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百年中山路的檐边美学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7-19  浏览量:0

漫步中山路,抬头望,总有惊喜。骑楼檐角上,柱斗顶构件飞天衣袂翩跹;滴水兽蜻蜓振翅欲飞,金鱼的彩绘绚丽夺目……传统工艺与工匠创意在屋檐上碰撞,尽显闽南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融入巧思的檐边艺术品,承载了许多关于闽南传统技艺、多元文化以及这座古城守正创新的匠心智慧。

中山路上抬头见飞天

在中山路通政巷口的骑楼屋檐上,有五尊飞天造型的柱斗顶构件,这是中山路外立面修缮后,为过往行人带来的惊喜。据悉,这是泉州户外第二处飞天,第一处为位于温陵路上的“飞天迎宾”城雕。一尊尊造型飘逸灵动的飞天,在檐角舒展着轻盈的身姿,衣袂如流云般垂落,线条柔美流畅,迎接着踏上中山路的八方来客。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蒋钦全介绍,五尊小型飞天的诞生并非易事,单是对飞天每一处细节的考据与设计就经历了多轮推敲,反复对开元寺等多处飞天形象进行考察论证,之后的施工方案也历经多轮调整优化。工序方面,更是繁复精细,不锈钢骨架折形焊接,素水泥胚底塑形,翅膀、法器加身定型,胚体打磨精修,裹灰,服饰线条勾勒,排水方案论证,彩绘……每一道复杂的工序都需老工匠伏案数日、精雕细琢,反复修整才能完成。这些飞天构件背后藏着闽南建筑智慧,飞天的上方,是荷叶与荷花造型排水构建,整体搭配相得益彰,又带有滴水思源、和谐家园的寓意。

中山路上还有青蛙、蜻蜓等创新的滴水构件。中山路375号—377号的滴水兽由蜻蜓与莲花共同组成,莲花舒展、莲叶生动,蜻蜓姿态鲜活,仿佛要振翅而飞。清雅的莲花与灵动的蜻蜓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富有生机的中式雅趣,为建筑添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在蜻蜓滴水兽旁,还有青蛙造型滴水兽,蛙戏莲间的造型,让人宛若置身于夏日荷塘一隅,带着中式的田园意趣。

而往常比较少见的葡萄、菠萝、人物等造型的滴水构件也在中山路“安家”。这些创意十足的滴水构件与传统的样式看似风格迥异,但却同样承载着泉州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吉祥的寓意。葡萄果实累累,象征着多子多福、丰收兴旺;菠萝在闽南语中被称为“旺来”,蕴含着福气旺盛、好运将至的祈愿;人物造型的滴水兽则憨态可掬,雕刻细腻传神,就像是定格了生活中的喜乐瞬间。

“创意滴水构件是泉州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缩影。它们既传承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异域风情,展现了泉州的包容与创新,更是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表达。”蒋钦全说。

创新设计连接过去未来

蒋钦全介绍,闽南的滴水构件历史可追溯至清中末期,是闽南传统建筑与南洋文化交融的产物。当时,“下南洋”的华侨获准返乡置办家业、兴建宅邸,他们将南洋骑楼建筑风格与本土工艺相结合,建起了番仔楼,也带回了滴水兽这一富有特色的排水构件。百年来,闽南滴水构件曾历经灰塑、剪瓷雕、水泥、琉璃、陶瓷等5次工艺演变,见证了闽南建筑装饰的传承与发展。

