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科技工作者非遗技艺文化体验活动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9-30 浏览量:0
2025年9月27日,由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工艺美术学会承办的“科技工作者关爱行动项目:科技工作者非遗技艺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分别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和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组织科技工作者亲子团开展参观、体验活动,顺利完成了一场非遗文化学习之旅。
按照活动安排,27日上午组织科技工作者亲子团31人参观了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京华瑰宝・气韵流芳——‘工美杯’北京工艺美术大赛20届成果展”。

科技工作者亲子团参观工美杯20届成果展
本次成果展以“京华瑰宝 气韵流芳”为主题,首次集中展出20届“工美杯”北京工艺美术大赛优秀作品110件,涵盖景泰蓝、玉雕、雕漆、花丝镶嵌等9大类工艺,参展作者包括89位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其中含3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堪称一场视觉艺术盛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监事、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叶晓溪亲自带队,按照展览“集萃、传承、创新”的三大主题,引领科技工作者亲子团参观了历届“工美杯”优秀作品。他以“燕京八绝”八种绝技为重点,系统为团员讲解了作品的设计理念、工艺流程和特点,以及在制作过程中对各种技术难点的把控。讲解不拘泥于作品的外观图案寓意,更重在技术工艺上的突出介绍,并且融入了作品创作者、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思路和心得。

科技工作者亲子团流连于工艺美术优秀作品的海洋里,沉浸在专业的讲解中,亲身感受到了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和文化精髓,文化自信在大家的内心油然而生。
当天下午,30名科技工作者亲子团员参加了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细金工艺金属錾刻技术的学习制作体验活动。
活动邀请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王朝阳老师为科技工作者讲解中国细金工艺的历史传承、工艺特点及操作流程,以及细金工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指导大家体验金属錾刻技术。

体验活动点燃了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每个人都专注学习、体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用双手、用内心去感受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大家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专属作品。

科技工作者展示学习成果
本次科技工作者亲子团非遗文化学习之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活动后,部分科技工作者表达了自己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
北京图学会 高慧:当指尖触碰到铜版时,上午叶老师口中“燕京八绝”的传奇,终于从听觉化作了真切的触感。这场工艺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让我读懂了传统技艺里藏着的时光与匠心。
展厅里,景泰蓝的流光、牙雕的精微、玉雕的温润在灯光下静静铺展,而叶老师关于燕京八绝的讲述,让我唏嘘不已。
看着样本品中勾勒出的一朵牡丹的轮廓,力道之精准仿佛有魔力。可轮到自己上手,才发现这“轻与重”的平衡堪比走钢丝。看着自己粗糙的作品,我忽然懂得:所谓“绝艺”,从不是天赋的偶然,而是万千次锤炼后的必然。叶老师提到,一位錾刻匠人需数十年如一日练习基本功,才能让錾子“听话”,让铜版“说话”。那些在灯光下流转的精美纹样,实则是无数次失败的錾痕与汗水的结晶。
离馆后,摩挲着那方刻着简单纹样的铜片,它算不上精美,却比任何纪念品都珍贵。这场体验让我明白,燕京八绝从来不是博物馆里仅供观赏的古董,而是藏在一凿一刻里、能被触摸、被感知的活着的传承。
北京农学会 车红莉: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见识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让我们读懂“匠心”二字——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技艺的长久坚守,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畏与传承。
北京图学会 马弘昊:自从工作后,每天都忙忙碌碌的,看展览、做手工等慢活动成了一种奢侈行为。今天的展览参观和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让我和老母亲这对超龄亲子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那时候妈妈带着中学的我,利用每个周末,走遍了北京上百家博物馆和艺术馆,去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如今长大的我带着妈妈一起坐在工美的体验课堂里,合力在铜板上錾刻出一朵美丽的花朵,感受这项传统工艺的魅力,时光仿佛倒流。特别感谢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和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这次活动!

2025年9月27日,由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工艺美术学会承办的“科技工作者关爱行动项目:科技工作者非遗技艺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分别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和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组织科技工作者亲子团开展参观、体验活动,顺利完成了一场非遗文化学习之旅。
按照活动安排,27日上午组织科技工作者亲子团31人参观了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京华瑰宝・气韵流芳——‘工美杯’北京工艺美术大赛20届成果展”。

科技工作者亲子团参观工美杯20届成果展
本次成果展以“京华瑰宝 气韵流芳”为主题,首次集中展出20届“工美杯”北京工艺美术大赛优秀作品110件,涵盖景泰蓝、玉雕、雕漆、花丝镶嵌等9大类工艺,参展作者包括89位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其中含3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堪称一场视觉艺术盛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监事、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叶晓溪亲自带队,按照展览“集萃、传承、创新”的三大主题,引领科技工作者亲子团参观了历届“工美杯”优秀作品。他以“燕京八绝”八种绝技为重点,系统为团员讲解了作品的设计理念、工艺流程和特点,以及在制作过程中对各种技术难点的把控。讲解不拘泥于作品的外观图案寓意,更重在技术工艺上的突出介绍,并且融入了作品创作者、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思路和心得。

科技工作者亲子团流连于工艺美术优秀作品的海洋里,沉浸在专业的讲解中,亲身感受到了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和文化精髓,文化自信在大家的内心油然而生。
当天下午,30名科技工作者亲子团员参加了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细金工艺金属錾刻技术的学习制作体验活动。
活动邀请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王朝阳老师为科技工作者讲解中国细金工艺的历史传承、工艺特点及操作流程,以及细金工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指导大家体验金属錾刻技术。

体验活动点燃了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每个人都专注学习、体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用双手、用内心去感受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大家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专属作品。

科技工作者展示学习成果
本次科技工作者亲子团非遗文化学习之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活动后,部分科技工作者表达了自己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
北京图学会 高慧:当指尖触碰到铜版时,上午叶老师口中“燕京八绝”的传奇,终于从听觉化作了真切的触感。这场工艺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让我读懂了传统技艺里藏着的时光与匠心。
展厅里,景泰蓝的流光、牙雕的精微、玉雕的温润在灯光下静静铺展,而叶老师关于燕京八绝的讲述,让我唏嘘不已。
看着样本品中勾勒出的一朵牡丹的轮廓,力道之精准仿佛有魔力。可轮到自己上手,才发现这“轻与重”的平衡堪比走钢丝。看着自己粗糙的作品,我忽然懂得:所谓“绝艺”,从不是天赋的偶然,而是万千次锤炼后的必然。叶老师提到,一位錾刻匠人需数十年如一日练习基本功,才能让錾子“听话”,让铜版“说话”。那些在灯光下流转的精美纹样,实则是无数次失败的錾痕与汗水的结晶。
离馆后,摩挲着那方刻着简单纹样的铜片,它算不上精美,却比任何纪念品都珍贵。这场体验让我明白,燕京八绝从来不是博物馆里仅供观赏的古董,而是藏在一凿一刻里、能被触摸、被感知的活着的传承。
北京农学会 车红莉: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见识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让我们读懂“匠心”二字——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技艺的长久坚守,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畏与传承。
北京图学会 马弘昊:自从工作后,每天都忙忙碌碌的,看展览、做手工等慢活动成了一种奢侈行为。今天的展览参观和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让我和老母亲这对超龄亲子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那时候妈妈带着中学的我,利用每个周末,走遍了北京上百家博物馆和艺术馆,去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如今长大的我带着妈妈一起坐在工美的体验课堂里,合力在铜板上錾刻出一朵美丽的花朵,感受这项传统工艺的魅力,时光仿佛倒流。特别感谢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和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这次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