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 春访“归一楼” —— 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05-06 浏览量:289
“白胎烧就彩虹来,五色成窑画作开”。在妙悟中传神,在传神中肆意挥洒,用笔墨刻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这就是“归一楼主人”王一君,一个沉醉于陶瓷艺术世界的守望者。
一、结缘
春日的阳光温暖明媚,洒进室内,照在我们的身上。一君穿一身月白色唐装,安静地坐在阳光里,苍白的脸上泛着红晕,眼神睿智和善。厚重浑朴的红木茶几上,放着几个温润、精美的儒青瓷茶杯,热气腾腾的红茶,闪着通透澄澈的琥珀色,茶香氤氲弥漫。兰花优雅地盛开着,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鹅黄色的迎春花,枝条柔软,繁花似锦。博古架上,陈列着一君的艺术品,陶艺、茶壶、花瓶、刻瓷盘……
“归一楼主人”王一君工作室坐落在昆仑镇1954陶瓷创意园的最北边,是我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不仅仅因为艺术气息浓郁,能够欣赏陶瓷艺术品,更因为喜欢听一君大师聊艺术。作为艺术家的王一君,平易近人、真诚率性、热情好客。与一君交往不累,与他聊天,很舒服。
2012年与一君结缘源于一次采访,从此相识相知至今,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所以一有空闲,我便来造访一君,聊天喝茶,谈艺术谈人生。欣赏一君作品会令我忘却俗世烦恼,还会有意外收获。一君的成就也时时激励着我,始终坚持读书写作,不曾懒惰沉沦下去。
提到王一君,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可能还会说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非遗传承人、大工匠等等诸多头衔……
《绿水青山》
王一君,号“归一楼主人”,人们知道的多是荣誉称号和各种团体组织的头衔,对于他的这个“归一楼主人”的名号,猛然一提,知道或能对上号的还真不多。据我所知,这个名号寄寓了主人的修为理念哲学思想。
结缘陶瓷于王一君而言是一种躲不开的宿命。王一君是在窑炉边玩着“泥巴”长大的陶瓷工人后代,自幼特别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好奇。常常从幼儿园偷偷跑出来,到淄博瓷厂的生产车间,和小朋友玩摔泥巴的游戏,比赛谁摔得最响。做陶瓷用的各种泥巴摔在地上,形态各异,幼小的一君感到好玩,便把它们收藏起来,悄悄晾干。第二天,再偷偷放到窑炉的匣钵里,焦急地盼望作品出炉。看到自己的作品由瓷泥变成光洁、神奇的瓷器,就很有一种成就感。这或许就是王一君最早的陶艺创作了。耳濡目染、浸身熏陶,牵动着他的发展方向,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遂把美术与陶瓷融为一体,一头扎进了陶瓷艺术的海洋。
创作的道路更是坎坷不平。他早期创作的作品连从淄博瓷厂选拔到省陶瓷评比的机会都没有,无缘获得社会各方赏识,自然也长期经历了“埋在深山人不识”的阶段。这段经历对一君来说,是历练,更是激励,让他更加刻苦努力。成名后,他热衷公益,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创业都与这段经历有关系。
90年代末期,淄博瓷厂因不适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换而濒临破产,而偏偏父母同时双双患脑血栓住院,两位老人也是瓷厂退休工人,药费没法及时报销,但病不能不治疗,而且需要长期治疗。一君是孝子,为了给父母治病,曾经在路边租一间房子,一边给人加工刻瓷工艺品以筹措医疗费用,一边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厚植内蕴以融汇深悟陶瓷艺术,与志同道合的同行们共同践行工匠精神,筚路蓝缕守正创新深耕淄博陶瓷文化……
《绎》
现在的王一君是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多次创作外事礼物,广受赞誉,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是知名人物,可以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在和王一君的闲谈中,他曾多次说过:“支撑艺术家存在和提高的,终归于其情感意识、美学修养、艺术见地、技术表现,然而决定和影响其艺术造诣和艺术成就的却有很多很多因素,修为境界相辅相成、技道萦怀意蕴闳深。”
作为一名艺术家,能如此清醒,保持这样一份恬淡心境,十分难得。
二、追求
在王一君工作室二楼的展架上,有一件名曰《清月》的作品格外引人瞩目:残缺的圆月上,寥寥几支寒梅透着清冷、幽香。
“这是人生的遇见。”王一君笑着给我讲了这件作品的故事。
其实,这件作品原本是瓷厂工人不小心损坏的素坯盘,打算扔到废品堆里处理掉。而从小在陶瓷厂长大的一君,深知每一件陶瓷从自然界的原料开采以及生产中各工艺环节艰辛过程,最终完工需要几十道工序,耗费好多人工和原料资源、动力能源。所以他捡回来重新修坯,顺势创作了这个作品《清月》。
“如果按照辩证法来讲,一切都在变化中,艺术家要敬畏自然避免教条,因势利导地妙心调理,方得与天同契道法自然的审美格调”王一君说。
《清月》表现了一君的艺术感悟,表达了清月、寒梅在内敛中不失浑朴、大气、粗犷、孤傲的精神品质。作品圆缺轮回、妙通自然的残缺之美,更是蕴含着浓厚的哲学意味。
