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符号设计”课程是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艺术设计学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同时对其他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开放选修。其课程教学特色是:1、明理至真:理论教学环节引导不同专业的修课同学跳脱出单一设计专业的视野,从视觉符号设计的视角探索人类视知觉与心理效应之间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将“知其然”提升为“知其所以然”;2、实践赋能:实验教学环节到课程实验教学基地,与企业工艺师联合“艺匠融合,协同创新”工作坊活动。
疫情严峻,临机设变
2022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修学“视觉符号设计”课程的艺术设计专业31名硕士生在校内完成了课程中理论环节的教学后,原定于11月19日由任课教师黄维教授带领赴本课程的清华•安溪实验教学基地开展一年一度的实验环节教学活动,然而由于安溪县疫情形势严峻,安溪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专会研究评估清华师生来安的风险后,决定今年暂不举办这次现场实验教学活动。
黄维教授讲授“视觉符号设计”课程
教学计划在临行前一天被打乱,期待已久的安溪之旅无法成行,同学们情绪难免有些失落,教学组老师紧急讨论各种应对预案,并与安溪有关部门密切协商后,毅然决定将此次实验教学活动改为线上进行,这也是该课程与安溪基地合作8年来首次开启线上教学模式。政府助力。11月18日上午,课程主讲教师黄维教授与安溪县政府、安溪县家居工艺商会共同协商在线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安溪县政府领导表示将全力支持清华大学与安溪企业开展在线实验教学活动。方案确定后,由安溪县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正式发文通知县家居工艺商会商会,迅速组织确定参与此次教学活动的10家企业为:聚丰、恒发、英发、新唐信、富华、劳模基地、集发、斯博利、佳诚和百界之家。企业给力。11月19日下午,课程教学组与安溪商会领导及上述10家企业召开线上会议,共同研究制定在线实验教学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职责。决定将31位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分派到10家企业,各企业分别为每位学生分配一对一的责任导师(工艺师),责任导师与学生全程采用在线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每日交流次数不少于一次,以保证作品进度以及质量的可控性。
教学组在线与安溪企业讨论实验教学安排师生努力。教学组老师同时与同学们开会讨论,经过深度沟通并达成了共识:一是要理解与尊重地方防疫政策,顾全大局,自己克服困难,不给基地添麻烦;二是要充分利用当下各种互联网通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远程实验教学新模式。会后同学们便立即与企业导师建立联系,沟通落实各自的设计方案。
在11月21日至26日的实验教学期间,教学组全体成员全天坚守在辅导室,随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耐心指导、修改作业,提供工艺咨询,掌握教学进度。同时,教学组老师还充分利用过去七年来在安溪建立的深度友情人脉和积累的工艺制作经验,积极与企业沟通,协调解决各企业与学生之间沟通与工艺制作中的问题,以确保在线实验的顺畅进行。
由于前期的思想沟通和准备措施到位,同学们并没有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明显影响到学习的信心与热情,他们立刻投入到对设计稿的推敲与精进中。在线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将设计稿做得更为明晰、规整,不少同学还制作了立体模型,以减少与企业导师沟通理解上的困难。同学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艺实验机会,积极主动地请教企业导师,和师傅线上交流互动,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在线实验期间,各相关企业负责人(如聚丰公司的黄连福、恒发公司的黄种杰、英发公司的李立峰、新唐信公司的唐艺森、富华公司的叶继超、劳模基地的陈红萍、斯博利公司的林德时、集发公司的黄明德、佳诚公司的谢剑锋、百界之家公司的张步阶等)不顾年底生产繁忙,抽调最强的工艺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并亲自督战,及时响应各种要求。各厂企业导师们也都极其耐心地帮忙指导同学出图纸、找材料、定工艺、想方法,工作有序,稳步推进,令人感佩!如劳模基地的陈金城师傅、新唐信的张勇师傅、卢兴坤师傅、聚丰的田际舫师傅、恒发的黄文建师傅、富华的辛惠清师傅等几十位师傅都是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为同学们指导赶制作品,从制图、切割、焊接、打磨、烤漆、上色直到作品拍照,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百界之家的王丕孔师傅每晚九点下班回家后,还不辞辛劳与同学们线上开会沟通制作问题到深夜,令师生们感动万分!
