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外销漆器:让西方学者痴迷的“中国风格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2-09-25  浏览量:1025



     在大航海时代以前,中国漆器可能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或者经阿拉伯人之手抵达欧洲。但是,直至葡萄牙人东来,欧洲与中国大规模的直接贸易才真正开始,中国漆器也才开始大量外销欧美,有了所谓的中国外销漆器,即16至18世纪主要通过贸易和其他途径输入欧美的中国漆器。中国外销漆器在欧美广受欢迎,因而也引起了欧美很多学者认识中国漆器、找寻漆器制作“秘方”的兴趣。



中国漆五斗柜(局部)  1730年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19世纪末,西方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中国外销漆器。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针对外销至葡萄牙、奥地利、丹麦、西班牙属美洲等地的中国漆器及一个具体的中国外销漆箱的新研究。但是,迄今仍然无人对中国外销漆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检视西方的中国外销漆器研究,可清晰地看到中国漆器对西方艺术、文化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影响。自19世纪末至今,西方学界对中国外销漆器的关注与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国漆缝纫盒桌   18世纪
    法国小皇宫博物馆馆长卡米尔·格隆考斯基(Camille Gronkowski)在1919年写出了《法国的中国趣味:科罗曼德尔漆屏风》一文,专论科罗曼德尔漆屏风。此文可被视为欧洲学者对中国外销漆器进行专门研究的开始。其内容包括巴黎人17至18世纪对中国物品尤其是科罗曼德尔漆屏风的迷恋与使用,以及科罗曼德尔漆屏风的制作技艺、价格、名称的由来等。
中国漆缝纫盒桌(细节)  18世纪
      时隔近30年后,专门研究中国外销漆器的学术成果才在英国出现。1948年,在英国家具史研究上卓有声名的玛格丽特·乔丹(Margaret Jourdain)和艺术史家罗杰·索姆·杰宁斯(Roger Soame Jenyns)在《东方艺术》上发表了《17至18世纪的中国外销漆器》一文。与格隆考斯基的论文相比,这篇文章一改以往对中国外销漆器的研究只专注科罗曼德尔漆器的狭窄视角,而将视野扩大到所有的漆器类型上,其论述内容也因此更为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中国外销漆器有三类——浅浮雕装饰类、平面绘制类、雕刻类;中国外销漆器进入英国的渠道;英国送图样到中国制作的漆器;中国外销漆器中的家具类型有柜子、箱子、屏风等;科罗曼德尔漆屏风的大量输入及其在英国的再制作;按照欧洲图样制作的座类家具与箱类家具;茶叶罐、八角形糖罐、卡片盒、扇盒等小型家具。
     两年后(1950年),两位作者再次合作撰写了《18世纪中国外销艺术》一书,将1948年的文章收入书中作为第一章“漆器与家具”的内容,并补充了很多图例。
 镜框由中国科罗曼德尔漆板做成的镜子   17世纪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1970年,美国皮博迪博物馆的卡尔·L.克劳斯曼(Carl L.Crossman)为博物馆编写了《1785至1865年间中国外销画、家具、银器及其他物品展览目录》。这个小册子的编写为克劳斯曼写作《中国贸易:外销画、家具、银器与其他物品》一书提供了帮助。此书于1972年出版,很快便销售一空。书中第八章“家具”和第九章“漆器”论及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后期中国外销至美国的漆器。
     1987年,英国著名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柯律格(Craig Clunas)主持编写了《中国外销艺术与设计》。这部书颇类似于乔丹与杰宁斯《18世纪中国外销艺术》的修订版,但在内容上提供了不少新的资料与图例,同时也将中国外销漆器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19世纪。
中国漆椅   18世纪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1990年,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克·瓦彭施密特(Friederike Wappenschmidt)重将科罗曼德尔漆器作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中国科罗曼德尔漆器》一文。此文内容颇为丰富,包括科罗曼德尔漆器的制作技艺、装饰母题、边缘部分的装饰、在荷兰与德国的使用与再制作以及其衰落过程与原因等。瓦彭施密特的研究较为深入,在很多同类问题上都超越了前辈学者的成果。稍后,德国海德堡大学玛蒂娜·迈尔(Martina Mayer)的论文《科罗曼德尔漆器(款彩漆):对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对选择出来的一些人物母题的研究(两卷)》再次对科罗曼德尔漆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瓦德《13世纪至今的装饰与室内陈设词典》第三卷中收录的18世纪的中国大漆柜   1887年
       这两篇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荷兰艺术鉴赏家威尔弗里德·德·凯塞尔(Wilfried DeKesel)和其老搭档格里特·东特(Greet Dhont)对《科罗曼德尔漆屏风》一书的写作,是其多次引用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于2002年出版,既对科罗曼德尔漆屏风的得名、原产地、工艺、外销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又在比较分析了200多架科罗曼德尔漆屏风的基础上,重点对其装饰母题乃至边缘部分的装饰进行了分类研究,如将其装饰母题分为宫殿景象(又分为有高官的宫殿景象、有宫廷女性的宫殿景象或汉宫春晓、有百子图的宫殿景象三个细类)、动植物、神仙世界、全景图、有学者的景象、有欧洲人的景象共六大类,内容既丰富又深入。
     科罗曼德尔漆屏风是中国外销漆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类器物。近年来,其依旧不断地吸引着大批西方研究者在此领域驰骋才华。
中国十二扇科罗曼德尔漆屏风   1625—1650年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2015年,法国布鲁吉尔画室负责人妮可·布鲁吉尔(Nicole Brugier)的《科罗曼德尔漆器》一书出版,再次推进了欧洲对科罗曼德尔漆器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清晰地显示了对科罗曼德尔漆器的研究,在中国外销漆器的研究中成果最丰富也最深入。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关注科罗曼德尔漆器之外其他类型的中国外销漆器的文章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漆五斗柜   1730年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佩德罗·德·莫拉·卡瓦略(Pedrode Moura Carvalho)2001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外销漆器与葡萄牙在其扩散中的先锋地位》就不再关注科罗曼德尔漆器,而是以葡萄牙王后奥地利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ustria)的财产目录作为例证,简要论述了中国漆器输入葡萄牙的历程,也谈及当时欧洲人对中国漆器的认识。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2002年发表的论文《一个16世纪的中国漆箱》也不再关注科罗曼德尔漆器,而是将视角放在一个16世纪的中国漆箱上,详细分析了其装饰图案的混杂性——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夏甲的驱逐”的图案、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Sixtus V)的肖像,以及交腿而坐的人物、大象、褥榻等来自印度绘画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论证出它可能是当时在马尼拉的方济各修士们定制的。从这个个案分析可知,中国外销漆器中定制漆器的情况比较复杂,并非只是“来样加工”。
国漆箱   16世纪末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迈克尔·尤南(Michael Yonan)2004年发表的论文《当权者的饰板:在玛丽亚·特蕾莎的维也纳的中国漆器》将视角放在奥地利的中国外销漆器上,探讨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对中国漆器的喜好与收藏。显然,这篇论文对通常只关注法国、英国、德国与荷兰的中国外销漆器的研究成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中国漆板在1769至1772年间被装于维也纳美泉宫的古漆器房墙壁上
     以上这些新的有关中国外销漆器的研究,或将视角放在以前的研究所未注意到的欧洲国家的外销中国漆器上,或将视角放在一个具体的器物上,代表着新的研究趋势。

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2022年第4期
《中国外销漆器研究小史:西方部分》

原文载于:人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