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殷波:中国百年经济变革中的传统工艺价值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4-15  浏览量:2

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全球化的商品经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当前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世界市场与本土生活成为传统工艺存续的现实空间,在经受市场洗礼的同时,传统工艺也因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获得最坚实的生活的基础,实现价值传续发展。

自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入侵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抵御外侮、救亡图存被动开启现代化进程到独立自主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百余年来,“富强”成为关系民族命运的重大主题。不论历经战争苦难亟须于落后形势下谋求生存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变局和机遇里,实现经济之“富”、国力之“强”均亟须发掘、发挥可资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传统工艺。值得指出的是,“传统工艺”范畴在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社会发展中多与“传统手工艺”“手工艺”“工艺美术”等并用互用,因其历史传统积淀、手工技艺运用以及兼具生产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审美性等方面共通一致,因此在学术研究、行业管理、学科专业及相关的文化和产业政策上均有应用,且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领域在称谓运用上有所不同,整体上历史内涵及工艺属性上仍属“传统工艺”范围。从不同历史时期传统工艺的价值发现与实践情况看,清末民初,为扭转贫弱局面,有识之士提出扩大通商出口以增加国家财富,关注传统手工制品的贸易优势,同时主张在发挥工艺产品经济价值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技术价值,改良传统工艺以弥补机器工艺之不足,从而摆脱“技不如人”“器不如人”的局面,部分有识之士从“善用本邦物产”、改变“骛虚避实”治学风气出发主张将传统工艺作为发展实学、实业的基础,在列强掠夺破坏加剧部分传统工艺湮灭失传的形势下开展抢救保护,传统工艺成为特定历史境遇中谋求富强的一项重要策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出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世纪50~70年代,工艺美术生产在突破贸易壁垒实现出口换汇从而支持国民经济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经营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资源流动重组,形成一系列新的产业聚集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文化经济兴起,传统工艺生产因其文化属性和附加值获得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当前,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工艺在实现美好生活意义上的价值进一步凸显。整体上看,百余年来在民族富强主题下,传统工艺的价值发现成为一条贯通的主线,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古老民族经历磨难求得新生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实践和实现。

