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 | 初审入围名单出炉,专家共话大赛之当代定位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12-11  浏览量:101

△评审现场

30件方案入围大赛

2019年9月24日上午,第六届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初审会暨工作座谈会于北京金盏艺术区举办。与会人员包括主办方领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建新,孙伟、宋伟光、李惠东、王经民、李肖男五位初审评委及曾云晖、宿志鹏、王梦佳、吴娇、孙菁等大赛工作组相关人员。

五位专家评委严格依据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初审会评审规则,从主题的选择、设计方案对材料的尊重和技巧的理解、对传统审美意识的理解和运用、对时代精神与生活方式的反映,对创新的把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最终选出30件入围方案,具体名单如下:

工作座谈会畅谈大赛定位

评审会举办同时,与会专家围绕着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展开深度对话,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传统雕刻大赛的背景、定位、意义、目标与诉求。


任建新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从2018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强化学术建设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期的标志,第一在于我们的各类学术论坛的质量和数量在提高,包括2018年初工作会期间举办的鹭岛对话、2018年终工作会期间举办的岭南论坛,今年8月份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岭南对话、今年11月将在“创意工美大赛”期间举办的第二届“鹭岛对话”,等等。

第二个标志,就是从主办传统的三乘三展位式的博览会走向有品质、有深度、有学术建构意义的展览和比赛。只有真正把传统的技艺与创新结合起来,工艺美术学会的工作才有更高的价值。

作为主办方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学会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重启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意义就更加深远。我们期待它能成为传承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标杆,能真正走出地方,形成全国乃至国际传统雕刻技艺传承与创新的PK平台。

另外,“手艺·守艺——中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研究”的课题,是学会从去年就开始酝酿的学术工作,在推动传统雕刻大赛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将“惠安雕刻”作为这个课题的重点研究对象纳入到了工作范围之内。这是工艺美术学会构建自身学术矩阵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

我从作品的角度来谈一谈传统雕刻大赛的要求。作品里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优势,或者能够展示对传统的理解,这很重要。

在设计上,技术层面和磨合层面,两个层面都要注意。技术层面,就是尊重材料属性。材料的美感要体现出来,也要合理、恰当使用技术。

磨合层面,是关于主题和题材。现代社会就很难完全沉淀过去的感觉,所以作品自然会有当代的元素。既然是站在当代去看传统,在主题上,可以稍微放宽一点。

还有一点,是关于纯技能大赛。在设计上,要尊重传统审美的特质,传达出对传统的理解和技术意义。同时,要反映生活,贴近时代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现场创作,它的意义在于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实践。

我们要让比赛面向全国,同时,通过传统雕刻大赛,能达到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促进的目的。


王经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惠安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很认同孙老师尊重材料的观点。利用石头材料的天然造型创造设计的作品,才能真正发挥出水平。我建议,尽量多选取一些这样的作品。

同时,还需要利用传统的优势、传统技艺,融合当代元素,体现时代的精神文化。在当代创作,当然需要留下时代的痕迹。不能完全仿古,要适合当代的声音,当代的审美。

还有一点,有些工匠的设计能力和绘画能力可能比较弱,但是临场发挥可能很好,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李肖男

惠安雕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自2000年以来,惠安雕刻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范伟民先生策划的六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国际雕刻大赛)和五届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这一系列国家级世界性的活动,一开始设定为双年举办国际性比赛,单年举办惠安本土艺术家参与的传统雕刻大赛,隔年轮换一次。就是通过十几届这样的活动,惠安雕艺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举世瞩目。同时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惠安本土艺术家,很多一线工人,也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慢慢地成长为大师,在与他们一路相随的路上我见证了这个过程。

历届的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参赛者基本都是以惠安本土的工匠为主,第一届到第五届的比赛我们都是采取分散创作、集中评奖的方式。今年的第六届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是第一次面向全国征稿,邀请各路雕艺精英来惠安,同时采用集中创作,集中评奖的方式让选手同台竞技。因此,这样的方式也吸引了很多一线的工匠踊跃报名。有一部分人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活动,他们有的人可能还不知道何为创作。就像刚才王大师说的,他们设计能力也许差点,但是表现能力却不差。所以评判的时候,希望各位评委注意一下。

举办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另一方面是因为传承的问题,后继无人是惠安石雕面临的一大问题。传统雕刻产业受环境卫生、劳动保护、劳动待遇等因素的制约逐渐被边缘化,新一代惠安人对石雕产业和雕刻艺术发展的热衷程度逐渐下降。如何老酒酿新意,破解发展瓶颈,加快石雕石材转型升级,成了最关注的焦点话题。

我见过有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表现出很强的创作能力,他们的参与意识也很强烈。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惠安雕刻工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精雕细刻,这跟我们运用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曲阳的大理石,比较松碎;东北的花岗岩,石英多,硬度高,容易崩边……不大适合精雕细刻。而我们当地的青石质地密实,比较柔韧,特别适合精雕细琢,表现流转飞动、镂空雕刻等效果。惠安工人熟谙材料的特性,在雕刻语言的表达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认为,举办传统雕刻大赛有利于挖掘当地高技能人才,促进本地人才与外界技术人才的交流。


宋伟光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从历届的传统雕刻大赛和国际雕刻大赛来看,我们有两大收获:

第一,是传统雕刻人员的队伍相对扩大了。第二,是产生了我们自己的艺术家,比如孔武战、辛小平等等。他们的雕塑能力,既有传统功底,也有当代意识。我向他们建议过,应该多参加全国性的比赛,从惠安走出去。

