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王敏:设计改变中国——从装饰到新质生产力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0-08  浏览量:140

2024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活动暨设计生态链大会上,隆重推出了《设计改变中国》和《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发展年度观察报告》两本新书。《设计改变中国》执行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原院长王敏教授和《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观察报告》作者之一、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彭璐教授分别就两本新书做了主题发布演讲。
王敏教授回顾了中国设计在经历了中西方观念的交汇与融合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并伴随着技术进步,设计行业也不断适应变革,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新的设计形态开始涌现。全书用45个设计案例,展现了中国设计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设计如何从装饰艺术逐渐演变为推动商业、产业和社会创新的新质生产力。
以下为王敏教授主旨演讲的全文摘要。

尊敬的各位来宾,设计界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在改革开放的元年,1978年2月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设计,之后的四十多年一直在设计行业工作,是中国设计四十六年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期间虽然有20年在海外,但这也给我一个机会,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中国设计,将中国设计置于国际设计发展语境中去思考。45年来随着国家的蓬勃发展,设计作为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的驱动力,作为文化发展的助动力,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回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时时、处处可见设计产生的作用,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之路印证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设计改变中国!

我1982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后又有机会去广州美术学院,参加尹定邦老师主办的全国青年教师三大构成培训班。80年代,90年代尹定邦老师的三大构成课程对于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于中国现代设计从理念上摆脱装饰艺术的主导有着重要意义!在广州时晚上常去东方宾馆的酒吧,不是去喝酒,是去那里找一些被人丢弃的国外的酒瓶与酒包装,然后寄回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在座年轻人也许无法想象,那时我们的产品包装,无论从商业理念、设计水准,印刷水平,有多落后。
但很快,企业家、政府、包括设计教育界开始认识到包装对于商业的作用,包装设计也许是最早让人们看到设计价值的领域。几十年来,产品包装设计快速发展,不仅极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在改变我们的视觉环境,改变了消费文化。今天,每当看到琳琅满目的精美包装,特别是那些具有环保意识的包装,具有个性化的包装,创新与功能性很强的包装,我就会想到四十多年前的情景,意识到我们在包装设计上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从包装这样一个行业就可以让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在改变中国!

45年来,我们从未停过行进,从未停过发展,从未停过思考:
我们一直在试图弄清楚什么是设计?设计的价值是什么?设计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设计如何成为创新的驱动力,如何成为产业与商业升级的驱动力?为什么设计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引擎?
我们始终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作为设计师的自我,我们作为一个行业的自我,我们作为民族设计的自我。设计师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与民族设计的定位中,在继承民族文化与发展现代设计中强大自己,壮大了中国设计。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设计行为很早就发生了,人类祖先为生存所做的很多努力,遮风避雨的住所,为了美与信仰的装饰,狩猎的武器,各种工具都是设计的产物。到今天设计行为无处不在,在设计进行中,设计思维,设计行为渗透到各个领域,我们用设计改变中国的方方面面。设计在改变中国!

1995年我从美国到深圳,代表Adobe与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开座谈会。当时感触良多,似乎一夜之间,中国设计师群体如雨后春笋,崛起、壮大。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渴求与国际设计界的交流,但言谈中已经流露出自信、自觉和对自身未来的期待。回到美国后我在美国的杂志上写了篇文章,“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平面设计”,为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设计师的崛起感到兴奋。
2003年我开始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可以亲历、参与中国设计。那正是中国设计教育飞跃发展的时期,我们开始讨论中国设计的中国模式、中国身份,随之而来的奥运设计正是极好的机会去践行那时的追求。

中国设计在四十五年的发展中,在很多层面,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今天我们推出的这本《设计改变中国》试图用有限的篇幅,用45个案例,通过项目、人物和事件,去对中国设计四十五年来的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回望。脉络上节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闪耀着中国当代设计文化的精彩,也显现出现代设计理念及创新机制的形成过程。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对中国当代设计文化进行再表征,对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再诠释,和对中国现代设计创新内涵再凝练,表达出中国设计师对自身社会理想、人文价值,以及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深层思考与积极实践,勾勒出过去、今天与未来设计所承担角色的转换轨迹。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设计之路是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之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计经历了艰难的观念转变过程,从迷茫到热情拥抱现代主义理念,从设计界关于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观念的大探讨,首都机场壁画带来的思想解放,以及以三大构成课程教育为标志,中国逐渐走向设计教育的新时代。这一时期中国设计的发展也离不开香港、台湾等地区设计师的影响,他们在推动中国设计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从全盘学习,到选择吸收的阶段,当我国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活跃期,中国设计迎来中西交汇、上下求索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张开双臂接受世界的同时,设计师也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1992年深圳平面设计大展的举办,让中国设计第一次面向世界崭露身份,同时中国的设计师开始在各个产业中潜行探索,积累经验,形成行业组织与产业影响。《装饰》《包装与设计》《设计交流》《艺术与设计》,起到了很重要的设计传播作用。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设计出版行业,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中文出版告别了铅字时代。中国家电企业设计意识萌发,海尔,海信等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对设计的需求。书籍设计迎来快速量与质的发展。

跨入新的世纪,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设计的视野也得以进一步拓宽。许多中国品牌如联想、海尔等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奥运会的相关设计工作,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中国设计显示出了自信与从容,2009第一次举办了世界设计大会,向全社会宣传推广设计,借此契机,又开启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大型活动的序幕,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价值。设计活动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从2017年开始的珠海国际设计周,到之后很多地方的设计周,传播了设计的价值。2010上海世博会则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装饰作为设计的代名词,与价值的体现,之后设计开始从创造美的产品,成为产业创新、商业创新的驱动力,支付宝、微信等平台的出现,以及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的成功都离不开设计创意的助力,复兴号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国工程,也少不了设计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设计也从一种职业、一种技能成为社会创新的驱动力,设计师介入社区改造,进入新农村建设。

设计的影响逐渐辐射到我国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前行,自强不息。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创新重要驱动力的同时,深刻改变了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也显示出中国设计在社会公益与公共文化领域开始担负起更加广泛的责任。
设计从小众到大众,从几乎不为人知的名词成为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热门词汇。设计成为构建新时代视觉文化的重要工具,成为提升大众审美的重要媒介。今天,在边远地区也可以见到好的设计,好设计正在平民化,人人都可以是设计师,人人都可以消费好设计。

我们看到,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设计在享受着技术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很多传统设计工种退出了历史舞台,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加速这一进程。但同时,新的设计业态开始出现。

一路走来,我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从对内自我否定、对外全盘接受,到开始审视自身,对自身进行挖掘,对传统文化基因重新认识,中国设计的精神内核逐步确立,设计文化的样貌趋于多元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的45年历程,值得研究总结,值得记载铭刻,希望这本小册子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有更多学者与设计师去研究,去记载这段非凡的历史。

45年后,今天我们面向未来,有新的思考,新的精神。我们在设计的进行式中,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再设计我们的设计教育,再设计我们的设计机制,再设计我们的设计文化。
设计改变中国!我们在设计未来!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网易设计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