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京作榫卯技艺传承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1-07  浏览量:8

榫卯技艺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晶。它应用广泛,不仅是建筑和家具的核心结构,也被用于桥、船、车等其他领域,促进了交通、农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榫卯结构的价值
1. 文化价值
榫卯起源于河姆渡时期,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2009年,以榫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我国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连接方式,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更是数学、力学、美学及哲学的集大成智慧。
榫卯的哲学性体现在阴阳和合,你中有我,相互制约,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不谋而合。我们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也和榫卯结构有很多共通之处。很多事情的内在关联就和榫卯结构一样,从外在是看不到的,但经过内部互相配合,最后呈现出一个完整牢固的作品。


图1 摄于2023年的应县木塔


2. 工艺价值
榫卯结构的神奇之处在于简单的凸凹原理造就了复杂多变的结构。所谓一榫一卯一凸一凹,通过科学合理的凸凹连接,各个部件严丝合缝地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系统框架,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广义地讲,凡不借助绳索、鳔胶、金属缔固物、钉子或螺钉等外物,单纯依靠木零件自身的结构来接合,都可以算作榫卯接合。
榫卯结构最早应用于建筑,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纯木榫卯结构古建——应县木塔,高达65.84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足见榫卯结构的稳定性(图1)。而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受限于材料性能和机械设备,就连象征皇权的故宫太和殿最高也不过35米,其能够抗下10级地震的关键就是榫卯结构。
随着家具的兴起与发展,能工巧匠将建筑的榫卯结构演变成家具的榫卯结构,出神入化的应用,使之成为中国家具之魂(图2)。流传至今的很多古家具,即使有各种不同的损伤,因榫卯结构的作用,骨架仍然完整。


图2 用榫卯连接的京作家具部件


二、京作硬木家具的榫卯结构
1. 榫卯结构是京作硬木家具的精髓
榫卯结构的硬木家具在清中期形成以京作、苏作和广作为代表的三大流派。而京作又因其为皇家服务的机缘吸收广作、苏作优点集于一身,代表了中国古典家具的最高水平,成为中式榫卯家具的主流。国家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先生指出:“中国传统家具的结构核心就是榫卯结构,一榫一卯,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神,凝结着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京作硬木家具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榫卯结构自然也是其精髓。
2. 榫卯结构制作技艺四要素
种桂友将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总结为四个字:“快、巧、精、准”。
“快”就是干活麻利,不拖泥带水,工作效率高。
“巧”就是会动脑,用巧劲,不手忙脚乱。如在安装圆形家具牙板时,能做到“一锯准”,就是运用了巧,出活比“不巧”的人都要快很多。
“精”就是精美、精益求精,对于技艺的研究深入到位。如能够根据旧家具的残损部件联想出缺失部件的大概形状,通过再创造把残损部件组装成一件比较完美的家具。
“准”强调结构的准确度。榫和卯要松紧适度,恰到好处,就在于尺寸准确度的把握。 
“快、巧、精、准”四要素既是榫卯结构制作技艺的总结,也是我们为人处世、工匠精神的总结。


图3 榫卯结构:双透榫三碰肩


3. 榫卯结构的关键点在于严格的比例关系
“榫卯”结构的作用基本可以用两个词概括——连接和制约。榫卯结构与部件断面的比例关系、协调关系、制约关系至关重要,也是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核心内容之一。
《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榫卯的工有巧即巧在千变万化。能工巧匠通过明榫、暗榫、通榫、半榫、燕尾榫等结构的变化可使榫卯达到上百种结构。不管这些结构如何变化,其关键点在于榫卯材料的断面有着严格的比例关系。如果比例失调,容易造成榫头的断裂,会破坏材料的纤维和力学强度,同时也会影响产品的美观。例如:在面板、门子等扇活榫卯结构中,其面角部位的割角榫结构,“榫的厚度”与“卯的宽度”应该以出“卯眼”的材料面宽度的1/4~1/3之间较适宜。对于部件厚度在8~10mm的材料,其榫头厚度应介于2~3mm;对于部件厚度在15~25mm的材料,其榫头厚度应介于5~6mm;对于部件厚度在30~40mm的材料,其榫头厚度应介于8~10mm;对于部件厚度在50mm以上的材料,如用半榫,榫的长度应为加工卯眼宽度的2/3时受力最强。榫头薄了,则力度不够,容易造成榫头的断裂;榫头厚了,说明“卯” 宽了皮薄了,会破坏材料的纤维和力学强度,影响产品美观(图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明清时期的榫卯结构就已经构造出美观又不失实用性的京作家具,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无尽智慧(图4)。


