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铜雕、椰雕、砖雕——走近“雕刻时光”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1-20  浏览量:0

梁思成有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从精益求精的“特种工艺”到质朴生动的民间艺术,从石雕、砖雕、铜雕、玉雕、木雕到泥塑、面塑、竹刻、骨刻……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各种雕塑工艺,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也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铜物至精 观照古今

魏娜  崔子玥

铜是最早被人类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器,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两件铜器,虽然冶炼技术和打造技术较为青涩,却是我国青铜文化的萌芽。黄河流域是青铜器的起源地,从上游的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到下游的龙山文化等,都有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铜器出土。

夏代二里头遗址中也曾出土青铜器,在随葬品中更为普遍。如果说夏代可视作青铜器发展由萌芽进入过渡的阶段,商代则是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不仅器型更丰富,纹样装饰也更加繁复华丽,这也彰显了其在这一时期具有更复杂、更重要的作用。“明贵贱,别等列”,青铜器作为礼器是统治阶级权力等级的象征,且具有严肃的宗教意味。随着社会文化和铸造技术的发展,还开始在青铜器上篆刻文字,记载国家大事。


“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展品

西周早期延续了商代青铜器繁缛的风格,后期逐渐朴素。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崩坏,各诸侯国铸造的青铜器风格各异,日常实用器逐渐增多,装饰工艺也发展起来,出现了错金银、镶嵌宝石等不同的装饰技巧,工艺更精湛,图案更生动。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更加凸显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兼备。魏晋后,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漆器、陶器、瓷器更受欢迎,青铜器制作逐渐衰落,但铜镜的生命力依然长久,至唐代更为繁荣。

虽然唐宋之后的青铜器发展未能再现商周时的辉煌,不再被赋予更多意义,但传统手工业中的铜器依然活跃,不断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直至现在。

铜的家族中,除了青铜,还有黄铜、紫铜等其他铜类。其中,黄铜中锌的含量更高,而紫铜更接近于纯铜。黄铜的铸造装饰技艺源自青铜,有着色泽度高、延展性好等特点。人们有意识地冶炼黄铜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到北宋时期,当时黄铜的冶炼难度大,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价格昂贵,更常见于佛像铸造。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到了元明清时期,黄铜的铸造和应用都已十分广泛。清中后期到民国,民间用铜更为普遍,铜艺手工行业十分兴旺。

“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展品

传统的铜雕技艺包括铸铜、锻铜、刻铜等。其中,铸铜工艺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是中国传统冶金工艺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传统铸铜工艺依然在为现代铜器铸造提供有价值的技术支持。

杭州铜雕作为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历经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在一代代匠心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杭州铜雕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炳仁是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著名铜雕工艺美术大师,他以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为根基,师古而不泥古。在朱炳仁等艺术家的创新引领下,杭州铜雕逐渐形成了镂雕、蚀刻、叠镶、庚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八大工艺,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坚固防腐等鲜明特征。

熔铜与庚彩是朱炳仁在铜雕技艺上的两大创新,提升了工艺发展水平,扩充了作品的表现力。熔铜的精髓在于“无模可控”,“无模”是指铜液自然流淌而解形,“可控”是让铜液在制作者掌控中熔意,即把一定配方的铜料通过冶炼加入介质,让铜液经由工匠布局,在各种特定环境中流淌、成形、冷却,再运用弧焊、锻打、抛磨、蚀刻、清洗、着色等技术制成各种铜工艺品。庚彩工艺技法则是在熔铜作品上进行彩绘,以彩料的熔化、叠合、融汇、渲染、抛磨等,实现油画、水墨画、水彩画、漆画以及珐琅彩的表现效果。此外,铜建筑也是朱炳仁的又一开拓,采用铸、锻、轧、刻、镶、镂、冲、鎏金、点蓝、氧化、做旧等多种工艺制作,体现了艺术家对材料的驾驭能力。他所创作的杭州灵隐铜殿、雷峰塔、桂林铜塔、峨眉山金顶铜殿等铜建筑作品,以精湛的铜雕技艺彰显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神韵。

