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邱春林:赓续传统——近代民间牙雕业的发展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3-05-01 浏览量:480
清中期-象牙编织嵌象牙染雕花鸟图纨扇-故宫博物院
民国期间,广州牙雕业依然保持全国最大规模、最具活力的状态,始终没有动摇其作为南方牙雕中心之地位。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州大新路等地从事手工象牙雕刻的仍有33家店铺,工匠近千人。” ①
纵向地看广州牙雕自身的工艺历史,近代广州牙雕可能在原创性和艺术水准上与清中期相比有一些差距,但由于产业发展势头并没有明显减弱,广州牙雕工艺的传承性好,不管是精细浮微雕工艺、玲珑透雕工艺、镶嵌工艺、着色点染工艺、还是劈丝编织工艺,近代广州牙雕全面保住了原有的工艺特长,不辱“仙工”之历史美誉。
同治年间广州“贡行”打算进献给慈禧的“牙雕龙船”(又名“八仙贺寿牙雕龙船”)代表了清末广州象牙镂空雕和圆雕工艺结合的高水平。船形似龙舟,昂首摆尾。船长93厘米,宽17.5厘米,高53厘米,船体用牙片拼装而成,船身刻鱼鳞。楼高三层,仿传统木结构,凤旗、盖伞、内部陈设和八仙、王母、天女、船夫、乐手等人物齐备,窗板皆镂雕着勾莲、宝相纹样,极尽手工雕刻工艺之巧、之繁。同治十五年(1876),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另一艘牙船(现藏费城海事博物馆),与广州博物馆藏的这件“八仙贺寿牙雕龙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被誉为“令人难以置信的震撼之作。” ②
近代以来,广州牙球的多层套雕不断刷新层数,在工艺难度上达到极致。牙球雕刻并非清代发明,《格古要论》记载在宋代“文思院”里就已出现了能制作3层套雕的牙球,时称“鬼工球”,此烦难“秘术”如何传至广州,并且独独在此地得到极大发扬尚难说清楚。到乾隆年间,广州牙匠已经将本作为宫中文玩的牙球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即将光身的层数有限的文玩品改造成了集多层通雕和表面深浅浮雕于一体的活套球陈设器,大大增强了它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清末广州牙球雕刻水平攀上新高峰,甚至超越了清中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广式牙雕镂空套球”由镂空球、和合二仙人物坠、鱼身龙首勾三部分组成。球、坠、勾之间有活动环链及螺旋口插锁相连,通链长51.2厘米。直径10厘米的镂空球共16层,每层12孔,层层可同心转动。最外层通体浮雕镂刻人物故事、风景、花卉,内15层分别镂雕双钱纹、菊纹及米字格纹等。这件作品在层数上并非清晚期之最,但在设计上与那些一味强调表层高浮雕的牙球相比,既体现了玲珑之奇巧,又显示出和谐优美之韵致。
清末象牙雕花卉纹套球,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牙球雕刻,不能不提到广州牙雕“翁氏”家族。清嘉庆年间,牙雕艺人翁五章在继承前人“鬼工球”车制技艺的基础上,突破了乾隆时14层的极限,达到20多层,成为脍炙人口的“翁氏绝活”。“翁氏”家族内部一直传承着此项绝技,到民国初年,翁五章后人翁昭可在一根象牙上车出一颗25层牙球,每层之间虽只有发丝般狭小缝隙,但不妨碍其转动。每层牙球上还镂雕着各色花草、动物、龙凤等纹饰,网眼细密,繁花似锦。1915年,由翁昭车制,梁雄等匠师雕刻而成的“25层通花牙球”作品入选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展会上大放异彩,斩获一等奖,成为近代博览会史上的佳话。民国初中期,广州牙球套雕技术又有新突破,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一件直径15.5厘米的“象牙镂雕云龙纹转心球” 有28层,表层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手法,生动表现了云龙翻滚的鲜活场景。