图4 明式平头案,种桂友先生作品 现已被美国洛杉矶博物馆永久收藏


三、京作榫卯技艺的守正创新
京作榫卯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重点是先守正再创新。守正就要了解技艺本身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把传统非遗技艺与新科技、新材料等进行跨界创新。 
在创新上,主要有产品、宣传、视野与格局三个方面有待突破。
(1)产品创新: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如何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应扩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在体现观赏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
(2)宣传创新:用现代宣传语言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和活力,使其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和应用。尤其在数字化媒体越来越盛行的当下,应通过沉浸式场景营造让传统技艺与受众充分互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全球化视野,国际化格局:将传统技艺推向世界,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京作硬木家具作为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巅峰的代表,是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艺术品。在守正方面,种桂友先生制作的明式平头案充分展现出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这四个特点,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材美工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其榫卯技艺的风格特征。


图5 逐梦之樽 该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在创新方面,一直以来,广作、苏作、京作都各自精彩。而今通过合作创新,三大流派联合创作的“逐梦之樽”实现了中国榫卯硬木技艺的跨地域合作,成为为祖国献礼的作品。该作品共有56个部件,樽体高100厘米,设计参照我国古代传统盛典礼器“樽”和“鼎”的造型(图5)。樽体上部雕刻图案分别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和地方代表物品,其中京作为“天坛祈年殿、皇宫椅和北京市花月季花”。底部雕刻着海水浪花,樽体中部雕刻着群山巍峨。此作品历时三年纯手工打造,主体三段均为传统榫卯结构连接,可以自由拆卸且牢固结实。
京作榫卯技艺的又一代表人物刘岩松将新材料与新工艺结合,创作了有《中和殿榫卯玩具》(图6)。该作品获得2023年“工美杯”北京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此模型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按照原建筑的1:25的比例,由9886个部件组成,金丝楠木框架,屋顶纯手工雕刻。该模型不但可以让人们近距离了解建筑结构和彩绘艺术,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工业化批量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此同时,该作品也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图6 中和殿榫卯玩具 刘岩松老师作品


四、京作榫卯技艺的传承发展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随着社会转型和技艺保护,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了解榫卯就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人”是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榫卯结构的复杂性和木作的专业性,曾经因场地环境、设备工具及人员技能等诸多限制未能实现大规模的推广。
因此,种桂友先生再传弟子姜昕提出,应建立覆盖全年龄段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为京作榫卯技艺的传承发展创建多元化应用场景。
(1)在传承的形式上,建立“榫卯+”的多场景应用体系,如榫卯+文化,榫卯+科技,榫卯+校园,榫卯+研学,榫卯+团建等,从课程内容到应用场景的扩展,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从下到上、从室内到室外、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全面转型。如推广中小学榫卯兴趣课、团建、榫卯专场亲子体验营等(图7和图8)。


图7 榫卯专场亲子活动现场照片


图8 哥伦比亚北京校友会榫卯专场活动照片


(2)在传承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建立专业的京作榫卯艺术馆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人人都有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对话交流、技艺传习的机会。如举办主打榫卯技艺传承的“种桂友先生非遗传承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京作榫卯艺术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等(图9~图11)。


图9 2023年京作榫卯艺术理论与实践培训现场


图10 种桂友先生非遗传承班培训现场照片


图11 种桂友先生非遗传承班培训结业照片


(3)在传承的推广形式上,拥抱数字化,与中国科技馆共同建立线上榫卯VR馆,运用数字化科技创新手段,以文化内容的有序传承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图12)。


图12 2023年京作榫卯艺术理论与实践培训合影(一排右三至右一分别是种桂友、刘岩松、姜昕)

榫卯结构的智慧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在传播与推广榫卯技艺时,要明确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人工造物与生活智慧的结合体,要体会其中以人为本的工艺思想。京作硬木家具绝不仅仅只是一件器物,其代表的优秀工匠精神、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优秀品格同样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京华瑰宝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