“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展品

铜物至精,观照古今。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及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此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出100余件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制铜精品,系统阐释了中国铜雕技艺从“铸鼎象物”到“离形得似”的艺术蜕变,生动反映了当代艺术工作者扎根传统、传承匠心的艺术追求,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为全方位展现铜雕技艺的发展脉络,策展团队还陈列了10尊战国、汉代和明清时期的铜器,在展示我国古代灿烂铜文化的同时,通过与朱炳仁作品的古今对话,揭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现代艺术与工艺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取灵感,在新时代焕发更多光彩与活力。

(魏娜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崔子玥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海南椰雕:

从“天南贡品”到城市礼品

陈关超  姜影  吴文婕

海南椰雕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雕刻艺术,是海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主要流传于海口、文昌等地。2008年,海南椰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椰雕历史悠久,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享誉于世。唐代就有椰雕的相关记载。到宋代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于士大夫的宴席之上。宋代诗人苏东坡被贬儋耳(今儋州市中和镇)时,曾拿椰壳椰棕请当地艺人雕成帽子戴之,取名“椰子冠”。明清时期海南椰雕常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因此有“天南贡品”之美誉。

椰雕制品

椰雕工艺主要分三类:第一,椰壳雕。根据椰子壳的天然形态,将椰壳和贝壳嵌镶结合,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第二,椰棕雕。根据椰棕自然肌理效果,采用切、割、烫等方法加工成各种人物和动物造型。第三,椰木雕。椰木过去经常被海南百姓作为木梁建造房子,后来也有工艺厂用其加工筷子、发夹等产品。

传统手工椰雕制作流程十分复杂,一件椰雕工艺品的成型需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镶嵌、抛光、修饰等多道工序。手工艺人会依靠经验和眼力,透过包裹在外的椰棕判断出椰壳的形状、色泽、厚度和硬度等,再根据椰壳形态设计和雕刻成最终的作品。

椰雕制品

椰雕的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花浮雕,以及带棕立体雕刻和贝壳镶嵌雕刻等。线刻、浮雕较为常见,多用于在椰雕表面呈现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内容,漆贴以金彩,更显古朴素雅。镂雕、镶嵌工艺多用于较为精致、艺术性较高的椰雕器物,工艺性、装饰性强烈。

制作椰雕的具体步骤包括:选材,以椰子厚重、体积大者为佳;处理椰子外壳,脱毛风干后备用;打磨抛光,让椰子成为光滑流畅的“画布”;开始制图,有了图便有了灵魂;雕刻,选出相应的工具,开始“妙刀生花”……经过椰雕艺人的匠心与妙手,普普通通的椰子变成了独具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品,创造了独具民族风格和海岛特色的椰雕文化。

椰雕制品

椰雕除了可以制作装饰画、花瓶、摆件等艺术品,还可以制作碗、瓢、罐、杯等生活用品。20世纪70年代以前,椰雕制品是很多海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如今,椰雕工艺品更成为各种场合摆设的精美艺术品,开发出餐具、茶具、酒具、烟具、花瓶、挂屏、座屏等数百个品种,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在时代发展中,海南椰雕产品不断创新。椰雕工艺与电子产品、文创产品等深入结合,作为城市礼品走进景区、文博场馆,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得以了解海南椰雕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感受古老文化与创新科技的碰撞与融合。

椰雕制品

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富道村素来有“椰雕之乡”的美誉,椰雕工艺源远流长,是海南民间手工技艺的一张亮丽名片。早在300多年前,该村就办有多个家庭椰雕作坊。龙华区文化馆副馆长任璇妃说,为了对这项具有浓郁海南风情的民间传统美术技艺实施抢救性保护,2008年龙华区文化馆整理汇编相关资料,将“富道村椰雕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更名为“海南椰雕”,承担起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责任。龙华区全力助推海南椰雕技艺的振兴和传承,并取得了很大成绩。2018年,海南椰雕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龙华区还凭借海南椰雕项目两次获评海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椰雕制品

不久前,海南省专门出台了支持椰雕保护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加强海南椰雕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提高海南椰雕研培能力和效果;扩大海南椰雕的宣传和推广,推动海南椰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在政策支持和新老匠人的努力下,海南椰雕正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耀眼光彩,发挥出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砖雕艺术漫笔

