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潘鲁生:担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 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3-06-11  浏览量:122

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文旅中国”客户端记者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环境互相依存。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的保护,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先后设立。请您谈谈保护区设立在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立足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发展理念,保护区建设还需要处理好哪些层面的关系?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活态流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获得发展,本真性也得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生存环境整体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适应性改变。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发展与创新创造了条件。

2002年11月,与冯骥才先生考察山西后沟村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保护区的设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形态的存样保护,更是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条件改变的方式。在保护区空间基础上,建设与开发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获得更好地展示与传播。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对具有重要价值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提供基础。保护区的设立能够适应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激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活力。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立足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发展理念,保护区建设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层面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文化要素和技艺技能的保护与传承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文化要素,依托手工技艺来表达,技艺技能是工艺传承的关键。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即工艺理念,实际是传统文化的凝练性表达。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社会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培训与关注,需要提升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营造良好传承的环境,对重要技艺技能传承提供多方面支持,提升传承人传承与传播主动性。以文化遗产的工艺技法与文化力量,吸收新生传承人群,使技艺传承后继有人,文化传承不断流。

口头文学传播与民间习俗的保护、应用与传承。口头文学是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口头艺术,它依靠口头方式在生活中传播。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从文化空间的保护和建设切入,注重物质与非物质的共同保护。在物质层面,保护和完善口头遗产生存的文化空间,展开田野调查,全面系统地调查艺人传承谱系,记录收集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表演形态。在非物质层面,注重培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鼓励和帮助传承人开展相关展示创新与展示活动。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见人见物”。

山东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演出剧照

民俗活动的传承,需要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发挥民俗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传承作用。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中的民俗事项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节俗仪式作为百姓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部分,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从传统习俗到祭典仪式,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记录。

2019年2月,陕西榆林绥德调研春节年俗活动

传统工艺的生产性技艺能力保护、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创造,生产技艺是生产过程的经验归纳。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形成的“中国经验”。生产性保护的特点在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以生产、销售等方式带入市场,完成流通,带动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目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成为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手工生产特色,保护传统工艺的生产性技艺能力。传统工艺的复兴,不等于回到纯手工时代,传统工艺的技艺精湛性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高效性的结合,才是传统工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表现。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工艺调研

传统医学的系统方法、剂方及手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中医理论的知识体系庞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联度极高,对医学系统理论与剂方对保护与研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医药有文化的地域性特点,要采用调研与普查的方法,再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资源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老、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适于现代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的中医药服务与产品。古籍、工具,文物组成中医药独特的文化空间。保护中医药古籍文献,关注中药技法传承人,不仅在于技艺与剂方的传承,而在于中医药诊断治疗中对人与自然整体性的认识。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何正确看待历史长河中生产生活方式之变带来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焕新传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与现代社会融合共生?

潘鲁生:生活方式变化是社会发展与生产方式改变的结果,传统工艺曾是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如今因为生存环境与文化空间的变化,走向边缘化。传统文化焕新发展要从当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心理入手,在物质层面,以传统工艺的加工方式,展现造物智慧,以手工制作的唯一性,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在精神层面,活化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其文化内涵,解读并打造成文化IP,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需求。

2018年调研广西民间文化

深入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原则,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义,根据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深入系统的进行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文化和旅游部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地方设立的各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学术研究与交流、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颁布以来,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方面发挥了规范作用。尤其是2022年6月,《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发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获得更好的保障。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覆盖性不强,研究成果多停留于学术文章,未投入生活与生产实践。像民间剪纸、传统年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民俗类遗产研究明显不足。按照国际公约相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需要更多的技术帮助与财政支持。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把文化遗产真正传承下去、发展起来。传承人制度下,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是激发传承人保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前提,要进一步激发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人一方面承载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更有宣传和培育新生代传承人的义务。要切实从工艺传承本身出发,以工艺语言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承方式,带来了传承人群的多样性。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下,越来越多人从事文化创意与传统工艺传承相关的行业,个人工作室、手艺坊成为传统工艺展示和传播的重要窗口。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实现传统工艺创新产品的市场规范化管理,是提升传承质量与行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

2018年1月,调研北京毛猴工艺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学术研究,加大学科研究力度。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教育转化,是传续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民族文化自信的确立。从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方式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遗产教育,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发展源头与贡献价值的解读,发挥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价值引领与规范养成作用。实现内外联动,把校内实践课堂与校外文化遗产考察体验结合,发挥文史展馆的教育、美育作用。高等教育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发展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的丰富性,决定了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的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因地制宜,继续探索民间艺术大师入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等结合方式,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2016年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活动

普通民众要认识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常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社会与社区的文化遗产教育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的活动主题与形态不同,可以通过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形式,提高相关展演展会质量,创新传统工艺产品,创新现代主题戏曲等方式,以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力量,提升民众传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要形成有利于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社会环境,唤醒民众文化认同。

记者:当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依托的“生产性转化”前景可期,如手造、衍生品等都释放了较强的市场活力。您也长期致力于“手艺农村”的具体实践,能否谈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的相关经验。

潘鲁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所在。十几年前,“手艺农村”项目中我们尝试利用农村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结合传统工艺手工生产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寻找传统工艺传承与融入市场的方式。从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开发、工艺传承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手艺创造财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目标。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像偏远地区具有再生价值的传统工艺资源,需要重建以传统手工文化主导的“价值共同体”,顺应时代与社会需求,走“文化生态+自然生态+资源转化”的发展路径。

小学生在“手艺农村——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展览上体验传统非遗项目

在“两创”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要尊重传统工艺的本质特色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共同记忆的认同和传承,将手工艺作为展现地方水土、经济、人文风貌的文化载体,实现创新性发展,助力区域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认识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应用于乡风文明建设,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营造;发挥传统工艺美育价值,引领百姓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深层次文化自觉,实现文化发展繁荣。我们要在活态传承中保护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对传统工艺资源转化利用中,利用好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公众号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