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中工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金奖作品赏析(第二期)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2-10  浏览量:0

评委综述——

本届“中工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中,一些优秀的作品突破了陈旧的模式。大胆塑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给人留下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一是以故乡的民俗风情作为重要素材,用当地的材料来刻划当地的生活背景和耕作故事,展现了亲和的造型方式和内容,使作品显得可视可读;二是作品挖掘新层次的文化韵味,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和色泽,进行巧妙的构思与组合,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情理,又能尽情发挥木雕的特殊表现技法,在独具一格中显示了艺术中那别样的生命能量;三是大胆将雕塑手法用到木雕造型中,以文化名人作为表达内容,既体现不同形式的风格所在,又将艺术品味推到一定的高度与宽度,让人不能不为之感叹!


由此看来,传承与创新的关健还是要在有限的材质中,去挖掘无限的想象能力。我们大家都在传承着古老的艺术与技法,但在我看来,传承应该充分发挥独到潜力所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转,让自己始终与新的观念紧紧融合在一起,力求在创新的生命时光中突破自我,走向未来!


高公博


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工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评审组/评委

本届“中工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中,大部分作品侧重技术层面的表达,对于艺的韵味以及内涵的体现仍需加强,所以我们要在技外去多下功夫。所谓“艺在技外”这一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艺美术作品的创新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的娴熟,更需要作者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决定了作者对美的感知和判断,使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融入作品之中。而艺术修养则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灵感源泉,让作品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展现,更具有内在的精神和文化底蕴。技术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审美和修养的支撑,作品可能会显得空洞和缺乏灵魂。只有当作者在技外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艺在技外”提醒着每一位创作者,要不断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在工艺美术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创作出真正令人赞叹的佳作。

吴尧辉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工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评审组/评委



  作品赏析  


知识就是力量

作      者:支登棋、方婷婷

工艺材料:木雕工艺/大红双枝

创作理念:作品选材大红酸枝,在四面留皮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柱子的主体代表力量,钢筋和书本代表人们对知识的运用和累积,知识是一种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运用知识的经验和能力。寓意在除旧鼎新中进步,在学习古人的智慧中代代相传。

清明上河图

作      者:余宝林

工艺材料:木雕工艺/缅甸花梨

创作理念:作品选材缅甸黄花梨高端红木,采用传统木雕技艺的镂空雕、透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完美的展现了宋朝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作品长18米、宽1.6米、高2.8米,画面中精雕细刻429位人物、车轿20多乘、船只20多艘、屋舍楼榭不计其数,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技艺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自信。


黎人采香

作      者:邱名高

工艺材料:木雕工艺/海南沉香木

创作理念:作品以真香真材致敬辛勤的采香人,在沉香树结香段开展写实创作。巧妙利用真香生动反映采香成果,充分借助沉香树干的笔直,深入刻画槟榔树的挺拔,细致雕琢黎人形象和采香姿态,打造“树、人、香”经典组合,形成高中低三个展示空间的设计构造。

千年敦煌—莫高窟

作      者:陈明亮

工艺材料:木雕工艺/金丝楠木

创作理念:作品将金丝楠木与敦煌意象相融,形成独一无二之雅器,使千年古韵,于指尖、于琴身,永续流传。琴身之上,莫高窟的盛景宛如岁月的诗;飞天灵动,似于弦间轻舞;让抚琴者与聆听者在弦音袅袅中,仿若置身于那千年的敦煌石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让传统艺术跨越了形式的界限。

和气生财

作      者:张桂侠

工艺材料:根雕工艺/北沉香

创作理念:作品取材于小兴安岭特有千年玉透北沉香为原料,精雕一体莲藕和金蟾。金蟾活灵活现,莲藕形象逼真,莲子可动。雕刻后再次做了复原处理,手电照射全部透光。作品寓意美好生活,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多子多福。

风雅宋韵系列

作      者:王关兴

工艺材料:根雕工艺/金丝楠木

创作理念:作品材质选用了金丝楠木树根,将传统圆雕和浮雕技法相结合,融合根艺自然造型,极具韵味。作品以宋画构图为基础,既有山峰远重叠,竹树近朦胧,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的意境,又有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的雅意。


锦翎邸-屏风

作      者:徐超霖、徐荣桃

工艺材料:工艺家具/东非黑黄檀

创作理念:作品由五扇组合而成,主体板面采用了拼花嵌合工艺,中间板面使用了大小不同无规则形状的原木部件,全部取自不同树龄的不同部位,使其制作的难度系数和精密要求难度大大提升。各片大小不同的部件,纹理色泽富于变化,紫光微泛,金丝游动,如凤凰的翎羽一般。外侧屏风部分,做了镂空花窗设计,用楠木拼接出四瓣素梅样式,纤细精巧的榫卯丝丝入扣,与主体部分虚实结合,梅影生机盎然,增添了通透的意境;体现了待人处世上追求进退有据、凡事适度而止的文化理念。

好日子

作      者:陈华义

工艺材料:木雕工艺/黄樟

创作理念:作品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灵感,反映农村老百姓走向幸福小康生活喜庆的场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的表现生活,在喜庆的日子里农村年轻貌美的少妇手拿鼓槌,打着腰鼓的舞姿和发力转身击鼓的动态,体现出一种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状态。

欢天喜地纳福迎祥——十八童子

作      者:白富康、张念超

工艺材料:木雕工艺/黄杨木

创作理念:作品在制作工艺上,对童子的面部表情、服饰细节、肢体动作进行了精心雕琢。整体结构分布错落有致,服饰上的纹理清晰可见,色彩搭配协调,形成了和谐且富有动态感的画面。童子本身代表着智慧与财富,作品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跃上葱茏

作      者:傅闪闪、叶超然

工艺材料:竹编工艺/水竹

创作理念: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作品整体如山峰般挺拔耸立,竹篾结成的半月如尖峰般直插云霄,中部的竹子在极致的形态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将竹子的坚韧与柔软进行完美融合,以一种新的活力,给人以艺术的沉浸及人生的感悟。

责任编辑:孟   曦

统筹核审: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