王一君的创作呈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他对于形、色、点、线、面、胚体、釉面诸多元素,对于诸多艺术门类与工艺技术,对于精细与粗犷、婉柔与刚劲、清丽与浑朴等各方式艺术语言,加以灵活处置,把传统文脉与当代语境有机融合,甚至将“缺陷”也转化成为一种艺术创作元素。
“知法无法,乃为至法。”聊起挚爱的陶瓷艺术,一君先生神采飞扬,侃侃而谈,把我带进了一片神奇而新鲜的艺术天地。他好像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拈花微笑的王者,点石成金,长袖善舞,用泥火笔刃诠释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清风莲韵》
“不识规矩门外汉,泥于窠臼是半残”。王一君博览群书、爱好广泛,对绘画、陶艺、刻瓷及其他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和探究。他主张艺术创作应是灵魂的旋律、心性的流淌, 知“同则无继” 则避开拘泥。创新性思维,必须是定位于人们的普遍的思维规律和价值大框架基础上的突破性举措。“创新”是“完善”和“发现”的过程,是继承中的“革新”和“突破”。
我注意到一君对传统艺术美学本质理解得非常到位,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地把对美学规律的理解,融入创作活动中去,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是一君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悟的结果。这得益于他的广识博览,勤奋善学。王一君认为艺术是相通的,一种艺术门类固然有其特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借鉴、活性融通,会活跃思想、拓宽艺术表达路径,克服单一的技术层面限制,把内蕴与外相有机贯通。因此他博览群书爱好广泛,不仅专注于陶瓷艺术的研究与探索,还在相关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美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和探究。
他非常注重对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学习,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对于宋代文人绘画和陶瓷这一巅峰艺术的浸淫习染,极大地提高了王一君的艺术创作,使其作品氤氲着浓浓的文人气息。一杆竹、一片叶、一尾鱼、一只雀,灵动、自然,虽是一隅一物,但折射出艺术空间的清新与和谐,赋予空间以生命。王一君的艺术创作简约、雅致,无论是对作品本身还是对欣赏者,都给予充分地尊重,给思想留有足够驰骋的空间。
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一君努力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五行之中,把对人生的感悟用陶瓷语言传递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更富有创意和境界,真正赋予瓷器“生命”,从而通灵妙韵、富有生命力。
譬如他的窑变釉刻坯作品《愉悦心灵》,圆盘中央由白线勾刻一条鱼,线条虽如传统民窑纹饰一般简约却形神兼具,周围的窑变釉色彩斑斓,形成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整体形如一只清澈的眼睛,通往人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而眼中的鱼象征着如鱼得水的愉欣。作品角度新颖,留给观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萌者尽达》
他用暖色块的晕染极好地表现了雏鸡的纯真稚萌;他用窑变釉作为画面背景,寥寥几笔就完美传神地表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经典意境;他反复揣摩石头的纹理和形态,将“石头”生活化、社会化;他将竹子几近于线条化,赋予其“瘦”“筋”形体下的“倔强”性格意蕴;他将工艺过程中的缺陷成功地转化为一种意境,完成了缺陷美的转化和再创造。
从材质的选择,到造型与功能的设计到成型工艺、画面装饰、釉色配置、施釉方式、烧成气氛,王一君认为是系统工程。在不懈地努力下,他感物通灵,创作出一系列的古典与现代融汇的作品,惟精惟妙,匠心独运,主题突出,形神合一,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环顾王一君工作室,在诸多的作品中,显眼处摆放着华冠高耸、斗志昂扬、引颈啼鸣的雄鸡瓷艺,墙壁悬挂着雄鸡国画,展柜里摆放着刻有毛茸茸雏鸡的茶壶。2016年陶玉玲、葛存壮、梁信、谢芳四位老艺术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其奖品是王一君创作的以鸡为题材的“吉语·通福”。
2019年,王一君创作了《点赞新时代》《青山韵》《愉悦》等歌颂新时代的作品,较好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王一君的作品,也得到了外国艺术家的高度评价。2015年8月和10月间,他两次应邀赴韩参加陶瓷文化交流,与韩国国家级陶瓷名匠徐光洙、林恒泽、金世龙、金福汉等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被王一君的艺术高度、因材施艺的大智慧、缘物结思的随缘感应所折服,金世龙对王一君说:“您就是陶瓷艺术的‘神来之手’。”而林泽恒、徐光洙更是现场摘下标志自己国家级名匠身份的徽章给王一君配戴,称赞他才是真正的名匠!
