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 造型奇特的清康熙官窑独有茄式壶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2-11-07  浏览量:69

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到康熙时政权己趋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特别是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相对的减轻了对农民和手工业工匠的剥削和束缚。

在强大的财力和君主的大力支持下,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清 康熙釉下彩山水方棒槌瓶

茄式壶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它是清康熙朝景德镇窑创烧壶式之一,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

茄式壶造型奇特,器呈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故俗称“茄式壶”,圆底施釉,放置不稳。

比较有名气的茄式壶有故宫博物院的素三彩茄式壶,清康熙出品,高37.5厘米,口径2.5厘米,腹径27.2厘米。



清 康熙素三彩茄式壶

壶小口、曲长颈、口至颈渐粗、球形腹。通体施白釉。颈部近肩处以黄、绿、墨三种色彩绘卷枝纹装饰带,腹下部绘绿彩绣球花纹一组。 

茄式壶具体的用处,专家学者们还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有人说这是单纯的一个陈设摆件;它的造型也很像现代化学用具鹅颈烧瓶,著名的细菌实验就是借助的它,也许茄式壶是一件宫廷专用的医疗器物。



鹅颈烧瓶

但它奇特的造型却始终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与传统的对称美学相悖,茄式壶的颈部细长弯曲,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对称的样式,这对于当时的陶瓷界绝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细长的颈部不仅在视觉上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在制作难度上也比中规中矩的对称瓷器要大,细长的颈部在制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力不均匀,烧制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突发状况。



茄式壶的颈部

然而康熙时期的制瓷匠人们,还是用高超的工艺完成了茄式壶独特的烧制,让后人得以见证到那个时期巧思妙想的精美瓷器,由小小的茄式壶中目睹到百年前的匠人精神。


原文载于:北京陶瓷艺术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