颜士州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灿烂辉煌,与之相关的雕刻艺术也是源远流长,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大型的雕塑艺术品。如云南昆明的地藏寺经幢,河北的赵州陀罗尼经幢、正定广惠寺华塔,北京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慈灯寺金刚座舍利宝塔等,都是全身布满雕刻的建筑物。还有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石刻龙柱、建筑内外布满砖木雕刻的安徽亳州花戏楼、连屋顶上都布满各种雕刻的广州陈家祠等,均可称为雕刻性建筑。

其中,砖雕作为一种建筑雕塑装饰构件,主要以砖为材料,通过浅浮雕、镂空雕、高浮雕、圆雕、阴刻、阳刻等雕刻工艺,以曲线造型之美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古建筑砖雕因地域不同,风格各有差异,全国各地主要可分为北京砖雕、天津砖雕、山西砖雕、徽州砖雕、苏派砖雕、广东砖雕、临夏砖雕等流派。砖雕艺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渗透着时代的审美和希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方砖、条砖、空心砖等砖块,其时,匠人已在方砖上雕刻花纹,但这一时期的雕刻纹样还比较简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砖雕的图案已是多种多样、十分精美。砖雕之盛,始于唐宋。唐代,砖的产量不断增长,使用范围日趋广泛,砖雕艺术随之得到迅猛发展。这一时期的砖雕作品,呈现造型圆润、繁复细腻等特色。北宋时期,砖雕大量用于墓室壁面的装饰。宁夏泾源宋墓出土的大量雕砖,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金代砖雕造型粗犷洗练、风格淳朴生动,纹饰充满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也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明代初期,砖雕还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随着明中期琉璃技术的广为传播,砖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民居宅院。砖雕艺术在清代发展到高峰,出现了专门的砖雕作坊和砖雕艺人,砖雕风格日趋繁杂,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内容上更加写实,构图上注重均衡呼应,不同的建筑部位雕刻有不同的图案纹样,以寄寓不同的象征意义。

甘肃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也是从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等地的必经之路,伴随多次大范围人口迁徙,不同地域的先进工艺也被带到临夏,其中,来自中原地区的砖雕深受西北地区民众的青睐,在此落地生根,并逐渐融合发展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随处可见的精美砖雕,如今已成为临夏的城市名片。

临夏有两处清代砖雕,一处在红园,一处在北寺。红园砖雕多为回族砖刻名手周声普及族人所作,尤以大拱北寺的“荷花图”刻工精湛,翩翩莲叶、娇娇荷花,让人如感其清凉、闻其幽香。画幅作圆形构图,镶刻在方墙之上恰到好处,雕刻章法严谨而洒脱,展现了深厚的书画功底。北寺据说建于清康熙年间,后遇火灾,除一面砖刻照壁外皆遭焚毁。遗留照壁高丈余,中为云龙图案,两边刻有松鹤,雕刻技艺十分精湛。

还有一座被临夏人称为东宫馆的建筑,是建于民国时期的大宅院,堪称砖雕作品的“大观园”。东宫馆的门廊庭院皆一色青砖,上起屋脊,下至基座,影壁(照壁)、障壁、门楣、墙面、墀头乃至匾额中堂等,无一不刻着梅兰竹菊、福寿喜、八宝博古、祥云瑞气等纹样。这里有大型透雕,也有精致小品,精工细作,趣味盎然。

新中国成立后,砖雕艺人继往开来,创造出许多新的作品。比如,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以古典名著《西游记》等为主题的砖雕,由砖雕艺人张存仕等利用黄河胶泥制作,将图案刻在泥坯上烧制而成,技法精湛、形象生动。北京市海淀区的全砖雕九龙壁,也是砖雕艺术的新成果,这一作品由砖雕艺人高忠制作,全壁仿造北海公园九龙壁,以130块特制大城砖手工雕刻而成。其主题为九龙戏珠于雾海云涛之中,蛟龙形态矫健、形态各异,侧面为海水江崖、祥云红日,檐口下部四周由24攒、44个斗拱组成。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