28层象牙镂雕云龙纹转心球,高15.5厘米 、直径12.5厘米,近代,云南省博物馆藏
清末广州兴盛的牙雕业带动了粤东地区也发展起了牙雕工艺,两地都生产大量日用型的产品,小件的有牙章、梳子、象棋、镇纸、头簪、笔架、牙扇、鼻烟壶、眼镜架、名片盒等物,这些生活用器曾经在清晚期被清宫采买,如清宫旧藏的《象牙描金带彩什锦梳具》即是广作牙雕生活组合用器的代表作。这套梳具一共有25件,包括梳子、竹篦、剔篦、胭脂棍、扁针、大小刷。这些精致小巧的梳具上几乎都描金彩绘着云蝠纹、凤纹、莲花、石榴、桃、寒梅、八宝、山水楼阁等图案。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象牙雕花镜奁”则是清晚期较大型生活用器的代表作。“象牙雕花镜奁”共分两层:上层为盒,盒内安有镶牙框的玻璃镜;下层形似小柜,双扇门,打开后为两层,分装三个抽屉,均嵌银镀金錾双桃、双鱼纹锁扣。奁盖面中心刻五龙戏珠及四龙腾云纹,四周为龙纹。奁身通体刻满花卉图案,以菊纹锦地为边框,纹饰分三层,刻有松鹤、梅菊、凤凰、牡丹等,花丛中皆藏着成双鸟雀,寓意夫妻和鸣。这件满工牙雕实用器纹饰考究、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应该是广州牙行专为宫中后妃设计制作的“贡品”。
《象牙雕花镜奁》,清晚期,通高19.5厘米, 长29.5厘米,宽22厘米。故宫博物馆藏
清晚期“雕花卉象牙”由粤东“同盛号”牙雕作坊设计制作,牙匠在约70厘米长的整根牙料上采用粉彩陶瓷“百花不露地”的装饰形式,多层次剔刻出了牡丹、秋菊、玉兰、芍药等四季花卉,寓意玉堂富贵。该文房陈设品纹饰虽然繁复,但疏密关系均匀,从牙根至牙尖形成类似潮州木雕的“匀匀、杂杂、通通”的风格,是粤东牙雕与其他工艺相融合的代表。
粤东同盛号制《雕花卉象牙》,清晚期,通长69.9厘米,径8.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人物牙雕原本不是广东牙雕业的长项,在清晚期此类雕刻也有长足进步。广东省博物馆藏的“象牙雕菩萨头像”就是这一时期的人物雕代表作。该作品选用了质地非常细腻的一段牙料,菩萨面如满月,肌肤光滑,五官雕刻线面过渡自然。宝冠上用多层浮雕和圆雕手法塑造了三尊佛像,云纹浮动感强。衣领、头发的阴刻线内以及宝冠的纹饰深层用暗色逐层涂染,既加强了立体感,又衬托出菩萨面部如皎洁明月,获得明快的视觉效果。
《象牙雕菩萨头像》,清晚期,高30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民国期间广州和粤东地区与海外的通商和文化交流更深入,这两地生产的牙雕生活用器不仅受广东、香港、澳门地区民众的欢迎,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国家的外销市场也有所扩大。这一时期一些名片盒的雕刻明显受到西洋美术的影响,不仅出现了大卷叶纹、贝壳纹和写实性的折枝花,而且这些纹饰的立体感也更加突出了。
横向比较南北两大牙雕中心,广州牙雕兼具日用性和装饰性,以镂空雕和浮雕为主,偏爱繁缛奇巧工艺和富有生活气息的装饰内容。北平牙雕则特别注重历史文化内涵,以立体圆雕为主,工艺概括,造型取法传统雕塑和绘画,衣纹简练挺拔,艺术形象显得既端庄板正,又圆润传神。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组“象牙雕十二月花神”在取材和工艺上都近似北京近代牙雕人物风格。历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吟咏百花之余,弄出许多趣闻轶事来,分别造就出十二个男花神和十二个女花神。