王一君多年来创作国礼,深耕工匠文化,但是其艺术作品却极少表现出“工匠气”,反倒是凝炼、简约、淡雅、疏朗,表现出浓郁的文人气息。
“守正创新,大道至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终究要回归本真。”王一君平静地说。
三、痴迷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把刻刀划过静谧的夜幕,一把小锤敲开黎明的晨曦,他的作品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作为外事礼物漂洋过海,擦亮了淄博陶瓷名城的名片,把当代国窑的品牌推向世界。”这是2014年一君荣获感动淄博人物的颁奖辞。
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4月7日在海南博鳌开幕,王一君应邀创作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与会六国元首的刻瓷礼品。春节刚过,王一君便接到定制通知。人物肖像刻瓷与创作其他题材的刻瓷作品相比难度较大。肖像刻瓷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深入细微的情感体验能力、精准深厚的造型功底和高超精妙的雕刻技巧。王一君深知肖像刻瓷绝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需要创作者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尽管王一君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此刻仍然感到压力沉重。
《肩上的云》
他闭门谢客,推掉所有应酬和业务,专注研究琢磨大量的创作对象相关资料,感触把握与会六国元首性格特征和精神气韵。一君顿悟彩色肖像刻瓷为突出主题,不以背景夺主,实际创作时不应只简单地理解为去掉背景,而是深入解析本原色、光源色与环境色对效果的影响,把神态、形象、结构、色泽、质感等与光影整合出理想的融合点,肖像刻瓷妙境即在此。
工作室里,王一君废寝忘食、专心创作。累了闭闭眼,养养精神接着干,完全进入一种创作的癫狂状态。接近一个月,他食不知味、夜不成眠,外貌脱形,人瘦一圈,眼睛因为极度疲劳而充血干涩流泪。由于劳累过度,王一君病倒在工作室,仍然挂着输液吊瓶,坚持创作。
王一君终于赶在博鳌论坛开幕前夕如期完成创作,六件作品完美再现六国元首风采。作品刀法精湛、雕刻细腻,人物气韵生动、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呈送六国元首时,各位元首莫不为作品非凡的表现力而深感惊异和欢喜。
四、传承
在王一君的艺术工作室里,每隔几天就会看到这样一幕:师徒几人坐在一起,对着一件作品,时而比划一番,时而疾笔一番。这位老师,自然就是王一君。而其中一位学生便是王一君的徒弟张海生,一位只有80分贝听力,仅能听到火车从身边经过的响声的听力残障人。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界的大腕,想投入王一君门下的人不计其数,但极难如愿,而王一君却不因海生听力障碍而拒绝,仍然收其为徒,并且在教导这个学生身上,花费了比别人多数十倍的精力。
在王一君孜孜不倦地教诲下,张海生的刻瓷水平突飞猛进,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工艺美术展中获得金奖,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省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王一君倡导技能帮扶特殊群体,张海生成为听障特殊群体技能帮扶的带头人,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山东自强模范。疫情其间,研编了哑语刻瓷教材,拍成视频,助力居家抗疫,免费网上教学,扶残助残,推动残疾人帮扶事业发展。正是王一君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让张海生和这些听障群体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牛蕴洪福》
徒弟刘小刚精心制作了半月的作品,为了赶进度,整体画面接近收工时,瓶体出现了局部裂纹现象,心急如焚的刘小刚搬来救兵王一君,看老师有没有办法挽救?王一君老师出主意,利用两种工艺相结合,来丰富艺术效果,化解当下问题,于是分别在三个不同点,设计了三个不同形状的“锔钉”,铜质“锔钉”做的是一个小船的形状镶嵌在底部裂纹处,位置正好在水中,在一流水处用铜质“锔钉”做的是一个小桥的形状进行镶嵌,上部“锔钉”做成弯月形进行镶嵌,镶嵌后再看整个作品,两种艺术,配合的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最终赢得客户的赞叹,对该作品的创意非常认可满意。
王一君认为:“艺术创作不是产业标准的刻板生产,作者的心境都会在作品上活性体现,关键看你用什么眼光去审视,所谓的天人合一不是天和人的合作,而是合理顺应自然运用,悟到人与自然的契合、工艺表现力之间融合……”
