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继古开今 南北对话”——第六届大运河非遗传承发展系列推广活动在北京举办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6-29  浏览量:0

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时代价值,探索运河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路径,2025年6月21日至22日,第六届大运河论非遗传承发展系列推广活动在北京联合大学隆重召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栋应邀出席并致辞。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副司长马盛德,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主任于平,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郑芳,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等,以及运河沿线有关单位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师生代表百余人参加活动。

图片

本次论坛以运河为精神纽带搭建人文交流之桥,围绕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的实践路径、运河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达与价值呈现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既钩沉运河历史文脉的文化基因,又为传统文脉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注入智慧动能,让千年运河文化在古今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此次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和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及联合主办方杭州市文化馆共同发起,旨在凝聚多方力量,推动运河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图片

雷兴山校长代表北京联合大学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纽带,承载厚重历史记忆与丰富非遗资源。北京联合大学依托考古学、文物双博士点、高精尖学科及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深耕运河文化与非遗保护,产出了一批重要的学术与艺术成果。学校连续五年发布《北京非遗保护发展报告》,原创《通州塔的传说》《运河上的号声》等剧目打造非遗传承“联大样本”。五年来,系列活动联动京、津、冀、鲁、苏、浙等运河沿线省市,通过非遗论坛、专题展览、原创演艺等多元形式,搭建南北学术对话平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本届活动将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智慧,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深化校地合作注入新动能。

图片

马盛德聚焦大运河非遗的活态保护与创新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观点。他强调,要深化整体性保护共识,利用好数字技术等创新引擎来激发非遗的创新活力;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服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要创新非遗学科教育,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他呼吁凝聚各界力量,推动大运河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载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图片

于平代表中国文物学会对活动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她从“继古·守护文明根脉”“开今·激活时代新生”与“南北对话·汇聚传承合力”三重维度进行深刻诠释。继古是指深化古迹遗址保护、非遗研究阐释等历史责任,夯实“继古”根基;“开今”聚焦AI与非遗数字化、传统工艺跨界融合、非遗本科人才培养等前沿议题,推动古老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南北对话”强化跨地域、跨领域协作,通过南北智慧交融共绘保护发展蓝图。她表示,要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跨界合作为路径,共同守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彩。

图片

郑芳指出,作为流动的中华文明载体,大运河孕育了景泰蓝、京剧、船工号子等璀璨非遗技艺,当前面临技艺传承断层、创新动能不足等挑战。在系统性保护方面,要深化沿线城市非遗基地联动;在创新性表达层面,要探索“非遗+科技”融合路径;在协同化发展领域,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力量保护共同体。她呼吁企业及社会组织通过资金项目合作共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共同守护运河文明根脉。

图片

徐栋表示,大运河非遗保护实现了从抢救留存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北京联合大学通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出版《北京非遗蓝皮书》、组建人文学部等举措,已建成全国非遗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镇。大运河非遗作为跃动千年的文明星火,承载着沿岸人民的文化智慧与艺术创造。他希望未来凝聚众智,推动运河非遗在新时代洪流中奔腾向前,共铸下一个十年的辉煌篇章。

图片

活动现场,中国文物学会向北京联合大学颁发了单位会员证书并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双方将在大运河非遗保护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开幕式上主旨演讲环节汇聚了多元的学术视角。扬州市文史馆副馆长李智解析世界运河之都扬州在非遗保护中的创新实践;杭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唐全明探讨运河非遗与可持续文化生态构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高舒以“茉莉花”为历史文化遗产案例,阐释“传统是一条河流”的活态传承理念;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申文广教授通过“春碗”非遗设计案例,解码传统工艺的当代叙事策略。四场演讲分别从地域实践、生态理论、经典符号、当代转化等多维视角,为大运河历史文脉的深度梳理与当代发展贡献学术智慧与理论支撑。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大运河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科人才培养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听传播、大运河非遗传统工艺研讨会、大运河数字非遗研讨会、大运河非遗音乐与舞蹈研讨会、非遗正青春·杭州非遗走进北京联合大学、聚合联创——珐琅艺术产教融合成果展、原创非遗音乐剧《运河上的号声》九个板块。

图片

其中,平行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科人才培养研讨会”是有非遗相关专业的高校首次就人才培养进行交流研讨,这既是推动非遗保护与现代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主动作为,也是推动非遗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入探讨新时代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的一次实践探索。

图片

平行论坛“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听传播”和“大运河数字非遗研讨会”在AI赋能非遗方向有所突破。这两个板块围绕数字智能创作、数字孪生技术以及游戏化技术突破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主旨分享,并集结了爱奇艺、快手、B站等平台,共商算法推荐与传统技艺融合传播策略,为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图片

此次论坛聚集了数十位高校的专家学者,行业企业负责人,以及大运河沿线非遗传承人等人员,参与学术交流的非遗领域专家层次更高,学术交流更具深度,学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西湖绸伞、扬州雕版印刷,以及运河流域音乐与舞蹈的创作、杭州非遗走进北京联合大学等地方非遗进行深度参与和交流,进一步提高了运河沿线南北对话的深度,促进了南北非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