对于学院的艺术家,在院校里学习雕刻,就需要多参与实践,锻炼基本能力。而惠安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传承是个大问题。我曾经参观过惠安的美术馆,里面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它们将木雕的精工细作,运用在石雕里。可以镂空出一朵花,带有木雕的感觉,很不得了。惠安有些工人雕刻龙柱,根本不要图纸,雕刻得特别精细。

对于这些历代传下来的技巧,一定要继续传下去。不光是咱们中国现在重视非遗,日本、韩国、英国都在保护宝贵的技术。比如英国的金属工艺锻造,并且强调了手工化。

手工和机器做出来的作品,一眼就能看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想传承下去,肯定要和当下的东西融合。但是那些技术性的东西,那些宝贵的手工艺,如果没有传承下去,就不再是中国的。


李惠东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主任

其实,大家谈的问题,就是非遗传承的问题。

非遗传承可能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层面,另一部分是思想层面。

技术传承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解决。但是现在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思想传承的问题。可能大学里也这样。大学里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思想传承的问题,不只是技术。

传统的东西有它传承的方式和脉络,如果没有好好理解,就很难传承下去。我有个建议,下一届雕刻大赛,可以采用更挑战一些的创作方式,比如组织方提供可供挑选的石材,提前审查参与选手的资质和能力,但不提前征取设计稿,选手到现场后对着石材直接进行创作,这样更符合传统雕刻因材施艺的特点,也对选手的材料的把握能力、技术的功力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宿志鹏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委会副秘书长

我本身做雕塑,作品做过不少,但是机械加工的比较多。比如2014年我在芜湖获刘开渠银奖的那件《翻制的文明》(石雕),比较大,3D建好模就送到工厂了。这也归功于现在石雕发展出很多新技术。

我也很关注雕刻技术史的发展,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对艺术风格的影响,从历史的脉络看,是相辅相成的。就像锡管颜料的出现,影响了室外写生,成为印象主义产生的基础。没有锡管颜料,需要像传统艺术家自己研颜料,就不可能有户外写生,没有户外写生就没有印象主义。当然,印象主义诞生,也不妨碍写实技巧的进一步发展。

我觉得这次大赛的定位挺好,传统雕刻大赛,更多强调的还是对传统技巧的致敬。在新时期下,有意地隔离新的现有的技术,探索当下的传统技术,也是难能可贵的。

从产业化来说,我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是刚才李老师说了思想性,如果不能在思想上为传统雕刻大赛找到立足点,单纯在技术上找,可能还是挺难的。所以给传统找一个思想性的立足点,除了比赛之外,整理文献、寻找理论高度是重要的一件事。

刚才宋老师说到日本的工艺传承,上个世纪30年代,柳宗悦推行民艺运动。他使日本代表东方文明第一次正面迎接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在民艺运动的前提下,日本有一套关于手工加工的完整理论。这就是思想性,手工高于工业化机械生产,它不光是民族性,还有一个现代性。因为有了理论的拔高,这么多年,日本自然而然对手工传承有一个理性的认知。


曾云晖

第五届中国(惠安)国际雕刻

艺术品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作为本次大赛主要执行方的代表,我简要介绍一下惠安雕艺文创园。惠安雕艺文创园位于“中国石雕之乡”、“世界石雕之都”的核心区。雕艺产业是惠安传统暨支柱产业,为全面推动雕艺产业转型升级,惠安县委、县政府统筹提出了“点、线、面”协同发展的理念。

“点”:即雕艺文创园,首期占地680亩,主要由“世界石雕之都”展示中心、雕艺博物馆、大师工作室群、石雕公园等部分组成。园区已成功承办2017、2018两届雕博会和一届佛博会。现入驻雕艺大师企业有56家,石材石雕行业协会、青年创业基地、雕艺人才之家也相继入驻,将成为集雕艺研发创新、雕艺展贸交流、雕艺人才孵化、雕艺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城市新名片。

“线”:即省道312线,全线32公里公路两侧摆放文化主题的雕艺作品,加上沿途“十佳雕艺文创馆”、“十佳雕艺企业”,将成为富有内涵和品位的雕艺文化景观长廊。

“面”:即以雕艺核心区为中心,向县域雕艺企业延伸,推动雕艺产业与“互联网+”、与建筑、与旅游深度融合,将惠安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石雕王国”。

刚才大家所讨论的雕艺人才问题,我们县委、政府很重视,今年特地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专项资金中拨出200万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惠安雕艺文创人才基金,在雕艺人才培养、作品创作、比赛交流、研发创新等方面进行资助,以此培育壮大雕艺人才队伍,促进我县雕艺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和繁荣健康发展。我想这些也将是雕刻大赛重启及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


王梦佳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工作部主任

作为具体组织工作的承担者,我在十余年前就参与过好几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国际雕刻大赛)的工作,可以说对惠安雕刻有一定的认知和体会。

但传统雕刻大赛的工作还是首次承担,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和有价值。尤其是可以与学会学术部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它作为一个切点,深入挖下去,探讨一些有趣的话题。

比如惠安的传统雕刻,为什么能够独树一帜?今天的惠安独特的艺匠群体是怎么形成的?惠安这块土地怎么会养育出王经民、黄泉福、郑国明、王向荣、辛小平、孔武战这样一些,能够将传统审美、民间工艺与学院气质融合创新的工艺美术大师?惠安雕刻产业今日如此蓬勃发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等等。

这些都是我很感兴趣的,也是将来呈现在“手艺·守艺——中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里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届的传统雕刻大赛,我想它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座谈会现场

本文转载自 为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