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不止于白——中国德化白瓷展开幕式”暨“主题展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7-18  浏览量:0

2025年7月16日,“不止于白——中国德化白瓷展开幕式”暨“主题展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在主题展览研讨会发言。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志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策展人杨帆,在开幕式致辞。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姚飞宣布展览开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邓岩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在“主题展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主题“不止于白”,聚焦德化白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脉络、技艺革新、文化传播及当代艺术表达,从学术引领、产业实践、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座谈交流。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策展人杨帆主持。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时间关系今天就讲两点:第一,最近事关德化话题我提出了两个概念: 一是“德化现象”,即陶瓷产业由兴及旺,在全国各个陶瓷产区独树一帜;二是“大师经济”,即由大师群体参与并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归纳起来就是德化闯出了一条从“传承创新”走向“创新传承”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第二,今天展览的主题“不止于白”是德化陶瓷文脉的梳理,更是为未来再创辉煌汲取学术滋养之举,是回望历史,更有未来突破之意。我想说,这个再次“创新”就是联手顶级院校,以从“产教融合”走向“教产融合”理念,助力德化陶瓷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冲击千亿产业的又一次实践。


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郑炯鑫:本次展览展陈形式多样,第一部分的器物之美,第二部分的中国白,第三部分的现代表现形式,把大师在艺术创作当中的实践和做法体现的淋漓尽致,展览也通过清华美院对学生的教学、传承,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促进清华学生更多的人热爱陶瓷、研究陶瓷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德化当代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白明:从展览的品类、形式等方面呼应了“德化现象”,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观。同时从产业发展角度,认为现在产区的管理者和从业者不应该过度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要和传统的高峰时代靠近。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徐虹:本次展览的产业性、生活性和社会性相对强烈。同时从学术角度认为展览是一个史,是一个展现,不同的点要展现,要把这种学术研究的眼光、心得以及对艺术的体验写在展览板上,让普通参观者体会到艺术家的实践过程、材料、器皿、思想等要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正安:从宋代以来,海上丝路,从泉州、德化,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德化的工艺瓷、艺术品、现代陶艺、日用瓷特别引人注目。希望德化县政府部门,把陶瓷的发展与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紧密结合,用教育引领,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征集与鉴定专家吕伟涛:这些年在从事艺术品征集工作中,德化白瓷征集收藏的艺术品有近500件,也有机会去德化博物馆和大师的工作室参观学习。建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多收藏几件德化白瓷艺术品,珍藏历史。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侯文全:德化陶瓷产业发展,德化县政府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清华美院的策划活动,从学术、艺术角度,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从行业角度,一个是设计,一个是材料成本,从这两方面下功夫,陶瓷行业其实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邱耿钰:以前我们说传承创新,现在是创新传承,本次展览展陈的艺术品,从工艺、技艺、材料,都很好体现了创新。同时从学术角度阐释了德化产区骨子里就有这种创新意识。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苏献忠:今天的展览,与以往德化的展览最大的不同,是多了艺术性、生活性,少了商业性。感觉德化在变化,多年后,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德化。认为德化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方向,希望大家从学术角度,为传统产区提出一些感觉触痛的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德化发展。


德化县宋元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员陈丽芳:德化白瓷作为中国白瓷的一个杰出代表之一,与其他国内外的一些窑口的竞争具有优势,就是原材料的优势,还有釉色独特的优势。同时也要深耕这些雕塑、茶具赛道,强化中国白在全球文化的标签。德化白瓷在艺术创新和高端市场的运营上要补足功课,将外销基因转化为全球化的品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董素学:今天开幕之后我比较明确的一个感觉,就是深刻地体会了这个展览对专业的敬畏。认为产品还是考虑到日用而不知的未来如何落实,在未来,如何加强学术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学术更深入的交流,让德化陶瓷如何展示多层面特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章星:德化除了官窑以外,所有历史上的窑都是以经济为主的,是经济推动的。对于德化来说,它的白瓷“不止于白”有好几个层次,是它的技术和审美达到了高度。德化白瓷,非遗的谈非遗,产品的谈产品,纯粹地提高德化的核心价值。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副研究员葛秀支:作为一名从事当代艺术研究的从业者,希望德化政府再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办一次“中国白”当代艺术品展览,全世界征集作品,在这样一个艺术博物馆的平台上面,把当代艺术品的面貌展现出来。

北京理工大学工艺美术系主任、教授王乐耕:德化白瓷有非常沉重历史背景的陶瓷品种,本次展览,这些展品既包括艺术瓷,又包括日用瓷,在展陈形式方面的创新让观众看起来很轻松,不杂乱,又有秩序。认为德化当地政府对于陶瓷产业的支持,对于陶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希望德化地方政府能够继续支持陶瓷产业的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策展人杨帆主持研讨会。德化陶瓷技艺的创新传承,产业的升级转型,需要学术界、产业界与政府的协同,让千年瓷艺在当代焕发新生,从“地方文化符号”向“全球文化资产”转型。

此次展览以“不止于白”为题,集90余件作品于一展。第一单元回溯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原始陶瓷,仿佛仍能听闻先民劳作之余,击打坯体的节奏与回响;至宋元明清,白瓷日用器物渐臻成熟,映照出海内外先民生活与礼仪的日用之美。第二单元“中国白”汇集沉船出水瓷器与明清、民国及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造像,素白之形映照神性之境,德化陶瓷由此将温润、宽容、含蓄的东方美学传递世界。第三单元“不止于白”呈现德化陶瓷如何从礼仪与日用的范畴,走入外交表达与国家形象建构领域,成为中华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德化陶瓷自远古而来,从未止步,正于新一代创作者掌心中延续、生长,焕发光华。展览既是对“中国白”美誉的回应,亦尝试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德化陶瓷的多重面貌与精神内核。

出席展览开幕式及主题展览研讨会的嘉宾还有德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林玉萍,德化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人选林亮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文甲,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张书鹏,浙江德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德,中国国家美术馆研究员杨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李洪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安丛,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陈健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艺术博物馆馆长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辉等,还有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代表,以及艺术家代表、清华大学福建籍学子、德化县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和来自晋江市驻京办、北京晋江商会、和热爱德化白瓷、关注中国传统工艺传承的各界朋友。


部分展品欣赏

第一单元  日用之美

图片

象牙白蟠龙瓶明代

图片白釉荔枝形洗明代

图片

白釉螃蟹洗明代

图片

白釉人物纹犀角杯明代

图片

青花凤穿牡丹纹盘清代


第二单元  中国白

图片

青花灵芝纹碗“泰兴号”沉船出水瓷器清代

图片

青花灵芝纹盘“泰兴号”沉船出水瓷器清代

图片

白釉渔翁清代

图片

白釉倚几如意观音民国

图片

达摩立像兰全盛


第三单元  不止于白

图片

天鹅湖柯宏荣 陈桂玉

图片

文君瓶白明

图片

祥云水墨·墨问厦门金砖会晤国宴瓷

图片

纸苏献忠


责任编辑:张书鹏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