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阐释及其展示体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认知与实践(下)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0-18  浏览量:265

四、展、演多重形态的再现表达
非遗馆体现了非遗在场、在地、在线的三种形态。在场,围绕活态的文化遗产特性,引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驻场展示,带动观众参与互动,开展非遗项目体验和传习,观众参与共享场馆内容,由此展陈具有了生命力的动态变化;在地,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各地丰富非遗项目构成具有标识性的人文形态,呈现生动鲜活的文化创造力;在线,采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延展,突破物理空间而成为无界的场馆。场馆展陈设计强化视觉的效果,传达中国的传统美学,由此提升展陈内容的张力。
(一)感知:参与体验式展示
非遗展陈让观众获得参与体验,这种方式能够把观众带入非遗的语境,建立“传承人”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参与体验和过程性的表达强化这种具有文化传承性的关系,即通过与现场传承人的交流,在言传身教中感受的工匠精神;通过可视的口述、对话等情感化表达,理解传承人的造物智慧和精神世界;通过传习实践直观接受从材料、工具、技法、流程等过程性的知识体系。参与体验式展示让观众系统地了解阐释的对象,从而,展现有形载体内的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
非遗参与体验式展示可分为“主题型参与体验”与“感知型参与体验”。“主题型参与体验”包含项目过程性展示、解析性展示、整体性展示三类。过程性展示是指项目的现场技艺展示,观众在场馆观看到传承人的制作过程,如锡雕项目某个工艺流程的过程性参与,观众可亲自感受錾刻的制作工艺;解构式展示指以项目生产或发展为脉络,展示其各个不同时段的过程和工艺流程的变化,如蓝印花布文化切片式的呈现,展示工艺过程性的细节变化,通过直观视觉传导并获得该项目制作原理的知识信息;综合性参与采用数字影像的运用,呈现非物质性的较为典型的动态过程,为观众主动参与提供多种选择,如百双技艺之手的影像墙,数字技术实录了技艺的过程,并转化为可视的图像让观众产生联想式的认知。“感知型参与”则为非遗展示提供了诸多参与体验的可能,主要有几种形式:
(1)传承人展示
选择与展陈空间和内容相关联的传承人驻馆,进行过程性的展示,观众动手体验可增加对展项的认知,进而在传播非遗的同时达到传习的目的。采用此种形式,要考虑后续的可持续地运营维护,做到前有规划后有机制,保障常态化地运行。

图7 基本展陈厅“手艺·生活”传统竹编技艺展演场景(本文作者供图)

(2)沉浸式展演
非遗项目体系中一部分是传统表演类项目,这些项目与特定的场域有关,因此,还原相关表演的空间氛围,更为真实地呈现传统的演绎状态。此类项目可采用两种类型展现。一是还原型的展现,二是剧场型的展演,当然这两种展现的形式需有针对性,还原型主要侧重常态式的展示,要具备固定的场域和展演项目,形成专题性质的展示,另一类型则着重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项目进行舞台化的展演。
(3)直觉式感知
展陈形式的直觉体验,可强化观众对非物质形态的认知,激发观众产生共情,“五感”(形、声、闻、味、触)是调动参与情感的有效方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博物馆尝试通过感知为残障人士提供展示内容的传导,而后这种方式逐步在文化场馆中使用。在展陈规划中设计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的诸多感受,由此为观众带来直观认知。如茶空间的茶香、古琴听音空间的檀香,不同纸张的触感、中药材的形态和草药的气味等,人们感官的体验与非物质性有天然的契合,可帮助观众较全面地了解非物质性的文化价值。
(4)交互式体验
非遗参与体验是非遗知识体系传达的补充,如廊桥结构和榫卯结构的搭建,可以深度感知传统营造技艺的构造原理,通过对传统营造法式的了解达到对非遗的认知。木版水印技艺的动手实践,让观众与传承人进行互动,获得制作过程性的体验。交互体验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手段,由此成为展馆鲜活的亮点,也是最吸引观众驻足的展示内容。

图8 场馆中参与、互动、体验场景(本文作者供图)

(二)变化:动态拓展式内容
非遗馆要准确地反映非遗的各种文化事象,所谓的准确不是名录的介绍,而是对呈现非遗事象的系统地阐释。浙江省非遗馆的基本展陈的“口传印记”板块,其内容包括传承人讲述的故事,故事传承历史脉络,故事分布线路区域,传说故事的各类艺术形态,以及实物性文献,再辅以名录介绍;“手艺生活”板块,讲述浙江人在为谋求生计而形成了“百工之乡”,手艺是谋生的手段,与民生相关,与浙江人“格物”的精神相关。展陈最终要通过艺术性的视觉呈现,达到视觉感知和美学要求。展示不能缺少作为非遗载体的实物,既是与代表性传承人产生关联的物品,也是非遗事象的代表性佐证;“演绎风韵”板块内容的传统音乐项目实物选取与代表性传承人相关的乐器,每件物品就是象征物,阐释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的演变,或事件或情感或现象,简单直观却更有说服力。展示内容可采用过程性的数字影像呈现,其优势是全面系统且可随着内容的变化进行调整,为后续的可变性提供可操作的空间。
非遗是随着时代变化的不断再创造,通常称之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因此,非遗展示要遵循非遗本体的规律,体现可持续性和样态的丰富性。展示可根据时间、空间、设备等进行创作的迭代设计。以“定期换展”的布展模式,在常设展中设置换展区,展品分批入驻,根据固定时间周期进行主题内容与相应展品的调整;以“灵活可变”的展览设备,采用可移动、可组合的模块化展墙、展柜和展板,适应不同模块和不同展品,优化利用可节约后续换展成本,达到展示形式适应各种主题内容;以“影像表达”的多种可能完善内容信息。数字影像记录是非遗项目过程性展示的理想的手段,同时,数字影像可以进行多次创造处理,让表达的内容更为充实和丰满。

