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王潇笠 :化鼎为壶 金银相错 团花簇景 气象万千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5-30  浏览量:3


丨鼎象【王潇笠 ✖ 酉堂  作

鼎象,等比例复刻了战国晚期“错金银团花流鼎”。
鼎为食器,这件战国晚期的有流鼎,小而精致,是礼器日用化给青铜艺术带来的影响,精巧而实用。于是便将其化鼎为壶,使其金银相错,可谓团花簇景、气象万千,因此将其名为鼎象。就工艺而言,可称之为紫砂胎描金银仿战国铜流鼎手抓壶。



战国晚期 · 错金银团花流鼎出土于河南洛阳小屯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铸造于战国晚期的错金银团花流鼎,出土于河南洛阳。该鼎十分小巧,鼎高11.4厘米,口径10.5厘米,为扁球形体,盖中心有铺首衔环,附耳,一侧带有流,是比较少见的有流鼎。其蹄足、盖、腹饰、盖缘、耳等分别以错金银工艺饰有四瓣花纹、云纹及云纹带,布局疏密有致,气韵流畅飘洒,精美庄重,乃典型的战国风格,应为东周王室的高级用器。虽历经两千余年,仍保存完好,颜色突出,不失往日华丽,其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之精湛,让人震撼、神往。

古人称铜为金,夏以后,灿烂的商周青铜工艺品的设计和铸造,集绘画、雕塑于一体,代表着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大高峰。
如果说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代表,那么错金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巅峰之作。金银错的日常生活用器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普遍盛行。
这些青铜器造型雄浑、结构精美、装饰华丽、式样众多,在它们身上体现出造型和装饰的和谐之美。对紫砂的创作很有借鉴意义。

 

早在明代,就有了紫砂仿青铜器作品。鼎象也是这样一件作品,让我们得以借此窥见错金银工艺的巅峰之作,瞥一眼青铜时代最后一抹绚丽的晚霞。
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三者共同构成了鼎象这件作品。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器物对话,既是艺术的复刻,更是文化的还原。


青铜器和紫砂壶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两者的结合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原矿紫泥作胎体,兼还原烧工艺加成,巧妙呈现庄重古朴的本色。全手工成型制作,确保细节精准无误,丝丝入扣。
壶腹圆润饱满,容量适当,寓意和谐富饶、圆满永昌;
双耳做壶把,微微上翘,拿捏方便,好似在倾听天地之声;
壶嘴胥出有力,出水顺畅,犹如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壶钮乃雕塑手法制作的“铺首衔环”,兼具功能性,发现它、复刻它,并运用它,可谓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
三支蹄形足端庄壮硕,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稳稳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金银属性高贵,分别代表太阳与月亮的光辉,通过两种不同金属的交相辉映,使得整件作品熠熠生辉,这便是金银错工艺的迷人之处。
战国晚期的错金银团花流鼎独以错金银工艺营造繁复的、对称的、连续的纹饰审美效果。
鼎象延续了原作的纹饰图案,通过纯金银手工描绘,与紫砂材质完美融合,再现了战国时代清新活泼、生机洋溢的别样风采。



内敛的色彩与变幻的花纹连贯一体,呈现虚实相生、婉转自如的韵味,贴近东方人含蓄留白的审美理念,表现出一种视觉上的流动美、一种情绪上的意境美。
团花朵朵,是瑰丽的浪漫;
纹理绽放,是匠心的传承;

金银璀璨,是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战国气韵。 



描金银装饰脱胎于传统错金银工艺
错金银工艺主要存在于战国、汉代时期的青铜器上,它利用金、银良好的塑性和鲜明的色泽,将其锻制成金银丝或金银片,嵌入青铜器物表面预留的凹槽内,从而形成文字或纹饰图案。
由于工艺复杂,耗资巨大,故而作品多为专供诸侯王级别的高级用器,在古代,错金银青铜器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



在紫砂胎体上进行纯金银手工描绘,需要经历多次、多层描绘,以及多次、多道烧制等工序,工艺复杂,可谓于繁复中彰显有序,于严谨中表达真诚。



具体而言,就是以金银代绘,循经典纹理式样,讲究图案的饱满,描线、填色一气呵成,美轮美奂,增添器物华丽的视觉冲击效果——
色彩深邃,形成块面感,却不厚腻;
结构规整,具有层次感,却不堆砌;

图案精致,彰显律动感,却不轻浮。



描金银装饰工艺,是鼎象链接古今的伏笔。它对话青铜艺术,点睛金银美学,它不仅仅是一把壶,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它记录时光流转,诉说千年沧桑,让人们得以从中窥见古代文明的辉煌繁华,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生命力,更加珍惜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去发现它、传承它、发展它。



王潇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首批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绿色家庭,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锡市“巾帼建功”标兵,江南大学中国紫砂艺术设计研究院客座教授,江南大学中国紫砂艺术设计研究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责任 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王潇笠紫砂艺术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