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南北朝佛像艺术大赏(下)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03-20  浏览量:198

从现存造像看,当时河北定州、山东博昌一带,已成为区域性造像中心。南北交融及区域性造像中心的形成,标志着中国金铜造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以正光五年像为代表的北魏晚期造像式样,不仅与其后孝昌、永安铭诸像无大差别,其影响还迄于东、西魏及北齐、北周造像,形成一种新的风貌。
北周保定五年范令造佛立像  北周保定五年|陕西西安出土|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是佛造像高58厘米,身形小巧,雕工细致,除双手和鼻尖有残损外,其余部位基本完整。底座正面刻有题记,是范令为亡夫景略发愿所造。

谭副造释伽像  北魏|河北邯郸出土
        主佛头部残存,身穿通肩式袈裟,右手执无畏印,赤足站立于莲花座上。

谭副造释伽像(局部)
        项光内圈为莲瓣,外围十一身坐佛,外缘则装饰飞天,各供养菩萨和火焰纹。主佛两侧是胁侍菩萨立于金刚力士所托举的莲台之上。
谭副造释伽像(局部)
        背屏上浅雕弥勒兜率天说法图。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兜率天便是欲界的第四天。释伽佛降生前便是住在兜率天,从天降生到人间成佛。

坐佛七尊像   北齐|河北邯郸出土
        这是一佛二弟子二螺髻人物二菩萨造像,运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龙树背屏样式,这种造像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古河北地区。龙树背屏造像材质采用大理石,呈弧形,由两件交互缠绕的菩提树构成。造像周边装饰有飞天等。

法敬造菩萨像   东魏天平四年|河北邯郸出土
        菩萨头戴三叶冠,左手持香囊,右手执莲蕾,背屏饰以火焰纹,纹中雕有七佛。

坐佛三尊像  北魏|河北邯郸出土
        主尊面相圆润,施无畏印,身着“褒衣博带”佛衣,两侧胁待菩萨面带微笑,一手执莲蕾,一手执净瓶。背瓶则饰有火焰纹。

弄女造弥勒像   东魏武定五年|河北邯郸出土
        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上流社会广为流传,所以弥勒造像在当时也是佛造像的主要题材之一。
弄女造弥勒像(局部)
        主尊弥勒头戴高冠,交足坐姿,两侧则是胁侍菩萨。背屏上刻有白马吻别佛传故事,据传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在阿那玛河畔自剃头发,准备修行,让车匿带冠服回宫,车匿哭泣,白马悲鸣不舍太子的情景。

思惟菩萨像  北齐|青州龙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馆
        思惟菩萨在出土的佛像中较为少见,他是佛教中神灵的形象。

思惟菩萨像(侧面)
        北朝后期半跏思惟像在中国较为盛行。什么是半跏呢?指的是右脚压在左大腿,或者是左腿压在右大腿之上。而思惟则指,只有经历诚心入定,才能悟出真谛。

东魏思惟菩萨像

北齐双思惟菩萨像
        半跏思惟像通常表现了悉达多太子出家前的三种思考状:其一,太子于阎浮树下,见农人翻土时,众鸟争食土中虫蚁,心生悲悯,而生思惟:其二,净饭王为打消太子出家之念,让宫女陪之取乐,太子见众宫女醉酒丑态,而起思惟:其三,太子离家出城至苦行林,告别爱马,而起思惟。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北齐|青州龙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馆
        这是一件青州的造像,佛像通体圆滑平润,身着袈裟,薄衣贴体。袈裟之上分成正面纵三列界格,刻有山峦、树木、宫殿等图案。卢舍那佛即报身佛,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人中像意在表现华严经中所说,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的观念。

贴金彩绘石雕佛三尊立像  东魏|青州龙光寺出土|青州博物馆
        主佛面目清秀,身着“褒衣博带”佛衣,左右两侧各立有二菩萨。上方则饰以飞天,身执各色乐器。

贴金彩绘石雕像(局部)
        在这尊佛像的脚下出现了龙吐莲花的形象。在印度,龙的形象虽然普遍,但是在造像上却未运用。这里出现了龙吐莲花,也是佛教汉化的一个表现。

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史纲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