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活动 | 2024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在云南丽江开班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0-10 浏览量:
95
2024年10月7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第五期开班仪式在云南丽江举行。
“创意100”,集资源优势、平台优势 、专业优势、师资优势于一体,充分显示暨南大学在大湾区的综合地位;多专业、多领域跨界导师的经验融合优势;粤、港、澳、大陆地区青年设计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优势;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以及华人华侨文化的文化资源优势。自开办以来,邀请了20多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国内顶级院校的教授、学者以及顶尖设计师授课。可谓大师云集、智慧荟萃;100多位青年创意设计人才接受了培训。
本项目采取推荐制与选拔制,经过严格筛选,来自香港、澳门、广州、北京、上海、苏州、汝州等地的20余位报名者脱颖而出,成为2024年第五届“创意100”的学员。
本届开班仪式邀请到了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及对外联络部门亚太部前任主任安德烈·切韦廖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驻巴黎国际事务部主任玛利亚·卡扎斯、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万妍娟、云南省侨联经济科技部一级主任科员陈绍虎、丽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子发贵、北京陈江和基金会秘书长伍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前任院长、云南省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协会副会长李德静、中国网· 电商中国频道执行主编陶利明等嘉宾出席了开班仪式。
创意100项目总策划、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主持陈平做了主旨演讲并代表暨南大学对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开班仪式上,“创意100”项目总策划、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陈平介绍了该项目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培训计划的宗旨与目标。“创意100”以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青年激活创意,创意塑造青年;文化创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为总主题,积极响应与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等指导思想,为大湾区汇聚创意设计人才资源,培养创新力量搭建交流学习与提升进步的平台。
青年既是创意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和以知识为依托的社会,创意型资产在创造着收入和就业的新形式,从而刺激收入增长,在年轻人当中尤其如此,创意能让人们的各种灵感与革新之源尽情流淌,从而促进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社会的构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及对外联络部门亚太部前主任、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烈·切韦廖夫在致辞时充分肯定了“创意100”的积极影响力,他认为在青年发挥创意与创造力的过程中,既需要和前辈合作保护好手工艺文化传统,更要肩负责任确保传统代代相传,共同构建更强大的伙伴关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使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
安德烈特别赞扬了本项目总策划陈平院长的工作。他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使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实践应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积极致力于探索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产生,不断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意 100’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我要感谢陈教授的前瞻性才华和非常及时的倡议。”
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万妍娟在开班仪式现场,首先祝贺“2024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 100)培训计划”开班。她强调,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着中华儿女勇毅担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她讲到,暨南大学以教席的影响力和内在实力,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智慧的重要使命,在凝聚侨心、增强侨胞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意100”培训项目有助于青年设计师创新创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相信青年才俊们能够激发灵感,不断创新,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使中国梦世界各国人民的梦相连相通相信而贡献力量。云南省侨联也将加强与暨南大学的沟通合作,一如既往为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好交通连通中外的桥梁和纽带贡献力量。
“‘创意100’项目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陈江和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回顾过去的五年,‘创意100’项目吸引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设计师参与。通过系统的课程培训、专家指导和实践操作,提升学员们的创意设计能力和文化素养。
AI大数据的科技日益融入设计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积极拥抱新技术,拓展创新的边界,同时利用创意100提供的机会,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行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能力。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创意100”项目还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青年设计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北京陈江和基金会秘书长伍伟发言时说道。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在开班仪式发言时表示,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双方都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研究院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新生代创意设计力量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希望青年设计师在培训中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文化与市场的并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探索,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以及国际视野的拓展。她相信,在丽江古城,每位设计师都能找到灵感与方向,共同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新路径。
学员代表发言
中国网电商中国频道执行主编陶利明担任开班仪式主持人
嘉宾云南省侨联经济科技部一级主任科员陈绍虎(左)丽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子发贵(中)云南省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协会副会长李德静(右)
嘉宾为学员颁发录取通知书
开班仪式部分嘉宾合影
左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北京陈江和基金会秘书长伍伟、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云南省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协会副会长李德静
我国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资源,急切需要通过对于这些珍贵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开发、利用转换,为时代提供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色彩;又能满足当代消费者购买心理和消费审美习惯的新的文化创意产品,为当代新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途径与手段。因此培养大量的创意人才十分重要。
开班仪式最后,邀请本次创意100学院三位代表发言,来自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胡贤明、汝州市文华汝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朱宇华、香港K11公益行业协会基金会项目经理冯家盈,共同为“创意100”助力。
开班仪式后,陈平院长及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前任院长、云南省东巴文化保护与传承协会副会长李德静女士协同部分嘉宾带领学员外出体验云南的东巴文化,参观了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体验了东巴木雕艺术和东巴手工纸张的制作。让学员走进东巴文化,亲手触摸东巴纸的温度,亲身体验纳西族人民的信仰与情感。
老师们交流东巴文化
体验东巴木雕文化
2024年作为“创意100”项目的收官之年,将以 “AI时代:当传统遇到未来”为主题,通过一线专家前沿学术讲座、互动交流、项目共创工作坊与参观访学等形式开展。作为国内较早将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相结合进行研究的高校智库平台——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也是国内高校首个专门开展“一带一路”中国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的机构。本次培训持续7天,预祝2024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第五期成功举办。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传承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上一篇:简讯|彩塑艺术新里程碑——天津市彩塑艺术研究院成立
下一篇:致敬 | 为祖国而设计 为人民而创作 聚焦国家标志性建筑物背后的清华美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