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明理创新,实践赋能——藤铁艺术专委会成立一周年纪念(四)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2-05-07 浏览量:280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即将迎来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专委会在主任黄维教授的带领下秉持跨界交叉、融合创新的理念,大力倡导政府、教育及研究院所、企业与产业等多领域间的融合。
本次由黄维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视觉符号设计”课程,以“中国文化,世界表达,传统元素,当代表现”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视觉符号设计的视角来认识与掌握不同维度的视觉设计的共同规律与方法。将作业转化为产品,在学生们掌握了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设计师文化审美意识与原创能力的提升,而独具特色的产品也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大众生活美学品味。正是校企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共识,使得本次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引领,赋能产业,服务会员的功能与意义。
现将学生们参加课程的实验成果做成了系列分享给大家。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已经上路并明晰了前进的方向,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之以恒,必有大成!
01 安溪行有限,实践却无垠——《犀·鹰·蜂·鹦》创作谈
一,无论是设计领域的哪个品类,了解相关的材料和加工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正像黄维老师说的那样,“铁艺实践只是带领我们走进视觉符号设计殿堂的第一步,怎么举一返三,触类旁通地运用视觉符号设计思维去探索其他设计领域的路,则需要我们自己去走”。的确,这段时间的实践,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落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工厂师傅总是从艺术性和商业性两个层面来评价我们的作品,这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明确认识,什么是符合经济原则的、什么是符合运输标准的,对于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观念有一定作用。
三,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转换视角也是完善作品的一个极好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使我对团队精神、协作力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
研究生入学以来,所学的课程都是在课堂里上课,本科期间也从未真正进工厂实践过,未能把理论知识真正地用于实践中,而缺少实践消化的理论知识也很难真正掌握。所以下工厂、进车间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研究生必须经历的阶段,更是锻炼我们动手能力的最佳方法。我们作为刚接触生产的学生,安全意识、落地意识淡薄,没有对这种从“草稿”到“实物”思维的精髓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也远远达不到工作的要求。我觉得,掌握这种思维主要方法就是需要明白实际操作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培养遇事独立而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这种训练中不断加强意识,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02 明理之后,方能创新——《归巢》《等待戈多》创作谈
作者:魏一(染织设计专业)
此次我的安溪之行一共创作了两件作品,第一件作品是《归巢》,设计的主要元素是小鸟,我将圆形作为提纯的基本元素,在最初的设计稿中,底座本来设计成了方形,支撑的杆子也放在了侧边,三只小鸟也都放在了大圆内。老师们建议我将底座改成圆形,上面用半圆做支撑,这样就达到了统一元素的要求,同时也解决了之前把杆子放在侧边造成重心不稳的问题。黄老师在课中反复强调“开眼”的重要性,于是温老师建议我把一只小鸟放在圆环外,这样就拥有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开眼”点。黄老师则是考虑到单独的圆环可能看起来有些单薄,建议我对此做出一些调整。因此我将单独的圆环变成了两个圆环,并且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这样就保证了作品从各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观赏性。同时当两个圆环合并的时候,外圈的小鸟和内圈的小鸟相互呼应,也表达了“归巢”这一主题。
我的第二件作品是一对书立,名为《等待戈多》,整体是一只翘首以盼的兔子形象。在设计过程中,提纯这一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重构这一步进行了反复的调整,最初兔子的上半身半圆的面积比较大,温老师建议把面积缩小,事实证明调整了之后兔子的形象更加可爱了。黄老师则是考虑到人们的视觉感受,建议各个半圆的拼接都要考虑到是否可以在视觉上连贯成一条线。而企业的张老师考虑到书立的实用性,建议将兔子腿部的半圆加大,不至于让书立倾倒,还建议我把兔子的黑色部分和灰色部分进行颜色调换。可以说,是经过多方的指导和反复调整才最终实现了这个作品。