非遗馆内容建设要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多样的展示形态,持续释放非遗的文化活力。只有坚持可持续的理念,才能形成场馆特色、满足展示需求、推动良性发展,为非遗馆的文化传承和场馆服务提供创新力。

(三)虚实:数字分享式呈现
传统静态实物展示无法体现非遗的过程性和活态性,而数字技术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过程的完整性和艺术的创造性均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达到动态的变化,从而获得生动的展示效果。数字音、影像的技术性运用也为真实地展示非遗项目提供了可能,不仅可展示非遗的过程性,且可实时直播发生的民俗事象,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营造在场的沉浸氛围。展陈采用图像化与信息化手段对展示空间界面进行转化,利用数字视频技术将非遗事象制成视频影像、图像,进而利用数字媒介使展示空间界面透射出相应变化影像,起到动态展示的作用。合理利用三维的空间构造进行视觉的渲染,使展示界面不再仅限于静态的存在,而是通过改造转化形成的图像进行传播。巨型的屏幕展示组成了公共的展示空间,沉浸式的动画虚幻了现实成为情景式的艺术空间,观众身临其境成为非遗的参与和传递者,展示空间的传播力便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图9 基本展陈厅“口传·印记”的粒子动画沉浸式空间(本文作者供图)

非遗数字的“虚和实”使观众产生真实感受的同时也延展了文化性,一方面非遗的过程性是阐释非遗的重要方式,数字技术的运用为非遗采集和保存提供了条件,也是目前非遗保护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因此,音、影像成为非遗藏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数字运用是转化非遗资源的手段,通过科技再现非遗的文化内涵,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赋能,非遗成为创新力的引擎,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作用于当下生活。
数字化的“实”在于资料素材的采集,这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根据非遗完整系统记录的原则,分类型地采集保存。如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践等影像数据,为动态展示提供丰富的基础素材,再经后期加工编制,以不同主题性的方式呈现。采用这类素材制作的如投影、多媒体、音像视频等进行非遗叙事性展示,再现了非遗项目的真实性,不仅对非遗项目进行妥善记录保存,也更好地还原项目的本体。数字化的“虚”在于创造性的设计,与展陈设计相融合形成项目叙事的互补,提升了观众的兴趣,增进对项目的感知。如动画粒子沉浸式空间影像、过程分解式多媒体互动装置,对非遗项目在研究的基础上转化,虚拟的数字创作延展了非遗呈现的样态,吸引更多人对于非遗的认知和喜爱。
科技让影像有了多种可能,为还原环境赋予了观众在场的氛围,营造了鲜活的场景,当然,非遗展示的数字化使用要物尽其用,要体现艺术视觉,要与内容融合,避免滥用数字化而简单地替代内容和设计的要素。倡导采用实物性的互动交互的材料,真正让人体验到人与物的触感,达到身心参与,手脑并用。数字化主要作用于非遗项目过程性阐释,使内容与观众产生零距离而更具亲和力。
非遗馆囊括的内容广博多元,且为原创性构建而面临挑战,因此,首先要研究非遗的根本特性,其非物质性的表现形式构成非遗馆独特形态,并形成非遗展示的逻辑关系;其次要系统性地阐释非遗的人文价值,在整体的文化生态中准确地表达非遗项目文化体系。一方面非遗的非物质性是展示的难点,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多种可能,展演、体验、互动丰富了展现范式,构建了观众与展项之间的动态关系,成就了参与式文化共享空间。
文化场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阐发新理念,除了基本文化功能之外,也关涉与社会的关联性。非遗馆的文化属性亦强调与社会的互动,因此,倡导社会力量参与介入,从而推动馆内观众与社区人群、在校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场馆人员与研究者等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场馆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保护中心开展广泛合作,并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和周期性传统节日活动,使展馆内容契合非遗的特性并作用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场馆与城市、与人群、与时代的融合,为此,兼具创新活力和具有面向未来的生命力。通过非遗馆的当代实践,实现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郭艺,1969年2月出生于浙江临海,艺术学博士,研究馆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主任。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传统工艺青年论坛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