一、国际市场中的工艺价值重塑

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手工艺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辅助和补充。官营匠作服务皇室官府,民间作坊面向城镇市场制作和销售,男耕女织的家庭手工生产自给自足同时以少量产品充当赋税和进行交换,对外贸易经由“丝绸之路”销售丝绸、瓷器等并在明清形成外销热潮。整体上,传统工艺生产和贸易的主要范围在本土,因为传统工艺作为自然分工基础上农耕经济的附属和补充,同时受到封建皇权的严格管控,相关生产主体和生产组织架构因官营手工艺生产的匠籍制度、私营手工艺生产的家族聚业、“男耕女织”的家庭传承等具有血缘、地缘限定下的封闭性,手工艺生产的市场也因城乡之间缺少流通,农村手工艺生产附属于农业,在发展空间上具有封闭性。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而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工业品由西方舶来倾销,农产品和矿产经由口岸运出,传统工艺生产的封闭性也被打破,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并在生产贸易机制、技术技艺构成以及文化内涵、经济价值上经历一系列变革。其中,晚清到民国时期,传统工艺作为主要生计和生产形式,在工业生产初创且内忧外患动荡的经济局势中发挥坚韧的支持作用。从根本上看,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受限,工业化程度低,手工生产势必占据相当比例。据记载,“就一般的观察,中国的整个社会,衣食所需,日常所有,大部分是仰给于手工的制作,而机器工厂的产品,却只限于工业的都市和近都市的乡镇中,局部的应用”[1]“1920年,制造业总产值中,手工业占82.8%,机制工业占17.2%”“到1936年,制造业总产值中,手工业占69.4%,机制工业占30.6%”。[2]手工艺品纳入世界市场的直接原因在于,西方殖民者在掠夺原材料及倾销工业产品的同时,依托通商口岸组织手工业产品出口。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记载,“我国出品商品,除未加工之原料外,其半制品或制品,以手工业居多。纺织、缫丝、制茶、榨油,皆为我国主要手工业。而丝茶在昔日,即占输出品之首位,迄今仍为重要出口品。……余如绸缎、茧绸、土布、夏布、草帽辫、绣货、抽纱品、草席、酒等等,每年输出之数量,均有可观”[3]。其中,有富于传统工艺特色和优势的瓷器、陶器、漆器、刺绣、丝绸、景泰蓝、芦席、花炮和西方传入后在我国发展生产的抽纱、发网、草帽辫等;既有日用之物,也有欣赏收藏性的工艺品、陈设品。比如,当时“在北平,有许多的手工业,专制景泰蓝的工艺品,这种陈列品,在欧美的许多旧式布尔乔亚的房中都陈设着”“随着中外人士对中国工艺品与古物的爱好,这种古物的贸易非常发达,有整个的工业是制造石像和泥像、花瓶、塑像、图画、瓷器,不过一部分是仿效的过去的式样,有一部分简直就是假古董”。[4]因此,在口岸区域形成专营出口的工艺生产,较之历史上“丝绸之路”工艺品贸易输出及明清艺术品外销,近现代以来的工艺美术外贸品类更丰、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彼时传统工艺生产销售的形式主要为劳动妇女在家制作并由中间商收购转卖给洋行出口国外,以及由“前店后厂”的作坊生产并在国内市场销售,在国际国内均呈现出商品化特点。除了外在原因,传统工艺生产也被作为国家实业的组成部分发挥技术和经济价值。晚清政府实施“工艺新政”,创办工艺局,集中培训工匠,试制工艺,组织手工生产并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展,增进通商贸易。北洋政府设立工艺传习机构,举办国货展览会,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加博览会。南京国民政府以工厂、合作社等形式组织生产和贸易,实施工艺奖励、减免税收及资本扶助政策,并创立工艺专门学校以培养人才。其中,晚清及国民政府组织本国工艺品参与国际工艺赛会主要有1876年美国费城赛会、1902年法属越南河内赛会、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等,以“振兴工商、推演工艺”为目的,在国际间的交流中有比较和学习借鉴、有评价和传播影响,也成为传统工艺走向世界的一种路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传统工艺生产也是重要的经济内容,通过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大生产运动,发展纺织、印染、陶瓷、家具、编织等手工艺生产,制作各种实用品供给军需和民用,为革命和生产生活服务。整体上看,由于晚清政府衰败、北洋军阀割据、南京国民政府无法充分发挥推动社会发展的国家权力作用,相关政策的实施和影响存在局限,但传统工艺生产已然突破自然经济,在对外贸易、国际展会以及与外来商品竞争中进一步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在商品经济中实现价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艺美术生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别于大工业和其他手工业,兼具物质生产和艺术创作属性,具有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且具有料轻工重,投资少、用料省、消耗能源少而劳动密集、群众性强的特点,有些产品集中的产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生产,投入小,基础好,收效快,有较好的产业发展空间,先后由手工业、第二轻工业、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组织管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为突破贸易壁垒换取外汇,加之国内消费水平有限,工艺美术生产以外贸出口为主。据统计,1950年到1983年,“工艺美术品出口累计换回外汇达110.35亿美元”“出口量大的产品,有抽纱刺绣、竹藤棕草柳葵编织、地毯、金属工艺品等,年出口换汇分别达1亿至6亿美元,占工艺美术换汇总额的70%”[5]。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艺美术生产由政府管理转向行业组织管理,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产机制更加灵活,在发展外贸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销。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工业化、市场化发展对传统工艺文化造成的冲击,国家开始加强文化保护,于1997年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此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过程中,于2005年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传统手工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此后,随着创意经济、文化产业兴起,传统工艺的文化经济价值进一步被发掘和实现,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工艺美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工艺美术”列为工业文化产业,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出台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保护传承传统工艺并实现其产业价值。在新的发展阶段,工艺美术作为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的特点和变化体现了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点,反映出文化属性产生的经济附加值不断提高的总体趋势。

整体上看,世界范围内自工业革命起重商主义盛行,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近代被动卷入世界贸易体系,到新中国成立发展工艺美术出口换取外汇,改革开放后发展出口主导型经济,对外贸易在现代化经济转型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工艺品融入世界市场,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体现文化贸易所富有的鲜明优势。原因在于,随着科技进步、交通发展、地理距离、运输成本等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文化差异的阻碍作用则更加突出,但传统工艺品由艺术审美、生活日用等形态和功能接受传播,不仅未涉及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等文化差异的阻碍,而且更因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差异及特色具有出口贸易的优势,形成可观的经济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贸易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势必由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影响工艺美术生产,所谓“文化消费生产着文化生产”[6],出口导向下的工艺美术生产为谋求国际市场份额一度形成材质贵重、工艺精细甚至繁缛的“特种工艺品”,可见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世界市场之手对工艺美术生产的作用,工艺美术走向更广阔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存在与本土生活疏离的问题。

二、本土生活中的工艺价值发现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转向现在创新驱动、结构升级、节能环保、城乡及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并在“十四五”发展时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往工业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格局发生转变。其中,工业化格局的转变在于,包括研发、设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教育、旅游等在内的生活性服务业比重上升,带动制造业和消费升级,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及行动将取代粗放的工业化增长模式;出口导向的转变在于,“双循环”格局以国内市场为主体,致力扩大内需、扩大消费,并由此应对逆全球化及我国自身劳动力结构变化等产生的影响。因此,传统工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这也是以本土市场为主的经济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制造业转型升级,传统工艺具有文化赋能价值。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型,涉及技术和艺术不同维度的创新。从传统工艺中汲取设计养分,将在工业产品的造型、包装、品牌IP塑造与传播乃至对接中国式生活、体现中国式审美的新产品创意开发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如2018年以来国潮兴起,传统工艺的色彩、纹饰、形制、材料、技法以及表现的题材形象、具有的风格特色等得到吸收运用和创意演化,传统工艺相关的地域文化、历史记忆等也成为产品的文化信息和重要标识,成为激发认同、促进消费的内容。随着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等成为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悠久的手工艺传统与现代化的机械工业不再是此消彼长的矛盾与对立,而形成不同维度、不同形式融合共赢的可能。工业制造在具象形态、材质以及设计风格、匠心精神上对传统工艺的取用,既是现代化设计制造提升文化附加值的过程,也成为造物传统延续、复建的过程。

