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 “唯物思维”中国-阿根廷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线上展览)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12-06  浏览量:0


开幕时间

 2021年12月7日

展览网址

www.international-material-art-study.org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

学术支持

《清华美术》、“国际材料艺术研究(IMAS)”



 

策展团队


(中国)

总 策 划

彭刚

学术主持

马赛

总策展人

张敢

展览助理

梁开

 

 

(阿根廷)

总策展人

Carmen Imbach Rigos

展览顾问

Virginia D'Angelo

策展管理

Carolina Viacava

视频统筹

Nicolás Scardamaglia

 


 

支持团队

翻译/设计/校对

王瀚生、孟彤、孙博闻、

Jovita Sakalauskaite、Monique Lehman




展览引言

后疫情时代,人们开始反思受疫情影响所产生或强化的一种线下与线上、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学习与认知、交流与连结、生存与思维方式,并由此引发了“元宇宙(Metaverse)”等概念的时兴。这个流行词汇的前缀-meta来自于“形而上学/元物理学”(metaphysics),意指在自然的产物或物质的世界之上/之后。在“元-meta”引发的概念欢呼和虚拟热潮的同时,我们也愈加感受到物质现实、身体存在、真实时空的基础价值和意义,愈加理解重新审视和探索物质世界及其在塑造社会和表达人类愿景中的重要作用,并希冀在浩瀚的宇宙探索中驶向真正的星辰大海。

我们所提出的当代材料艺术研究便是基于一种新唯物主义(New Materialism)视角,重新理解物质与物性,让艺术创作重新重视物质的力量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方式,思考从物质材料到艺术媒介的转化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展开历史的、生命的、社会的不同维度,在材料探索中重构当代艺术的新视野。依托清华大学跨学科交融的优势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跨媒介创作的特色,我们发起了以“唯物思维(Material Thinking)”为主题的中国当代材料艺术国际交流展和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等系列学术活动,共建国际材料艺术社区,搭建交流、学习、研究、分享的平台,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与理解。
“中国-阿根廷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是中国当代材料艺术国际交流展的第二站,将展出来自中国和阿根廷两国的67位艺术家的百余件聚焦“材料”的艺术作品。我们选取材料艺术为切入点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因材料作为一种共通的语言基础,亦是艺术家创作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回到材料,即回到艺术的起点,重新赋予材料新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方式,形成拥有共通基础的沟通和共同关切的对话,促进国家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与理解,分享和借鉴不同文明的先进成果。二是由材料引入一种唯物的思维方式,在尊重物质材料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亦重视生命个体与物质材料之间的互动、链接与生成,在物质与生命一体化的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中传递后人类主义生态和谐的发展观。三是经材料生发一种不同的视角,给予长期被主流艺术话语边缘化的不同群体发声的可能,包括东方的、第三世界的、女性的、地域性的、少数族群的声音等,也给予我们重新建构和理解当代艺术的可能。
在这次交流展中,展出的材料艺术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初衷和期许。如中国艺术家马泉和阿根廷艺术家加夫列尔·阿尔瓦雷斯(Gabriel Álvarez)都以沙子为媒材介入艺术创作;中国艺术家李洪波、王雷、黑余、贾善国和阿根廷艺术家贝蒂纳·索尔(Betina Sor)、莫妮卡·菲耶罗(Mónica Fierro)、维维安娜·罗德里格斯(Viviana Rodriguez)等都采用了纸媒材进行创作;还有共同采用玻璃、纤维、漆木、陶瓷、金属等材料创作的中阿艺术家们,这就赋予了他们深入交流的材料语言基础。在展览中,我们发现以材料为关注点的艺术家们,不同于将物质材料及物化过程工具化、机械化的创作观念,他们重视物质性中能动、偶发、灵性的一面,重视与物质材料的互动与对话,思考物质性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反思现代性所主张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转入后人类主义的生态发展语境。同时,在两国的参展作品,尤其是阿根廷的艺术家作品中,凸显了女性艺术家的声音。这正是源于材料的拓展,从传统的艺术媒材拓展到纺织、纤维等柔性材料,容纳了更多女性艺术家和少数族群艺术家的作品,传递出更加多元的价值和声音。

愿“中国-阿根廷当代材料艺术交流展”搭载着两国艺术家材料艺术的理想和热爱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共同开启当代艺术的新视野。




参展艺术家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Gabriel Álvarez, 《鳄鱼求爱》, 沙子、塑料填充物、布面丙烯, 120 x 180 cm, 2014.


