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 庞薰琹:从清华美院走出的“大国艺匠”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1-24  浏览量:70

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正式建院典礼,庞薰琹担任副院长。
庞薰琹的一生,历经波折。他是画家,是决澜社的主要组织者和灵魂人物,用画作唤醒时代;他是教育家,筹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工艺美术高等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他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探讨,同时将传统中国艺术纳入中西交融的现代艺术语境中再创造,提高我国的艺术设计水平,美化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中国产品走向国际。他扎根祖国这片沃土,寻找现代设计之路。他不停地奉献自己,为后人铺路。
正如他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前面还有很多沟渠,阻碍着人们前去,必要的时候,让我倒下,以我的身躯,去填塞沟壑,让后来的人,能迅速前去。”


我是这块土地的儿子
庞薰琹第一次坚定地要学美术,是在19岁时。那时他正在上海震旦大学学医,决心弃医从艺。他先随俄国人古敏斯基学油画,之后赴巴黎学习绘画艺术。
庞薰琹1925年初去法国巴黎时,那时在巴黎正在举行世界博览会,主题是“装饰艺术和近代工业”,庞薰琹“从这个馆,看到那个馆,看完一遍又看第二遍,连夜里做梦也在看”。
庞薰琹想到巴黎高等装饰美术学院学习,却被拒之门外。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中国人。年轻的庞薰琹只有一个想法:将来中国也要有这样的学院,而且要办得比它更好。
后来庞薰琹来到叙利恩绘画研究院学画,还师从巴黎音乐学院教师梅隆夫人学音乐。他异常勤奋,每天最少画三四十张速写,从而打下了画白描的基础。后来他曾说:“我的头脑几十年来不麻木,与我长期练习构思、构图有关。所以,我认为勤奋是最重要的。”


1927年,庞薰琹在法国巴黎画室作画
他吃面包、喝自来水,省下钱买布、买油彩,画了不少油画。在巴黎,他初入画坛就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个性——喜欢探索,反对模仿。如同他自己所言:“我的画是我自己的东西,没有模仿哪一个人。”
年轻的他,已颇有名气,拥有了个人的独立画室,画了大量作品。当他1929年来到德国柏林时,两家报纸为这位23岁的中国画家发了消息,还刊载了德国画家为他画的漫画像。
然而,巴黎并不是这个中国青年的家,庞薰琹决定回国。临走前他见了一位权威美术批评家,想把作品给他看。批评家没有看,只是说,“你来巴黎的时候是19岁,不过是一个孩子而已,你的画不用看我也能猜到你受到些什么影响。”法国批评家说,“回国去吧,中国有优秀的艺术传统,回去好好学习10年,以后来巴黎开画展。”

‍1930年代,庞薰琹留影

1930年,庞薰琹从巴黎回到上海,返回故乡常熟,发奋攻读古代画史画论,又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他用画描写苗族地区生活,对苗族人民的衣服、头巾的式样和装饰、头上和臂上装饰物精确描写。在他的创作中,苗族装饰艺术和苗族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他更感到祖国的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由此得出一条重要的经验:传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但不论怎样变,它始终是中国的。
庞薰琹将这一条信念坚持了一辈子。1948年,庞薰琹谢绝了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邀请,司徒雷登劝说他携全家赴美定居,去纽约的一所大学任教。
庞薰琹说,“我的根在这里,我是这块土地的儿子。”

 只要青年人进步,叫我干什么都值得,环绕我们的空气太沉寂了,平凡与庸俗包围了我们的四周。无数低能者的蠢动,无数浅薄者的叫嚣……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我们承认绘画决不是自然的模仿,也不是死板的形骸的反复,我们要用全生命来赤裸裸地表现我们泼辣的精神。

这是1932年发表的决澜社宣言,宣言振聋发聩,象征着新美术运动时期青年人蓬勃的激情。


1932年,决澜社画家合影

(后排左起)庞薰琹、杨秋人、阳太阳

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

(前排左起)梁锡鸿、张弦、段平右

庞薰琹是决澜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那段时期,他创作了一幅题为《地之子》的油画,画面上,将死的僵硬孩子横卧在农民模样的男人手中,孩子的母亲俯首靠在丈夫的肩上,掩面而泣,描写当时中国农村破产及农民悲惨的现实生活。
因为这幅画,庞薰琹收到匿名恐吓信,不久,法租界巡捕还准备缉捕他,在傅雷的帮助下他逃到了杭州躲避。


1949年,(左起)庞薰琹与江丰、姚巧云、林风眠、关良、苏天赐在国立杭州艺专

1950年,庞薰琹(左三)、江丰(左七)、陈叔亮(左八)、林风眠(右六)、雷圭元(右一)等人于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更名仪式合影

决澜社共举办了四次展览,每一次展览,多数朋友典衣卖书以筹经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短暂的斗争业已掀开了中国美术运动新的一页。
庞薰琹多年从事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感到创办工艺美术学院有了条件和机会。事实上,早在1949年7月,庞薰琹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会议上提出了创立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1950年,他又向时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江丰汇报“建议创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草案”,之后由江丰向文化部呈报。1953年,庞薰琹撰写了《对于筹备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计划草案》,后来又负责具体的筹建工作。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成立典礼,庞薰琹任副院长,实现了创办工艺美术学院的夙愿。

