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才大颖:敞开“无界”的胸怀 应对“变化”的未来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1-14  浏览量:10

最近,事关2025经济走势的预判很是热闹,各路机构纷纷抛出各自的独家观点,总体看业界之外的日子并不算好过,这种焦虑的情绪一定会传导到业内,只是感染多少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两周一直奔波在调研的路上:先是在莆田仙游参加了一个由学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关于红木家具与香产业”的活动;接着又受邀参加了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大会,并围绕“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的指导意见》做了个诠释解读,引发了与会业内同仁们的共鸣与思考;同期又连续走访了中山、深圳等地数家企业与机构,感觉工艺美术的认知环境有了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一种本生地“变化”,从政府主导的“转变”,到企业自身的“求变”,再到院校的“创变”,意寓着“改变”或将成为2025的主旋律。
 环顾业内,工艺美术的话题与“非遗及设计”相比,可谓是不温不火,与“手工艺及AIGC”相比更是忽冷忽热。很多重要展览,甚至是重要外事活动,事关工艺美术范畴的词汇混杂一谈,事关工艺美术的一些称呼也是百搭难解,这给工艺美术理论界的确出了道难题。理论界更是鲜有这方面的文章去正本清源,毕竟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我想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任重道远。其实,正本清源的不是概念,也无需为从哪里来争来辩去,最为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工艺美术应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时代命题,更是目前微妙“变化”之所在。工艺美术在悄然中的变化绝不是人为臆造,而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与“艺术当随时代”的说法一脉相承。从这种意义上去诠释,所有杂乱无章上说法可以归于十部委的统称,即“传统工艺”,以此,淡化一些对非遗及工艺美术概念上法理的不惑。
事实上,“传统工艺”每每出场都能带来一片喝彩、惊叹,叫好连篇。所以经常被政府相关部门带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各地骄傲地展示。叫好之后的寂寞,市场反映的冷淡,又让所有的幸福感、兴奋劲荡然无存,这就是“传统工艺”的当下,当然也就包括了工艺美术、手工艺、非遗等概念下的几乎所有。传统工艺的振兴走过了八年的历程,不能不说成就很大,也不能不提问题依旧,关键是对待“传统工艺”到哪里去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行业思维”的层面上。2025应该是个十字路口,“变化”这个词或许能让“传统工艺”未来之路能够有所改变。我的认知,从“行业思维”转向“产业思维”或许是“传统工艺”振兴的不可或缺,具有造物本质的工艺美术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与日常生活相生却不能相伴,本是同根生,冷暖却不同。恰恰是“行业思维”给予了“传统工艺”的双重表达,能否唤醒“产业思维”的一统,亟需工艺美术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2025年伊始,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万千气象在业内外逐步显现:莆田仙游鲁艺集团的改变源自于“从红木家具转向红木家具与香文化产业的并举”,香产业让鲁艺集团初步尝到了时代的红利。这让“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企业”的理念再次得到了印证。所幸,在红木家具市场急剧下降的背景下,鲁艺没有抱守残缺,而是选择了“改变”,抓住了时代;北京宋庄镇的改变让“艺术”的内涵有了新的解读,全新的理念让新宋庄立志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承载地,提出了“艺术组织化、艺术生活化、艺术国际化、艺术产业化、艺术时代化”,并凭此再造一个新宋庄。这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提出的“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的理念如出一辙;上海浦东“EKA·开物”城市工业遗存项目再设计的横空出世,取义“天工开物”,主推“让文化与艺术”成为上海的新标识。从建筑外在的个性化的表达,到建筑环境的人文情绪价值的链接,再到文化与艺术运营理念的时代响应,上海以此又开启了一个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天地”。
时代性、艺术性、文化性、生活性、产业性,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之于“传统工艺”所成就的新时代。它即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供给背景下的新时代,更是一个年轻化、个性化、时尚化需求背景下的新时代,也一定会是“传统工艺”从“消费社会的边缘”走向“消费社会主流”文化消费背景下的新时代。正是基于适应新时代、满足新时代的思考,让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本质要求相得益彰的“传统工艺”赶上了新发展的机遇期。仅就工艺美术而言,从细分领域看,无非实用性、装饰性、艺术性,无论哪种或者兼顾,其本质终归还是生活性,就是源于基本生活,逐步伴随时代的进步走向装饰性,进而呈现艺术感染力,彰显文化力量,愉悦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为新时代的“传统工艺”走向哪里明确了指向。那就是以“行业思维”强化“传统工艺”中需要保护传承的类别,以“产业思维”推动“传统工艺”中需要发展提升的类别,也就是更加明晰了工艺美术发展、提升的转型之路,这个转型一定是深度的。
由此,就引发出我今天要讲的主题词“无界”,“无界”意在改变,重在创新。面对工艺美术深度转型的时代命题,一定要把“创新与提升”作为“传承与发展”的起始点与落脚点;一定要破除条条框框,甚至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一定要摆脱“界”的束缚,跨界融合、跨界打劫、跨界颠覆,一切也许皆有可能。让“无界”的思维唤起我们理论的包容性,赋予新时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以更加广泛的思考空间。不止关注于从哪里来,更要关注并引领工艺美术去哪里,如何去,怎样去。把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置身于新时代产业深度转型的背景之下,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创新上要有所突破,那就是努力让院校成为“引领产业、提升产业、创造产业”的策源地,在工艺美术领域不仅要实现从“产教融合”向“教产融合”的转变,重要的是要实现从“传承创新”向“创新传承”的转变,并以此助力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深度转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25刚刚开局,中国工艺美术的学术引领还停留在理念的建构层面,从理念到方案,再到政策、行动,机遇稍纵即逝。美好的愿景需要坚实的理论去支撑,尤其是在突破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需要的不止是“无界”的魄力,更需要“有界”的底蕴。
非常期待,理论专委会更加关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更加关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
非常期待,业界的同仁们以“无界”的胸怀,在践行中诠释从“行业思维”走向“产业思维”的真谛。
请相信,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学术引领,有业界同仁们的奋力创新,信息浪潮下的工美人,当乘势而为,一定不负时代,不辱使命;一定会向行业、向社会、向国家交上一份不负重托的时代答卷。
以上观点来源于才大颖理事长在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委会2024年会上的主题发言。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