马泉, 《瓷沙编码》, 瓷泥、沙, 200×200×20cm, 2019.


Betina Sor, 《进化》, 纸、木材和油漆, 200 x 100 x 80cm, 2017/2019.


王建, 相非像系列——《子曰》、《相马》、《他山石》, 干燥剂、子母扣、钢筋等综合材料、声控感应灯光系统, 50×82×120cm、70×110×130cm、50×60×95cm, 2014-2018.


Majo Tissone, 《记忆》, 印刷油墨、清漆, 130×130 cm, 2020.


宋克, 《物语》, 泥土、沙石与矿物颜料, 200 X 120 cm, 2014.


Carmen Imbach Rigos, 《围绕着家庭空间的扭曲》, 植物纤维、合成纤维、流苏花边和金属, 45 x 300 x 350 cm, 2020-2021.


孟禄丁, 《朱砂·祭》, 矿物质颜色、动物皮毛、兽骨, 尺寸可变, 2021.


Mónica Fierro, 《合集57》, 二手书、乙烯基胶, 29 x 25 x 23 cm, 2020.


王雷, 《文锦中华2018》, 2018年全年《北京晚报》, 394X569cm, 2018-2019.


Edgardo Madanes, 《变形的相遇》, 柳条, 空间1- 150x500x500cm;空间2- 300x400x400cm, 2013.


林乐成、李广忠、赵嘉波, 《竹之光》, 竹、金属、LED, 800×400cm(2组), 2020.


马彦霞, 《共生》, 金属丝, 尺寸可变, 2020.


Berta Jakubowicz Teglio, 《诸如此类》, 尼龙、木材、珠子、颜料、亚克力, 35 x 25 x 50 cm, 2010-2011.

李薇, 《七彩星空》, 羊毛纱线, 60 × 600 cm × 100, 山东如意集团博物馆, 2018.

马文甲, 《集体意识的身份》, 木、玻璃, 50x35x8cm, 2018.


李洪波, 《花海》, 纸, 尺寸可变, 今日美术馆, 2020.


徐小鼎, 《吞吐万千—奋进洋山港》, 木板丙烯、亚克力, 180X180cm, 2021.


顾黎明, 《雪山红树图》(山水赋——仿张僧繇), 卡纸上色粉、墨、树脂胶等, 107×77cm×3, 2018.


Myriam Jawerbaum, 《书V、书VII》, 新西兰麻、棉画纤维、街上捡到的车窗、聚酯树脂、装订线, 24x 24 x 12cm、19.5 x 10 x 7cm, 2016-2017.


王绪远, 《墨影》, 光、塑料、水、冰、陶瓷、宣纸等, 350 X350 X350cm, 2021.


吴敬, 《光的向往》, 玻璃丝线、布, 100 X 150 cm, 2020.


Liliana Rothschild, 《印加路网上的移民》, 有机纤维、油墨、线, 154 x 112 cm, 2020.


杨洋, 《静观·脉》, 绢、麻纸、植物·矿物·土质颜料、金银粉、蚕丝、麻, 725x220cm, 2021.


Marcela Villagrán, 《勿忘我 *》, 不同类型的织物、缝纫线、羊毛、树枝、多种有机材料, 装置, 2017.


孙月, 《时间轻语》, 白瓷、蒲公英, 300X100X100cm, 德国柏林Heilstätte Grabowsee, 2019.


María Tapia Vernengo, 《待续无期》, 黑色退火金属线, 112 x 80 x 52 cm, 2006.

吕越, 《女红》, 丝绸、玫瑰花、玻璃钢, 尺寸可变, 2013-2021.


陈庆庆,《红袖花语》,自然纤维材料, 16.6X60cm, 2017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