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杜晓帆:价值认知与传统手工艺传承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3-07-02 浏览量:278
在广州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行的教席揭牌仪式暨首届教席学术论坛上,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 东亚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杜晓帆以“价值认知与传统手工艺传承”为题作发言。
他讲到,大学毕业四十年来,虽然工作发生过诸多变化,不过文化遗产一直是我工作的对象。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首先要对其价值进行认知。只有对它的价值有了认知,才知道选择传承什么,这也是我选题的原因。传统手工艺我几乎没有涉猎国,本来不应该发言。上周我和同学们在新疆的尼雅遗址做调研,即使今天的设备已经很好,但进入尼雅遗址还是非常困难的。1995年尼雅出土了一件非常有名的汉代织锦护膊,上面有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成为驰名中外的重要文物。我们现在看到它虽然是以一个物质形态出现的,但也与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有关的。这件织锦制作精美,其背后就是手工艺的贡献,所以也给了我今天发言的勇气。
从所谓当今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是一个危急的时刻。虽然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我们也有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但从全社会来说,假如一种用品既有手工艺制品,又有机器产品,消费者愿意为手工艺产品付多大的代价?愿意为手工艺付出多少钱?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是很难回答的。我们愿意赞美它们,但是要真正付出的时候又会犹豫。
传统社会中,手工艺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但进入近代社会之后,工业生产对它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到今天,家庭作坊作为核心生产单元的模式已经基本被打破。那么手工艺应该如何传承呢?
在生产生活模式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仅仅需要关注基本的技术、材料、样式本身,更需要挖掘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认知传统手工技艺的核心价值,仰赖于广阔视野下的全面理解与深入的研究。
许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过程其实和我们的节令,与二十四节气的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失去了这种关系,我们的手工艺的传统可能就很难来保护。我之前在贵州石阡县楼上村做调研,发现这里的许多文化现象和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有很大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在这个乡村里有非常鲜明的表达。600多年前他们从江西经四川迁移到这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即使发展到今天,他们还是跟传统有很多联系。长期以来,他们生活中基本生活用品都是跟乡村周边的资源相关,从盖房子用的木材到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材料。这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哲学或者说是生存智慧,另一方面也他们的生活环境与传统手工艺密切相关。
马上到端午节了,端午节的五毒衣、虎头鞋,是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节令儿童服饰。它们一般在端午节穿戴,寄托着父母对幼童避灾禳祸的祈福与祝愿。在制作时,这些服饰的材料、造型、图样、色彩等与节庆时令密切相关。如果这些节气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淡漠,这些传统的工艺也很难传承,所以我想理解传统价值的时候需要综合地把社会生活和它本身的工艺价值结合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它在未来社会,我们面向未来应该传承的核心内容。
是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节令儿童服饰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被广泛重视,但很多时候也会引发歧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说无形文化遗产,都离不开物质形态,或者说都有一个对应的物质形态作为支撑。即使是信仰活动,也不能脱离人的大脑而独立存在。所有的传统收工艺的诞生和发展也都离不开它的传统社会生活方式。我们有时候讲工艺的时候可能以为它只是技术,其实背后支撑它更多的是社会生活。传统工艺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工艺一旦失去了社会生活的支撑,它们的传承就会遇到困难。如果没有传承也更谈不上创新。如果我们没有传承只谈创新的话,它不是真正的一个创新。
