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中国近现代彩塑艺术大家作品展评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3-02-07  浏览量:175

疫情三年,在众多展览与艺术活动取消或延期中,“百年回眸——中国近现代彩塑艺术大家作品展”于线上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及天津市工艺美术学会共同作为支持单位。展览梳理了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年历史阶段中的彩塑艺术,并介绍了众多彩塑经典历史作品及现代艺术家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来自包括“泥人张”彩塑、惠山泥人、大吴泥塑在内的主要彩塑地区。
“百年回眸”展览旨在回顾历史,梳理文脉,重现经典,挖掘与展示彩塑艺术,总结彩塑艺术在近现代以来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彩塑艺术一方面如雕塑一般占有空间和体积,又同时如绘画一般有色彩与笔触,从原始先民的彩陶艺术到墓葬彩绘陶俑,从宗教彩塑造像到民间泥彩塑,传统彩塑艺术连接着中国的文化基因。
由于地域不同和文化差异,彩塑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展示着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时代脉络。尤其是在明清以后,彩塑艺术走向世俗化,题材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以言简意赅、朴素的表达方式进行塑造。这些近现代以来的彩塑艺术作品方便近距离观看,也便于收藏,善于小中见大,且雅俗共赏。
胥建国先生在《中国彩塑艺术》一书中谈到“百余年来的中国现当代雕塑教育充斥着西方文化和思维样式……包括彩塑在内的本土雕塑在学术上长期被贬抑。”吴为山先生在《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中也提到 “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导致了雕塑价值标准的偏离与混乱。原本优秀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主流之外。”
因此本次展览对于中国近现代彩塑艺术大家作品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艺术家们一方面学习西方技法与方式进行观察和创作,另一方面需要继承传统彩塑艺术的文脉。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最核心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注重对于青年艺术家的人才培养。
知来路,方可明去处。青年艺术家们在本次展览中学习近现代彩塑大家的传统艺术技法、造型风格与色彩运用。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材料形式与色彩把握,通过艺术构思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为彩塑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其实老一辈的彩塑艺术家们已经为探索彩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示范。“泥人张”彩塑在创立之初就有许多作品取材市井,表现民风民俗。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成立江苏省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无锡市泥人石膏工艺供销合作社和无锡惠山泥人厂等机构,当时的惠山泥塑发展已经开始组织具有创作能力的艺术家开发符合新时代审美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彩塑艺术家们歌颂真善美,歌颂劳动和劳动者,歌颂大自然。他们面对社会与时代变迁,面对大众的不同审美需求,把当下的时代内容作为创作题材,将不断推陈出新的材料作为创作的媒介,以娴熟的技法、多变的风格以及丰富的情感,讲述着时代的故事,传播着时代的文化与思想。
“百年回眸——中国近现代彩塑艺术大家作品展”汇聚着百年以来彩塑艺术家们的智慧与精神,这些极具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呈现着彩塑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彩塑艺术家们既有扎实的传统造型基础,又饱含对彩塑艺术的深厚情感,在彩塑艺术承继中担当着历史使命与文化责任,在面对社会与时代的不断变革中,也在思考和探索泥塑新的发展路径,持之以恒地拓展着彩塑艺术的新边界。
希望本次展览能够为中国彩塑艺术发展的潜在后备力量带来一定的启发与灵感,也希望青年艺术家们能够真正继承中国彩塑艺术传统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吸收多方营养,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守正创新,形成一种中国彩塑的当代表现。
在青年艺术家的面前,有一条中国彩塑艺术继往开来的新道路。在这些艺术家启程并成长后,必将成为中国雕塑发展不可低估的新生代,也是中国艺术发展不容小觑的中坚力量。
回眸百年,还看今朝!






作品选介


中国近现代彩塑艺术大家作品展

选花布 张景祜 1955年(天津博物馆藏)
黄道婆 张铭 20世纪60年代(天津博物馆藏)
皮匠 张钺 1954年(天津博物馆藏)

重见光明 张錩 1973年
天涯海花 郑于鹤 1978年
成昆线上 沈吉 1975年
地雷花开 胡月景 1977年(深圳泥人彩塑研发中心藏)
颗粒归公 杨志忠 1978年(私人藏)
藏女 逯彤 1978年(中国美术馆藏)
《拍球舞》 张宏英
《司马光砸缸》 王国栋、成建忠 现代 高31厘米 (无锡惠山泥人厂藏)
刘海戏金蟾 王锡康 1950年代(惠山泥人厂旧藏)
麻姑献寿 周作瑞 成根宝 1970年代(惠山泥人厂旧藏)
孟 媛:青年学者、艺评人、英文翻译工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师从邵亦杨女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胥建国先生。
原文载于:索象臻境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