1953年6月,庞薰琹撰写的《对于筹备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计划草案》

1956年11月1日,庞薰琹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典礼上讲话

当时学院一度绘画风盛,一些同学不愿搞设计,为此,庞薰琹甚至有意不作画,引导学生认识设计的重要性。有学生曾有意问过他:“这样做值得吗?”他淡然一笑:“什么值得不值得,只要青年人进步,叫我干什么都值得。”
为了带好研究生,他会去了解学生们的学历、爱好,根据国内外工艺美术的发展趋向和个人特点,选研究课题,列参考书目。尽管工作繁忙,学生的毕业论文稿他认真审看,从不在学生稿纸上批改,总是另寻纸张,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地写出自己的意见。面谈时,他对后学晚辈很尊重,每有一处改动,总要问:“这样好吗?这样是不是更合适?”凡有明显的错误,必上下古今,旁征博引。


1985年7月,(右起)雷圭元、庞薰琹、陈高华、奚静之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首位硕士生尚刚毕业答辩会

不过,他也有生气的时候。一次,两个学生交上了作业,都是在模仿庞薰琹的风格。他很不满意,严肃地说:“你们的特点哪里去了?不要学我,要根据自己的素质,走自己的路。”
庞薰琹一生经历坎坷,曾不幸被错划为“右派”,被免去了副院长职务。1979年,庞薰琹得以恢复名誉、恢复二级教授、恢复工作,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负责抓教学,时年73岁。他仍然满怀热情:“在我胸膛中,仍有一颗火热的心,它在跳!”“和你们一起向前走吧。年轻的走得快的就在前面走吧,往前走吧!往前冲吧!”
他带领研究生赴苏州园林写生,现场讲授中国艺术之美;亲赴敦煌莫高窟考察,求证历代装饰画的研究内容;在学院开设装饰艺术等课程,启发鼓励学生从传统艺术中寻找现代创新的门径;应邀赴江浙、山东、四川等地讲学。


1979年,庞薰琹(中)与装潢系教师冯梅(左二)、系秘书许敏(左一)、研究生刘巨德(右二)和王玉良(右一)在苏州园林考察写生

他常常凌晨4点起来工作,重写、改编过去的著作,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工艺美术教育多作贡献,弥补20多年的空白。
“大美术”
“工艺美术是人民的美术。”这是庞薰琹从事工艺美术事业的信念。这一理念不仅深深植根于庞薰琹的心中,更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传承至今,与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紧密相连。早在1925年他在法国深造的时候,就有了“美术应当和生活结合,应当提高我国的装潢设计,把我们的商品打进国际市场”的想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艺美术素养,庞薰琹打破先学绘画基础后学专业的“二二制”陈规,要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同学要加强专业课学习,专业课的比重(专业基础课和工厂实习在内)要占全学程的四分之三。
他还主张试行以一个专业或一位教授为单位的“工作室”制,或“大教室”制教学。在这个专业或在这一教师指导下的所有学生在一起上课,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一起切磋琢磨,取长补短,这成为了后来美术院校普遍采取的方式。

1982年5月,庞薰琹(左二)、张仃(右二)、祝大年(右一)等参观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美国哥伦布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展

在研究领域,庞薰琹更像是一个思想家。他认为中国艺术的创造规律是“心—眼—心”的过程,西方艺术的创造规律是“眼—心—眼”的过程。
与西方的摹仿说不同,中国传统艺术具有很强的主观表现性,创作过程十分自觉地把内心世界、主观精神倾注到审美对象中去,而西方传统艺术强调对现实的再现,偏重于追求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


1982年4月,学院筹备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在北京西山召开,与会领导和代表、工作人员合影

1982年4月,庞薰琹在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讲话


最可贵的是,庞薰琹不是将西方艺术作为一种非我的东西加以评述,而是将其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参照。他将莫迪里安尼的作品与隋代陶俑进行比较,发现其艺术特色的异同;通过西斯庭壁画与“西方净土变”的比较,展现其构图特点;并比较了希腊瓶画线与中国绘画线的质感、力度、神韵与审美。


1978年,庞薰琹在敦煌洞窟考察临摹

他对中国古代传统的研究亦然。从唐墓壁画联系到汉墓壁画;分析唐代雕塑联系到战国建筑;将马王堆帛画与晚周帛画比较;从装饰的繁简上找出当时的“商品化”倾向与“设计分工”现象。庞薰琹表示,一切古代艺术实际上都可作现代文化观。
他曾说自己要写一本无名工匠的中国美术史,全面介绍包括陶瓷、壁画、彩陶在内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200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50周年院庆

“纪念庞薰琹先生诞辰100周年:庞薰琹作品展暨艺术教育研讨会”海报

200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50周年院庆之际,“纪念庞薰琹先生诞辰100周年:庞薰琹作品展暨艺术教育研讨会”成功举办,这不仅是对庞薰琹艺术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其“大美术”理念与现代艺术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庞薰琹曾表示:“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未来的研究者应继承‘大美术’,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这一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不断探索前行。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