其二,服务业发展带动消费升级,传统工艺发挥体验经济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改变,并拉动产业结构从满足物质性的“生存需求”向精神性的“享受需求”乃至“发展需求”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如果说农业生产相对应的是产品经济,工业生产相对应的商品经济,那么服务业在消费升级中更加关注生活情境中的感官体验和思维认同而趋向于体验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工艺由手工、手感的感官体验性和审美愉悦、历史记忆相关的精神情感属性在体验经济中获得新的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传统工艺制作过程本身成为消费品,传统工艺体验项目在亲子、社交等消费中成为热点,满足不同人群关于文化、精致、个性、悦己等体验诉求。传统工艺操作实践的过程体验与文化旅游、新零售的场景化消费等结合,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其三,乡村经济振兴,传统工艺具有特色产业价值。一段时期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城乡二元格局向城乡融合转化,乡村以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作用成为城乡融合的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历史上,我国传统工艺资源富集于乡村,虽经历现代化组织生产的转化,仍在乡村广泛存续,尤其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大量手工艺要素回流到乡村,手艺农户、手艺专业村等成一定规模。在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资源活化乡村经济、社会的功能受到关注,发展手工特色产业以及与农副业生产充分融合体现出赋能作用。传统工艺对于农产品包装、农副产品加工、乡村工艺美术产业、乡村旅游体验、乡村康养体验等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一系列取材天然、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包含特定礼俗传统的传统工艺品也成为城市文化消费、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成为城乡礼俗互动的重要载体和纽带,体现出文化产业、特色产业的价值。

其四,绿色经济发展,传统工艺彰显生态产业价值。绿色经济作为一种可承受的、可持续的经济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在绿色经济建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传统工艺具有天然优势。在生产组织上,手工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和生产空间灵活,作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且吸纳广大劳动力范围广;在资源环境关系上,传统工艺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生产加工过程无污染,天然材质可降解、可循环;在消费导向上,传统工艺品的天然材质、真实物性、质朴风格以及人与物的相互建构有别于机械化产品的化工合成、速产速消甚至用后即弃,具有和谐共生的导向和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物质的追求与占有、唯物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左右生产和生活消费,那么,在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精神追求上升,因物化生产效率低于机械工业而受到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被取代的手工艺生产因其精神、情感属性而复兴,其中包含对于自然、生态、生命本质的追求,因此成为传统工艺彰显生态产业价值的新的契机。

其五,数字经济发展,传统工艺形成新经济价值。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围绕数据采集、共享、交易与应用发展的数字化生产、交流、传播和消费活动,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成为新的经济形态,并为各领域、各行业创新发展持续提供原动力。就传统工艺生产和创作而言,在数字经济及其相关的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发展中,由于工业经济的生产决定消费、供给决定需求转向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中的消费决定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人的体验、人的价值、人的需求成为生产的出发点,手工艺产品的唯一性、情感性及其与人的体验、需求的深度契合,由此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且新经济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通过技术、平台等促进跨界融合,在产品跨界、技术跨界、市场跨界等生态化的产业构成中,传统工艺也由文旅融合、制造业赋能、艺术经济发展以及作为元宇宙数字藏品等形式实现跨界发展的新经济价值。

因此,在中国当前的高质量发展、双循环市场建构的经济转型中,传统工艺植根本土市场、本土需求、本土发展,体现出新经济生态中的新价值,究其根本是传统工艺固有属性、本质意义的发现与实践。

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经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全球化的商品经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当前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传统工艺经济价值的实现既与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力国情相关,与传统工艺自身的生产属性和文化内涵相关,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在传统与现代演进发展中所特有的韧性和张力,是对各种外来冲击和新兴浪潮强大的承受力和融合力,是自我更新中延续的生命力。作为数千年积淀延续的手工造物传统,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商品化等现代化的转型发展方向从来都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时是探求富强的策略,现代化国家初建时是修复经济支援工业化建设的力量,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赋能衍生的文化资源,传统工艺的价值实现体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所特有的平和、持续、多重的作用力,这也是今天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维度。诚如社会学研究指出,中国自近代开启现代化转型,因此“观察中国历史的视角必须转移到中外两个维度的结合与互动关系上来”[7],世界市场与本土生活也成为传统工艺存续的现实空间,在经受市场洗礼的同时,传统工艺也因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获得最坚实的生活的基础,实现价值传续发展。

作者简介:殷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艺术人类学研究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