生活即艺术。美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王一君知识渊博,授课风趣灵活,循循善诱,待学生如亲人,从不搞满堂灌、填鸭式的呆板传授,而是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教材,以大自然为载体,挖掘学生潜力,陶冶艺术情操,启迪创作灵感,总能让学生自己悟出艺术的大美境界。
2020年,他已经有入门弟子22人,培养出中国陶瓷大师2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9人,以及多名省工艺美术名人、市工艺美术大师、特教老师……
“我的徒弟们各自都有工作室,他们的工作室又能影响带动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陶艺,爱上陶艺。”王一君说,“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作为陶瓷艺术的传承人,我有义务传播陶瓷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陶瓷艺术。”在陶瓷艺术的王国,王一君与时俱进、日益精进的同时,孜孜不倦培养学生,不断发现新人,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无条件传授给学生。
五、使命
2019年王一君受邀来到云南临翔碗窑村助力乡村振兴,发现碗窑陶土品质优良,这里民风淳朴,工艺原始,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王一君走访、调研、切磋,他毫无保留地口传心授。
2019年、2020年,在他的努力下临翔区举办了两次“云南临翔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倡导者,两次活动的全过程王一君一步不离地坚守在碗窑村创作营,他把自己当成东道主,与前来的各位艺术家一起创作、一起探讨,与当地的制陶艺人一起捏泥拉坯、点火烧窑。通过举办活动,碗窑村的陶瓷文化迅速提升,乡村产业和旅游产生了影响力,借着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红火发展,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分享发展的变化,王一君也被聘为碗窑村“名誉村长”。
此情依旧少年
他是“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的发起人之一,带头在园区设立展室,并力荐各位大师入园区设立工作室,充实园区力量,提升园区档次。他还组建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国际陶艺家(淄博)交流创作基地,邀请国内外艺术大师来此进行创作笔会,举办了国内首次中华陶瓷大师联盟赴法国卢浮宫作品回归展等活动,积极推介家乡的文化品牌,让中国陶瓷文化走上世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王一君参与《山东省工艺美术保护办法》调研、制定3项陶瓷门类山东省技能大赛标准,运用淄博陶瓷材料特性和工艺元素,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整合多种陶瓷工艺方式,融汇时代精神、文化意蕴、设计理念于一体,从而使新时代陶瓷创作成就达到新高度。总结刻瓷技法要素理念,创新刻瓷技法与釉色结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百花杯”特等奖,创造了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最高奖项历史纪录。
王一君还积极探讨推进做大做强淄博的陶瓷品牌,并提出把地方特色工艺纳入地方课程教育,传承和复兴优秀地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和倡议。
王一君的工作室成为“山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2015年12月,工作室曾迎来100多个华侨的孩子们参观学习,王一君说:“一部陶瓷史就是一个中华文明史,这些孩子都出生在国外,作为陶瓷艺术的传承人,我们有义务让他们知道中华文化史和他们的根脉在哪儿。”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陶瓷作品的设计中,会使作品更具传承意义。”要“用活性的陶瓷设计理念引领创新,让创新驱动陶瓷文化发展。”形成齐文化与淄博陶瓷融合发展。
王一君说,陶瓷艺术让他明白了尊重历史、敬畏自然。
阅得万象终归一。“归一楼主人”的艺术创作由绚烂繁华走向简约纯净,意味着艺术境界和艺术格调的升华。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民众所需要的。
2020年3月于闲云书屋
原载于:淄博陶琉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