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宋明抄手砚式的变化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1-19  浏览量:0




抄手砚式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是从箕形砚式中变化出来的一种新的制砚样式。砚虽然作为一种文房实用器具,其制砚样式的设计,首先要符合实用性要求。但是从宋代开始逐渐盛载着更多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情节。由于唐宋时期没有专门用来书写的桌案,用砚需要经常挪动,所以方便用手抬起砚台就成了砚式设计必须考虑的制作因素。箕形砚式在砚背上设立双足就是基于此种需要。相比于唐宋时的箕形砚式,抄手砚式的设计更适合在研墨时保持砚体稳定,同时在砚背两侧设计长条墙形砚足,中间留下一个适合用手插入的开口,更加方便挪动砚台,故而称之为抄手砚。这种砚式因既能稳定研墨,又能方便挪动,便在宋代开始逐渐取代了箕形砚式,到明代时箕形砚基本消失,完全被抄手砚所取代。


(唐代箕形端砚)





抄手砚式自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到明代时成为主流砚式,其间主要发生过三种较大的变化:


(北宋时期抄手形端砚)





一是早期的抄手砚,主要是在北宋时期,砚式设计依然保留着箕形砚式的特点,即砚身形式是首窄尾宽,砚侧四边是下收内敛。砚堂设计与箕形砚式基本一致,都是从砚尾到砚首制成一个斜坡状样式,砚池和墨池是一个整体。主要变化是改箕形双足为抄手形墙足,使砚体更加稳定和方便用手挪动。


(南宋时期抄手形歙砚)





二是从宋代中期开始,主要是在南宋时期,虽然砚身仍然保持着首窄尾宽和四侧下收内敛的特点,但是砚池和墨池的设计开始分离开,同时砚池由斜坡变为平展,在砚池与墨池之间形成一个淌池状的砚岗。这种设计更适合研墨和储墨的功能分开使用。


(明代抄手形端砚)





三是经过元代制砚以长方形砚式为主的影响,明代制抄手形砚式形成了长方形的首尾宽度尺寸一致,砚侧不再下收内敛,而是与砚堂形成一个直角形。砚池平展,与墨池分离,在边沿上制成宽边的挡水沿,墨池变成一指宽的一字形。由于明代已有了专门书写的桌案,砚不再需要经常挪动,所以砚身变得高大厚重。


(宋代制抄手形端砚)





(元代制抄手形歙砚)





宋明两代的抄手砚式变化,如果单从砚式设计的礼会文化因素评价,宋代抄手砚的样式更为多样,制艺特点是简约灵动。而明代抄手砚的样式基本一致,给人一种正襟危坐的威严感觉。砚式变化的外在内素是实用性要求,但变化中的设计理念则是社会文化的内在因素。宋代实行以文治天下,更重视文化的个性化精神表现。而明代则是重视科举的官僚体制盛行,追求文化精神的一致性。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必然会对砚式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


(宋代抄手形澄泥砚)





(明代抄手形多眼端砚)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聚砚斋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