在这要特别提一下唐信的张老师,因为他对制作时间的严格把握才有机会让我们小组都提前完成了作品,留出了充足的时间拍拍摄作品照片。也要感谢付师傅和邱师傅,是他们的精湛技术使我们实现了心中的设想,有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还要感谢一下我们小组的成员,大家真诚直率,性格开朗,乐于沟通,几天相处其乐融融。
最后还是要感谢师傅、老师、企业、安溪县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真诚相助,让我在这次视觉符号设计过程中能够拥有满分的体验。
作品一:铁艺头饰《螺鸣》
该作品灵感源于工业社会下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以海螺为主要元素,X光透视下的螺类少了自然形态的花纹,整体被简化为极具工业感、节奏感的曲线。这种曲线如声波,加上“螺号”带有传递声音的意象,因此在耳部强化了这种曲线,以表达声波与聆听,意味在金属森林中静下来去聆听海洋的嗡鸣。
作品二:《挤压海洋》
通过在工厂的观察和与师傅沟通了解到:激光切割产生的铁片边角料被冲压成块状后被低价回收,再经历二次熔锻成为新铁片。我想,当我们冲压着铁片,是否正如同工业文明“挤压”着自然生态?我不禁思考其中的能源、资源消耗问题,试图通过结构设计减少其中损耗。
设计实践感悟:
1. 设计不是空中楼阁。最初设计方案的不可实现性让我对设计与材料的关系产生了更深刻的体会。作为设计师,必须提前了解材料的特性、工艺的优势与局限,才能事半功倍。正所谓:“用力少少,效果好好”。
2. 视觉符号提炼要精准。“提纯、开眼、重构、精调”是将具象实物转化为抽象符号的必经之路,在本次课程中我的不足之处正在于符号元素提炼的不精准。理论的真正消化必须通过大量实践和生活中的不断思考,实现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循环上升。
十分感谢富华企业辛总监的耐心指导,基于我们每个人的主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我们遇到设计难题时给予我们灵感启迪。也十分感谢铁艺师傅、喷漆师傅、负责CAD制图的佳丽姐,每当我们需要帮助,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帮助我们完成作品。负责铁艺的许贵贤师傅十分尊重我的设计想法,尽管部分工艺较难实现,也给出调整建议,并尽力还原我的设计图稿。十分感谢在富华遇到的所有人,让我在安溪的学习实践快乐而充实!
04 上善若水——《鹤·弧》《像水消失在水中》创作谈
作者:王琰(染织设计专业)
《鹤·弧》艺术摆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水间嬉戏的鹤群,意在以一个现代结构的铁艺形式去表达一组鹤群中不同鹤之间错落结构的美感,将主要元素“鹤”充分符号化之后进行点线面重构,进而赋予画面的新的节奏。在最初的设计稿版本中我一共放置了五只鹤,但到达安溪富华公司后,进一步与老师们和师傅们沟通,认为三只鹤就足够表达我想要表达的内容。于是我进一步修改了方案,最终订下将三只鹤作为主体的表达内容,再将鹤的头、足、脚,以扁铁条、扁铁圈和镂空铁皮去塑造鹤的总体造型与点线面的变化。在敲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富华公司的设计师与张莹莹同学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想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时陪我不断寻找新的思路,才有了最终的制作方案。
之后我将它改成了一个置物架,可以摆放蜡烛与一些杂物配合,放在灯台的周围使用,不受直接近距离的光照,能够使它的影子更贴近想表达的效果。在最终的造型部分,我也推翻了最初想要环绕一圈的造型方式,而是将置物架的上方塑造成为一个卷起的“浪”,使置物架在不受光照时也具备一定的造型美感。
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塑造影子的层次,师傅与我尝试过将铁网与铁皮相结合的表达形式,但最终发现保持一定的简洁感或许更好。在弯“浪”的造型部分时,师傅也尽心尽力,为了弯曲到符合设计想法的流畅造型状态而实验了几个版本,才有了最终这件作品的诞生。
在安溪的这段时间,我不仅收获了作品落地的满足感,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们、师傅们和同学们的诸多帮助与关爱,虽然时间匆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离开安溪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拍作品照片到很晚,我想去跟师傅们告别,却发现师傅们已经下班,对我来说这也是安溪之行最大的遗憾。在这里依然想对富华公司的老师和师傅们说声感谢,这段时间有这样的缘分与大家共处,是我的幸运。
05 藤铁和合,匠心可贵——《金兔逐月影》《动静两相宜,忙闲皆有味》
创作谈
作者:王雨(Open FIESTA 互联网+创新设计)
在安溪,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增长了很多见识,不仅深入了解了安溪这片神奇的土地,更是从心底深刻理解了“匠人匠心”一词的内蕴。在陈清河大师工作室参观时,陈大师的作品和他的事迹令我深感震撼,不由地对藤铁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陈大师工作室作为我的作品制作单位,并拜陈金城师傅为师。
最后,要感谢《视觉符号设计》这门课程中黄老师、温老师的指导,感谢助教张鑫学姐一路上对我的照顾,感谢创作过程中同学对我的帮助,更要感谢师傅们对我们作品倾尽全力。安溪之行给我留下珍贵的记忆,在这个冬天我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成长,感受到了符号艺术和藤铁工艺的独特魅力。
供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