我们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或者是做无形遗产研究的时候,可能对价值这一块的挖掘没有像做物质遗产那么重视。我们可能更关注形态、形式上的东西,关注其核心价值不够。为什么我们还要保护这些与现实生活已经产生了距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消费者,你为什么愿意为传统手工艺付出代价?无论是从经济上面也好,时间上的代价也好。这些是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哲学的层面去思考的。我想,简单的来讲这些能够愿意让你付出代价的东西,应该就是它的价值的核心。比如像的黔东南苗族的这些银饰,它的锻制技术与历史上的大迁徙、巫术文化、信仰仪式密切相关,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珍贵而独特的技艺。而在如今的旅游市场,苗族银饰减损了其精致和实用性,变成了“鼓励创新”的廉价锌白铜“民族风情”头饰。如果忽略这些文化背景,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旅游纪念品,它本身的传统手工艺所依赖的物质属性的价值,也就是材料的价值就失去了。
信仰仪式密切相关,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珍贵而独特的技艺
我们可以觉得传统手工艺核心的价值不在材料上,应该是在手工艺的技艺,或者是手工艺者所付出的劳动上。比如我们看一幅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时候,经过木版水印技艺,层层渲染、套色制作,最后形成的这种弹性和这种活力,包括多层印染的色彩变化的细腻的感觉,包括印制木版留下的天然纹理。这种弹性和活力是机器、那些新的所谓的创新的手法做出来的那些作品所达不到的,是机器很难去解决的问题。手工艺人通过他不断的辛勤劳作,最后形成了这样一种劳动价值,我们如何看待这种价值?当然,这些技艺和劳动也离不开它的对象的物质属性,也就是材料。所以,一件手工艺品的价值一定不只是一个方面,它肯定是复合的。
层层渲染,套色制作
还有一点,我想我们还需要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比如桃花坞等地的传统木版年画与当下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机器印刷复制品年画,这中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我们向社会上更多的人介绍,让他们理解这中间的差距,而这差距就是价值的差距。美是有区别的,如果人们审美意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他们就意识不到手工艺的珍贵,因此他们也很难去为它付出代价。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中,特别是创新过程中,必须有主体价值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以创新为口号或者一种理念的时候,都不再是以原来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为主体,而是让他们从理所当然的主体位置让位于所谓的创新团队,从而使传统手工艺的主体价值丧失。维护传统手工艺人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时时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比如一个著名品牌来到贵州侗族乡村,在他们的设计指导下,由当地手工艺人用当地的材料做出的手工艺品,不能变成一个纯粹的品牌产品,它也应是当地侗族人,当地创造手工艺文化的主体,那些手工艺人的作品。
打褶抱枕产品,2016年亲自参加了北京设计周
我对传统手工艺的问题研究很少,所以上面所表达的一定非常不全面。最后,我还是想强调,文化的传承需要整个社会生活的需求。举个日本的例子,日本5月5号叫男孩节,3月3日是给女孩过的节日。在这些节日,很多家庭会买手工艺品,有男孩的家庭,5月5日一定要在院子里高挂喻意鲤鱼跳龙门的鲤鱼。同时,男孩子要培养武士精神,家长还会为他们购买传统的类似铠甲的模型,而这些铠甲模型的制作工艺完全保留了传统技艺,非常精美,价格也十分昂贵。
前一段时间我去日本,在很多大的商场里都看到迎接男孩儿节的专柜。类似我们国家级传承人“人间国宝”的作品标价一百三十万日圆,但据店员讲还是有很多人会买。因为社会生活中保留了这些节日,所以也就自然在支撑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我有一位老朋友,他是日本非常有名的书画修复的专家,长期担任日本国宝修复师联盟的理事长。他的家就在京都的老街上,他是第三代住了。每次去他家里,你都会发现和式客厅(床的间)所陈设的字画、工艺品都是不同的,他要随着时令的变化去更换的。所以,我一再讲社会生活对于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
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未来就在面前,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的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无印良品能在很短的时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家居、服装品牌,是与他对历史、对传统的态度有关,是有它的原因和背景的。
19世纪晚期的英国理论家、建筑师与设计师们,曾发起过一场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他们试图通过强调工作的过程来培育心灵的和谐,鼓励回到乡村的传统生活中了解并传播自己的民族遗存,重新评估材料与手工劳动的意义,以此改变粗制滥造的工业设计现状,并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这场运动奠定并改写了此后英国在20世纪的创新能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威廉·莱瑟比(William Lethaby),在总结与展望时曾经写道:“寓意可以指自然与人,也可指秩序与美,但所有这一切必须是甜蜜的、简朴的、自由的、充满信心和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