都是使用两种以上材料进行创作。(图7—10)

图片

图片

7—8. 玻璃胎大漆花瓶,黄宝贤

图片

9. 大漆与琉璃结合的器物,黄宝贤

图片

10. 大漆与金工结合的茶器,黄宝贤

除了在材料结合方面进行探索,黄宝贤在作品中还十分强调器物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即艺术生活化。他是从设计和产品的角度出发去创作作品,“传统产业的角度无法体现出文化的价值,只有将创意、技艺、市场营销三者结合,才能让传统产业转型成文创产业,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要将这三者关系设定好之后,再去设计开发产品,包括产品在使用中的应用场景也要考虑。黄宝贤认为,大漆工艺的传承要建立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上,在生活中去推动。


在黄宝贤的设计中,多种材质和工艺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一些器物髹完大漆再与金工结合,或者用漆艺进行修缮。在造型上,黄宝贤会用木头先车出造型进行预判与调整,再拿去开模具。他设计的木柄髹漆结合陶瓷壶身的长柄茶壶,让主人不必起身便可为围坐宾客倒茶,而且也不会烫手,非常适用于福建日常生活中的饮茶文化和习惯,也发挥了大漆材质和工艺的特性。他还将大漆茶台结合金工托盘,使得壶承与茶台融为一体,既美观又方便。(图11、12)


图片

11. 大漆长柄与陶瓷结合的茶具,黄宝贤

图片

12. 大漆与金工结合的茶盘,黄宝贤

通过在日本、台湾、福州三地的漆艺学习和交流,黄宝贤对漆艺的传承和当代创新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漆艺在日本传承历史比较悠久,而且是有计划性地传承下来,当代漆艺创作与传统漆艺创作两种类型发展都不错。近几年,日本漆艺界也涌现出很多当代漆艺作品。台湾受日本漆艺影响较深,漆艺文创发展不错,很多大专院校开设漆艺课程,很多年轻人开始从事漆艺行业。大陆早期更偏向漆画创作的人才培养,近几年高校更加注重对漆器创作人才的培养。”


因为生活方式不同、需要不同,所以各个地区漆艺发展也不同。但目前普遍的问题是漆艺作品缺少原创性,市场上一旦一种产品卖得好,大家就会模仿,如此一来,原创者就会受到很大损失。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认知上解决,通过对人的培养和教育、提高环境的包容性,以及为原创提供发展的空间等方面来解决。黄宝贤将工作室建成体验空间和工艺研学的教室,包括大漆、琉璃、陶瓷、金工等,让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到这些传统工艺,探索工艺在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
赵华,《装饰》杂志社编辑、栏目主持。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装饰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