泉州传统的滴水构件,堪称一部屋檐上的吉祥文化图鉴。最为常见的金鱼造型滴水兽,鱼身圆润饱满,鳞片刻画细腻,鱼尾自然上翘,既取“年年有余”之吉兆,又暗合“鱼跃龙门”的祈愿。狮子和老虎造型的滴水兽也很常见,它们既威猛又透着憨态,有“镇宅纳福”的寓意。在泉州,还能看到植物造型的滴水构件。比如,石榴造型,石榴的“多籽”在工匠巧手刻画下十分逼真,暗喻“多子多福”;还有花朵造型的滴水构件,花瓣纹清晰可数,花心为排水口,有“花开富贵”的吉祥寓意,饱含了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工艺方面,最初,滴水构件以灰塑的形式出现。灰塑以传统建筑中的灰泥为主要材料。灰泥由蚝壳灰或石灰、麻丝、煮熟的海带搅拌、捶捣而成,有的还要加入糯米浆、红糖水。将灰泥捏塑成形,可以在灰泥中直接调入矿物质色粉,也可在半干的泥塑表面进行彩绘。灰塑是湿坯制作,较砖雕、石雕有较大可塑性,干硬后色泽洁白、质地细腻,再施以彩绘,光彩夺目。不过,灰塑因未入窑烧制,坚硬度不够,较易风化褪色。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剪瓷雕工艺兴起,滴水构件在灰塑的基础上以瓷片贴饰,色彩明艳,造型更为生动。此后,随着建筑材料革新,水泥、琉璃、陶瓷等工艺相继出现,滴水构件的形态也从传统祥兽拓展至花卉、鱼鸟等多样题材,成为闽南建筑最富特色的装饰元素之一。

近年来,在中山路立面改造中,滴水构件再次焕新,以更富创意姿态与骑楼的檐边厝角相映成趣。工匠们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多元文化元素,让这些檐边的滴水构件既保留着闽南古建的韵味,又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

在蒋钦全看来,滴水构件的创新实践,正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我们既要守住传统工艺的根脉,又要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些创意滴水构件,凝聚着泉州建筑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说。如今,滴水构件不仅承载着华侨文化与闽南工匠技艺的百年记忆,而且在中山路等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它们以创新设计延续传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建筑符号。

多项传统工艺“上新”

在中山路,倘若只是匆匆一瞥,仅关注那形态各异的滴水构件,便会错失许多精彩。放慢脚步,仰头细看,就会发现屋檐上的风景远不止于此,挑檐板底灰塑、风貌协调的木质窗户等,与滴水构件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更加立体的画面。“中山路外立面经过修缮后,增加了多项在以前从未运用过的传统技艺。过往行人只要抬头,就能看到屋檐上更加精彩的装饰细节,其中不乏多元文化融合的场景。”蒋钦全介绍。

中山路409号—415号的挑檐板底灰塑彩绘,便是新“搬运”来的。在新加坡,华侨建的房子多有挑檐板底灰塑,但这在中山路还是头一遭。挑檐板底灰塑彩绘多见于古建檐口下方的挑檐板底部。工匠以石灰、麻丝等为原料,经打底、塑形、精修、阴干等工序,塑造出花卉、瑞兽、几何纹样等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的图案。这种装饰既美化建筑檐部,又借助灰塑的密实性保护挑檐板免受雨水侵蚀,展现出传统工匠的技艺巧思。挑檐板底的灰塑彩绘,与造型各异的滴水构件相互映衬,灰塑的造型充设计分考虑到了建筑风格和滴水构件两者的和谐,让路人抬头看到的每一帧都是风景。“将挑檐板底灰塑运用在中山路外立面修缮中,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新,更是泉州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精神的体现。”

与滴水构件相映成趣的,还有中山路两侧骑楼上风格各异的窗户。雨天,一串串雨珠从滴水构件上垂落,划过中山路木质窗棂,别有一番韵味。在中山路,可以看到火焰窗、百叶窗、半圆窗、宝塔窗等多样式榫卯结构木质窗。火焰窗以流畅的曲线向上收束,形似跳动的火苗,寓意家宅兴旺;百叶窗既通风遮阳又私密美观,常见于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中;半圆窗线条圆润柔和的弧线化解了建筑的棱角,尽显优雅别致;宝塔窗模拟宝塔形态,中式古朴韵味浓郁,展现了闽南工匠的独特匠心。

在中山路上,檐边厝角的风景都是历史与匠心构筑的惊喜,每一处细节都看点十足。正是这些交融共生的建筑元素,让中山路在岁月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人们不断去探寻、去感受。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泉州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