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论坛“中国好手艺——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一)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1-02  浏览量:35

本文系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论坛“中国好手艺——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一)的精彩内容回顾。

 

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更是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此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工艺美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批评实践的创新发展,为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分论坛主持人陈聪介绍在场发言嘉宾
分论坛一以“历史与理论:三大体系语境中工艺美术的定位与发展”为主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岸瑛和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国华教授分别以《从艺术学新视角看“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紧跟时代科技的步伐》做主旨发言。分论坛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聪主持,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副院长陈日红教授对上半场六位发言嘉宾的学术分享进行了评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牟晓林对下半场七位嘉宾的发言进行高度总结。这十三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者分别就工艺美术的学科教育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了宏观理论探讨和个案研究分享,从多个角度充分论证了工艺美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自主知识体系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工艺美术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转化融入现代生活、服务社会发展。

分论坛评议人陈日红对上半场发言进行评议

分论坛评议人牟晓林对下半场发言进行评议


观点摘录 (按发言顺序)
一、从艺术学新视角看“工艺美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岸瑛,在发言中辨析了“工艺美术”这个语义含混的外来词,在20世纪引进中国之后的含义变化,以及学界前辈从美术、设计、工商业和科技等角度对此概念的不同认知,并认为“工艺美术”至今仍在理论和实践上引发的困惑和争议。陈教授进一步指出,应从跨门类艺术学中重新为“工艺美术”定位,并形成一套逻辑自洽、有现实解释力的理论体系,这是“工艺美术”再次出发的理论起点。
二、工艺美术紧跟时代科技的步伐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庞国华教授,以详实的举例和学理的分析阐明:历史上每一次工艺美术的飞跃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又为工艺美术注入了新活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展望未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环保技术等更深层次地融合的工艺美术作品值得期待。
三、历史与现实:三大体系语境下的苏州工艺美术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院长赵罡教授,通过丰富的数据和精彩的案例,展示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借助苏州工艺美术的深厚资源在产教融合、教育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面向未来,苏州工艺美术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新时代的工艺美术人才,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和文化自信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现代性构建vs传统的延续:庞薰琹与邓洁的工艺美术学科建设之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曹芳芳,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独特的研究视角,钩沉出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和建立之初,学院两位领导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等问题上激烈的争论。最终所形成的折中与调试的教育模式,影响了之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办学的方针与理念,并对中国工艺美术学科与设计学科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三大体系”视角下的中国漆学理论建设省思


中国美术学院何振纪教授,以中外学界对漆艺经典《髹饰录》的研究为切入视角,将中国漆学理论建设置于当代“三大体系”建构视角下进行考察,认为中国漆学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和优化,并以“三大体系”作为坐标进行总体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尤其是要考虑到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以贯通性思维发掘漆艺与其他工艺美术的共性所在。
六、中国玉学知识系统及其反思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怡芳认为,中国玉学知识系统的基础是不断演变的“玉”概念与范畴。它在广义上包含了知识和经验,是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统一。作为一门学问,它是综合的、交融的、多学科的,甚至是边缘的、超学科的。玉学经验与知识经历物态和非物态属性的传承与改造,涉及口传、物象、身体和文本表达。玉学研究的潜在价值包括对无文字时代文明的解读、知识传统的溯源以及固有认知的批判。
七、中国工艺美术史书写的新范式


中国农业大学柳沙教授,从工艺美术史学史的研究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20世纪以来中国工艺美术通史、断代史、编年史的写作脉络,并指出随着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从艺术社会史、物质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口述史等新视角拓展当代工艺美术历史的研究维度和方法。这是一种构建更具“想象力”的工艺美术史研究与书写范式的新尝试。
八、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社会史考察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理论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纪文瑾,分享了广东石湾陶艺发展史的个案研究。她将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定位、还原到当时历史与社会环境中,以详实的资料梳理、展现了工场建立与发展历程、开拓性陶艺家、工艺传承、美学探索等内容。正是由这样一个个扎实的个案研究组成了全国一个个窑口的发展历史,再由一个个窑口组成了中国近现代陶瓷发展的历史。
九、推测与考证:闽南传统建筑剪瓷雕技艺之源起


华东理工大学城乡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杰教授,对闽南传统建筑剪瓷雕这一独特的建筑构件样式进行了考据研究,发掘其起源、形成、技艺特点、文化内涵,并融入了传承谱系与田野调查成果,使这一研究更加立体而鲜活。
十、魏晋南北朝中外翻领服与陶俑的研究


景德镇陶瓷大学詹嘉教授,从服装史、图像史、陶瓷史的角度,阐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画像砖、绢画、陶俑中的翻领主题,以小见大,体现出当时民族文化大融合潮流对艺术与工艺美术的影响,为工艺美术史个案研究开拓了思路,丰富了方法。
十一、曾侯乙墓出土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图像隐喻及工艺美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博士生李园,分享了工艺美术的个案研究。她从图像学角度入手,归纳、总结了当时龙凤配饰的应用惯例、龙凤挂饰的组合关系、纹饰中的隐喻内涵和工艺特点,有助于认识当时玉雕及其所处时代的艺术、工艺与文化特色。
十二、初版《天工开物》插图绘者考辨


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汪晓东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牛佳伟的合作研究,以详实的史料论证了初版《天工开物》所附各类农业、手工业工具器械及使用方法等插图,主要来自作者宋应星手稿,部分人物与背景等则应由刻工补绘完成。他们指出刻工兼任画工、写工之责正是明末刻版印刷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而在当时图文并茂的《天工开物》之写作、绘制、流传实属不易。
十三、铭文十二生肖八卦镜考


绵阳市博物馆文博馆员吴津津,从年代存疑的两面铜镜入手,详细考证了全国各地此类铜镜的源流、结构样式特点及成因,充分展示了此类铜镜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与人文内涵。尤其对全国各地博物馆中仍有存疑的文物研究,提供了成功的研究范例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