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赏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竹工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德和的根中乾坤《钟馗》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3-28  浏览量:3

工艺美术作品是文化与技艺的凝聚,承载着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创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别推出“匠心说·工美故事”栏目,精选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馆藏的代表性作品,以匠心为线索,讲述作品背后的艺术创作与文化故事。  

绿袍乌帽吉莫靴,
知是终南山里客。
眼如点漆发如虬,
唇如腥红髯如戟。
世上魍魉不胜计,
灵光一睹难逃匿。
仗君百千亿万身,
却鬼直教褫鬼魄。
——节选自《清嘉录·挂锺馗图》

图片

这便是位于浙东唐诗之路展区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竹工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德和创作的象山竹根雕作品《钟馗》,天然生长的长竹根高佻挺拔,线条流畅。主人公钟馗矗立其中,与竹根完美融合,神情狂放不羁、令人望而生畏。

一、观竹根化身长须威严道骨

图片

  初见作品,这伟岸的身躯便带领我们直面那位专治邪魅的神祇。夸张的神情仰头怒视,与《钟馗》在接触的一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一幕古老传说。在传统故事里,他常以“驱邪镇恶”著称,“豹头”、“环眼”、“铁面”、“虬鬓”在竹根上的直观表达无不体现着他的嫉恶如仇、凶猛粗犷。

图片

  头顶乌纱,身披长袍,手握宝剑,他仿佛随时准备拔剑而出,横扫群魔,气势摄人。钟馗笔直的身躯在张德和大师的巧手下在竹根上浅浅复现,衣褶处巧妙利用竹根的凹凸纹理,通过“留白”与“深刻”相结合,使袍袖褶皱自然翻卷,富有层次感。

图片

  当我们凝视这位凛然威武的钟馗,仿佛能感受到竹根的清香与岁月的沉淀。细看钟馗那蓬松飞扬的毛发,细腻的技法将每一根发丝都刻得分明,宛若疾风吹拂下的干草丛,狂放而豪迈。两团发须之间,钟馗双目圆瞪,眉骨紧锁,蓄势待发。五官浓缩的雕法凸显了他的坚韧与凛然,让整件作品更富生命力。

二、工匠心传情探索大师技艺

图片
  
  张德和,浙江宁波象山人。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波市文化名人,于2025年当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竹根雕代表性传承人。
  1978年起从事竹根雕开发创作,1983年秋,其作品通过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率先打进国际市场,由此带动了象山乃至全国竹根雕艺术和产业的发展;有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单位收藏。此外,他还注重文艺理论研究,有十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2020年出版个人学术专著《雕根问道——德和谈艺录》。
图片
  
  从文、史、哲、美,到诗、词、赋、联,张德和大师擅长根据竹木根材的自然形态象形、构思、立意,借形就势,只在关键部位做适当“点化”,把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使之成为源于自然美、高于自然美,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的根雕艺术品,在“大道至简”“大象无形”“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启发下,他自创局部巧雕、乱刀雕、连体雕、组合雕等多种根雕技法,开辟了竹根雕艺术的崭新天地。

图片
张德和佳作欣赏

三、结语

  象山竹根雕历来以“因材施艺、随形生趣”而著称,在这尊《钟馗》中,竹根的天然纹理与人物造型相辅相成,钟馗自竹根中破土而出,活灵活现地立于世人面前。张德和大师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技艺为中国民间故事注入了别样的活力。在一刀一刻之间,他将历史的回声与文化的底蕴悉数融入作品,让这段传说在今时今日依然动人心魄。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