历来关于具体男花神和女花神的真实身份都颇具争议,该牙雕作品塑造的“正月梅花花神”疑似梅妃,梅妃本名江采萍,高力士从闽越将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得太宗宠幸。梅妃才貌双全,爱梅如痴,气节若梅,不幸死于安史之乱。牙雕梅妃用布包裹着一丛腊梅呵护在胸口,头部微侧,缓步轻移,神情喜悦,似从野外归来。人物形象眉眼舒展,姿态静中寓动,端庄文雅,体现出传统女子温柔贞静的美好品格。“七月荷花神”的原型是周敦颐,“十一月菊花神”的原型是陶渊明,这两个人物形象基本可以确定。牙雕周敦颐的形象面目端方儒雅,长髯垂胸,左手执莲,右手轻触花瓣,俨然一个温厚长者形象。他胸口处盛开的莲花硕大无比,形成视觉焦点,似乎在表明他“廉洁清正”的心迹。东晋陶渊明生前自诩为菊花的知己,是历史上第一位颂扬菊花为“霜下杰”的诗人。自苏东坡大力推重陶渊明之后,画家就开始屡屡用心描绘“陶潜赏菊”这一题材,如北宋赵令禳的《陶潜赏菊图》,明代唐寅的《陶潜赏菊图》、陈洪绶的《归去来图卷》之《采菊》,清代任熏的《采菊归来图》等等都是史上名作。牙雕“十一月菊花神”以陶潜“采菊”为意向,刻画了一位持杖老者形象,表达了岁晚霜寒心独洁的文人节操,虽没有背景和环境,却似乎能让观众见景见情、情景交融。“十二花神”人物形象的身段肢体基本顺着牙料本身的形状造型,没有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俗称“棍子人”。雕刻手法概括明确,直线与弧线交替使用,省略了无关紧要的装饰性细节,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和人格。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腊梅-故宫博物院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荷-故宫博物院
近代-象牙雕十二月花神-菊-故宫博物院
杨士惠:《牙雕付彩笔筒秋趣图》,高15厘米,口径11.5厘米,1948年,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四、上海自开埠以后,象牙进口渐多,福建、江苏、广东等地的牙雕艺人陆续来到上海,他们大多受雇于象牙作业主,少数人自己开设作坊。上海本土的一些竹刻和石刻艺人也纷纷加盟,转向象牙雕刻,使近代上海象牙加工业形成不小规模。上海的象牙制品主要针对在华洋人以及从事出口贸易的洋行,所以大多是高档日用品,如牙筷、烟嘴、图章、梳子、篦子、扇骨和扇柄等等。上海南市城隍庙自清乾隆以后便是各种小商品的交易中心,清末象牙作坊的能工巧匠们所雕刻的佛像、鸟兽小摆件等成为市场交易的一个重要品类。民初,受上海城市工商业的吸引,一些手艺精湛的牙雕艺人分别自北平、江苏扬州和苏州、广州等地迁入上海,他们在上海同场竞技,共同推动了民国上海牙雕业的繁荣。1920年,上海牙雕作坊聚集了20余家,牙雕艺人约二三百人,他们自发地创建了当地最早的象牙雕刻同业公所——“永凝堂”。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牙雕已经形成了造型小巧秀雅、结构精巧空灵、意境清新悠远的“海派”牙雕特色。
此外,天津、福州、南京、苏州等地在近代也有少量牙雕加工业。南京牙雕以仿古牙雕为特色,仿古牙雕造型上以仿古代炉鼎、战车、古装人物和古兽为主,经表面做旧处理后突出古色古香、斑斑驳驳的金色裂纹的装饰美感。
总之,近代中国宫廷牙雕艺术衰落,民间牙雕业因为对外开放贸易而保持着产业的繁荣,工艺上以传承清中期牙雕工艺风格为主,也有顺应时代变迁而出现工艺技术上的突破以及产品样式上的翻新。论规模和工艺代表性,近代牙雕以广州和北平为中心,“广派”和“北派”工艺风格各有千秋,各领风骚。相对而言,由于“广派”牙雕既继承了原宫廷牙作精料精工、不惜工时的特点,又非常贴近生活,所以显得更具创意,更具发展活力。近代“北派”牙雕则较为厚重和守旧,1949年以后才看到它如何谱写浓墨重彩的历史新篇章。
来源:浙江工艺美术杂志公众号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