在一周时间里,经过多方的协同努力,31名同学共设计制作完成了100余件(套)产品,作品质量实现了线上线下实质等效,圆满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的,这次成功的实验也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校地企合作远程实验教学新模式。在此特别感谢安溪县政府、安溪县家居工艺商会及十家相关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导师对我院课程实验教学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曹宇晨(集发组)
实践部分改为线上进行,起初有期待也有担忧。然而,师傅们在拿到我的稿子的第二天就已经完成了切割,形态准确;在焊接部分,我的“归朴”系列的一个坐姿人物因为上部分身体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发生倾倒,但经验丰富的工艺师通过增厚下肢部分的铁片,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个制作过程是非常顺畅且愉快的,我和工艺师傅们的沟通也非常顺畅。
这次课程对我来说收获甚丰,前期黄维老师的“开眼”理论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设计过程中黄老师和师姐们精心指导,我终于设计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想不到“云中打铁”居然如此顺利!由衷感佩师傅们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也得益于校企多年合作所达成的高度默契。
付乐颖(恒发组)
在线创作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受益匪浅。在黄老师和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开始的定稿到最终完成,我逐步领会到视觉符号设计的奥义,每一个细节造型失之毫厘则差之千里。虽然这次没能去到安溪,但是线上第一次和师傅们的对接就很愉快,师傅们很能理解到我的作品,每一次的沟通都让我惊叹于师傅们精湛手艺,冰冷的铁丝在他们手里都能变得如此具有生命的温度!诚然,线上实验沟通不会那么即时,但是由于叶师傅出色的手工艺还是带给我了很多惊喜。最后感谢在此次作品制作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希望下次我的作品能更上一层楼。
“视觉符号设计”课程分为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两部分。在理论讲授部分,黄老师从视觉符号设计的角度揭示了人的视知觉和心理效应关系的基本规律,阐述了为什么和如何“开心眼”、“开相眼”,如何使作品“心眼一致”;在实验教学部分,虽采取在线实践的形式,但在与师傅们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我还是受益匪浅。实践中最大的困难是,我的作品在完成后不能站稳,但经过师傅们的不断修改,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非常感恩能有和师傅们学习的机会,而无法当面向他们致谢则是我最大的遗憾。本课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能以视觉符号的角度“开眼”看设计。今后,我也会将“开眼”理论与方法持续运用下去,最终到达 “登高望远,山水无界”之境。通过本次线上“打铁”实践经历,我了解到铁艺品的制作工序和其原材料的种类,同时把从视觉符号设计课程所学理论付诸于实践,使原本只存在于平面上的设计变成了实物作品。其实,线上沟通的灵活性颇高,完全可以随时和师傅能沟通设计与进度,只是由于我的作品中采用了视错觉的手法,所以以线上的方式进行沟通时难免会有一些挑战。面对成品制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以截图加标注和模型录屏等方式与师傅积极地沟通,以及询问可行性,非常感谢师傅们的耐心修改,最后得以取得不错的结果。惊闻因疫情受阻,线下打铁改为线上打铁,我本是忐忑不安。但回头一看,这次实践却果然成为奇迹,一如黄老师预言:努力实现线上线下,实质等效!四周理论,如何编码?如何解码?如何开心?如何开眼?又如何心相合一?我听得激动,想得脱发,终感得之九牛一毛,喜得老师和师姐的指导,化为数件颇为复杂的图纸,心想:一到安溪,工艺问题均能迎刃而解!所以到了退票的时候,我尤为迟疑。一周实践,万里相隔,照片里望见喷迸的火星,睡眠中梦见师傅锵锵打铁,起床一看,大呼不妙!李师傅细致负责,陈师傅手艺精湛。可时间在推进,作品却在走形。究其原因,都怪我设计得过于复杂,图纸又不精准。遂惊坐而起,补零件尺寸,提修改请求。感谢师傅们!