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21年10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受聘为中国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证实此处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遗址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仰韶村遗址遂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 由于遗址中还发现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过去有人称之为“彩陶文化”。据碳14法测定年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先后经历了约2000年的发展历程。 仰韶文化陶器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造型有盆、罐、钵、壶、尖底瓶、盒、鼎等。普遍采用泥条圈筑法或泥条盘筑法成型,小件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制而成。 【半坡型】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萎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 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宝鸡北首岭出士的彩陶细颈壶上,绘有鸟街虫的图案。蛙纹则多装饰在彩陶盆内的一侧,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庙底沟型】 陶器中的彩陶比半坡型增多,几占10%~15%,此时已较少使用白色陶衣,多是在赭红色 的陶胎上施以黑彩,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装饰的,其装饰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也有花瓣纹、羽状叶纹等。 鸟纹的应用更多,在陕西华县、华阴,河南陕县,山西芮城等地都有发现。有的作停立观望状,有的展翅欲飞。 华县泉护村的鸟纹,作啄食状,形态十分生动。 此外,在武山西坪发现陶壶上有描绘类似蜥蜴的动物纹的,也很有特色。 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原色公社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