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彭恒礼:让非遗“符号”融入生活,打造民间艺术新高地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1-10 浏览量:70
非遗跨界注重“符号化”,融入现代百姓生活需要“多”+“深”
目前,非遗和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领域的结合点有很多,非遗的“跨界”也越来越常见,比如在旅游民宿中利用剪纸进行屋内装饰,游客在旅行途中也能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这就是一种跨界联动。
现代文化产业的优点很明显,比如它强大的生产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不过它的缺点也不能否认,产品存在着同质化和单一化,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出现了同一化倾向。工业满足了人对数量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人对于产品的独特审美和个性化的需求。民间文艺,或曰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在满足民众的个性化、多样化方面提供了可能,因为民间文化是地域性的,“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天然具有多样性。
在非遗与现代工业结合的过程中,非遗的“符号化”很重要。非遗融进现代工业需要从非遗中提取一些文化元素和基因,把这些文化基因作为设计元素,植入进现代工业化产品。做得比较好的一些榜样产品如故宫和河南博物院文创,传统刺绣、剪纸技艺和服饰的结合,都是具有鲜明非遗符号的国潮。非遗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结合,需要我们把传统手工技艺抽象为文化符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要让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可以从由浅入深的层次来理解:
最浅层次的融入就是“看”和“听”。通过互联网平台及线下打造的非遗传习体验馆或博物馆,了解这些非遗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就可以潜移默化的“融入”。再深一个层次的“融入”,就是学习。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非遗的传习过程。第三个层次就非常深入了——从“粉丝”成长为“传承人”,有明确的志向,有坚定的决心,有精湛的技艺,从爱好者转变为传承者。
目前,非遗比较浅层的“融入”已经在大多数百姓中普及了。我们作为研究非遗的专业人员,真正需要关注且着重研究的是“如何实现深层次的融入”,这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才是更有价值、更有挑战性的课题。非遗的传习需要依靠强大的传承链,传承链的强大就是要“相当多”的人去“深层次”地融入其中,这样才不至于让非遗失传。
“上山下乡”+“人工培育”,打造“民间文艺会客厅”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就映衬出了“农村文化生态十分脆弱”的现实问题。多数青年人集体流入城市,乡村成了儿童和老人的留守之地,导致了乡(村)镇一级的基础文化建设环节非常薄弱的现状。
为应对这种挑战,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民间文艺要“上山下乡”。民间文艺家协会应承担起振兴乡村文化、恢复和繁荣乡村艺术的神圣使命,我们的工作重心已经向乡村转移,向基层下沉,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的向往为目标。
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设立以来,河南省民间文艺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获奖率一直名列前茅。骄人的成绩当中也有隐忧,人才队伍存在“断层”,中青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是河南民间文艺工作正在面临的挑战。
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民间文艺人才培养也开始向中青年群体倾斜,省民协将出台更多的措施,鼓励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艺术家快速成长。今后,省民协要专门设立针对50岁以下的民间艺术家的奖项,提高中青年艺术家的获奖比例,为“接班人”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过去,我们培养人才遵循的主要是“自然规律”,“长熟”一个,“发展”一个。现在我们要把思路从依靠“自然成长”转变为“人工培育”,提前介入,主动寻找,及时发现优秀的民间文艺幼苗,精心栽培,时时呵护,实现过程管理,引导和鼓励更多优秀的青少年人才投身民间文艺事业。
省民协提出了在社区建立“民间文艺会客厅”的设想,我们要把活动的主场从城市搬到农村,从博物馆搬到社区,搬到老百姓家里,“民间文艺会客厅”必须要设在最接地气儿的地方,必须为基层百姓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为人民服务。目前,“民间文艺会客厅”已经开始在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等地市进行试点。我们的目标是,让民间文艺回到民间,让基层民众在家门口即可拥抱民间文艺,以文艺为媒介,以文艺为桥梁,让人生更幸福,让生活更美好。
顶级民间艺术家对省民协会员进行专业培训,类似的培训,今后要常态化,每年都要举办。同时,我们启动了“河南省民间文艺未来之星”培养工程,这项工作面向所有在河南学习或长期生活的儿童和青少年,只要你在民间文艺方面有特长,就可以报名参加遴选,今后河南省民协每年都将举行遴选,把对民间文艺感兴趣,在这方面有潜质和天赋的青少年遴选出来,利用寒暑假,通过大师授课、夏令营集训、网络短视频等方式,为河南民间文艺事业储备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民间文艺大师和接班人。
要建成全国民间文化高地,想要实现文化自信,首先必须有人才储备,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如果河南省在未来20年内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民间文艺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能位居于前列,这个时候,我们才敢说“实现了河南省的文化自信建设”。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