起初透着焊黑的成品,如今喷漆后熠熠发光,想来正如这次“云间打铁”,惴惴不安去,满载收获归。这次在线实践课程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它引发了我对于设计落地的思考。通过王师傅每天的例会讲解,我逐渐了解并熟悉了藤铁工艺品制作的全过程。虽然在这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制作时发现买不到对应尺寸的配件,又比如难以和加工师傅进行即时有效的沟通。但也正是因为要去解决这些困难,我学习到市场调研对设计的重要性。只有对实际生产产品部件有足够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落地,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后疫情时代,远程制作或许也是未来设计方式的一个大趋势,虽然现在发展的还不够成熟,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远程制作的沟通手段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完备,即时沟通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这周的“云间打铁”很特别。黄老师、温老师和学姐们一直非常认真的帮助我调整方案和制作方向,让我明白一件设计作品要最后落地是需要反复打磨细节并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图纸上。我很想感谢我的企业导师--谢剑锋师傅,他非常耐心的反复帮助我修改作品,并把制作过程拍成视频、照片发给了我看,我虽然人没有到现场,但也感受到浓浓的现场感。除此之外,当我的作品出现设计图纸无法落地的情况时,谢师傅很耐心的和我沟通,并且亲切的说:“小魏,你要对自己的作品有自信,第一次做出来的效果就很好呀~”,这让我感到很温暖。在此感谢校内外的老师们,这次在线实践的收获让我受益终身!来深研院之前就听说过黄老师的课,等到真正坐在黄老师课堂上时,才明白为什么这门课得到了历届学生的一致好评。黄老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授了他原创的“开眼”理论——开心眼、开相眼,对于我这种跨专业学生,确实感受到了图形符号的创新魅力。刚开始制作时是比较困难的,跟师傅沟通过后,发现原先的想法太过理想化,想要的立体效果做不出来、“开眼”存在问题,师傅给我提了建议并在黄老师和温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终于赶上了制作进度。由于线上原因,不能及时看到作品的制作全过程,但从师傅发来的视频和照片中可以看出,我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师傅们的二次设计,在这里也非常感谢企业和师傅们的辛苦付出,才能让我的作品顺利落地。因疫情影响,导致原本去安溪的计划无法实现,只好改为线上实践,明显增加了沟通的难度。学生的作品总是天马行空,充满了乌托邦的理想主义,企业则更关注经济效益和实际落地效果。于是,老师们担负起了“艺”与“匠”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让我最感动、印象最深的是,我的方案做出来后,黄老师看到,觉得有一个地方应该修改,那时作品制作时间马上要截止了。黄老师当即画出草稿为我示意,我立刻一边联系师傅询问能否修改,一边抓紧时间修改矢量图。企业负责人李哥(李立峰)看到后,立刻帮我联系师傅,周末加班加点帮我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和企业都全心全意想共同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让设计作品达到最完美的水平!很幸运能够上黄老师的“视觉符号设计”这门课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对设计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明白了设计的本源是什么。在实践教学环节,疫情当下,无法到现场实验,老师们更是克服重重困难,协调到县政府、县商会以及十个企业的领导和师傅来支持,为大家制定最优的教学方案,这得益于多年校企合作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实验过程中,非常感谢新唐信的各位老总和师傅们,认真为我们制作作品,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看到自己的作品,但我们可以通过腾讯会议、微信等线上各种渠道也能克服这种困难,及时了解作品进度。好的一点是,我们身处学校,能够得到老师最直接的一对一辅导,将设计稿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