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2-10-10  浏览量:377

牡丹,群芳之冠。牡丹文化发萌于三千年前,盛于唐代。
牡丹,别称鼠姑、鹿韭、白术、百两金、木芍药。牡丹原产我国,谷雨三朝牡丹盛开,观赏牡丹自唐代起,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里巷小民,倾城而动。赏花、买花、赠花、贡花、赋诗,成为一种风俗。如今大江南北都有牡丹节,即使在西藏的扎贡沟也办起黄牡丹节。

明 双凤穿花剔红盘

牡丹乃“国色天香,秀韵多姿”,历代文人、骚客、画师、大匠都对牡丹情有独钟,牡丹入诗入画,代有名家杰作,脍炙人口。

康熙 御制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牡丹自北齐入画,很快便成为中国花鸟画的重要题材。宋开牡丹画流派。宋翰林画院画家黄筌,双勾上彩法;布衣画家徐熙创“落墨法”,即“落墨以写枝叶蕊萼,然后敷色”。由此开后世流派之先河。元代,钱选画牡丹工致谨严,华丽雍容;王渊则用双勾画花点簇作叶,以墨代彩,雅致沉浑。明代画牡丹更成风气,吴门文人画派以水墨绘画成就尤为杰出,沈石田沉雄浑厚,唐伯虎清新高迈,文徵明飘逸隽秀。清初,八大、石涛、扬州画派诸画家,色彩清丽,粗放奇肆。至海上画派开创,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喜用西洋红写意,古艳中充满新趣;近代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等也都是善画牡丹的大师。

顺冶 青花花鸟纹大盖罐

牡丹在传统工艺美术上的运用更值得大书特书。

中国向有“瓷国”之称,不同时期、不同瓷窑、不同工艺,几乎无一不有牡丹的呈现。宋代五大官窑中,哥窑有牡丹花式盘、洗,南宋杭州官窑有牡丹花式洗、杯,民窑中的北方耀州窑、磁州窑等,南方龙泉窑,吉州窑、景德镇影青瓷等,牡丹纹饰更多也更有特色。耀州窑牡丹刀刻造型,直刀勾刻轮廓,斜刀减地托形,俗称“半刀泥”,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誉。磁州窑牡丹彩绘造型,白地绘黑花,笔法生动,线、线、面的巧妙组合,不拘形似,富有泼辣豪放浪漫色彩。

雍正款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南宋龙泉窑牡丹纹饰多为模印贴塑,在釉层肥厚而又失透的情况下,采取胎土模压塑花法制成的牡丹肥厚浑朴。南宋吉州窑牡丹纹饰为白地铁锈色绘画,用笔简洁,故称“一笔点画”法。此时,少数民族生产的瓷器也多牡丹纹饰,西夏瓷尤为突出。西夏由党项族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刻剔牡丹纹,占此种瓷器的80%以上,为天斧凿石,肆意强悍之一类。

元代青花瓷成就最大。自现存的元代早期塔式盖瓶起,“缠枝牡丹”一直是元青花的主要图案之一。明清各种新工艺瓷器叠出,釉上单彩、双彩、三彩、五彩、素三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匀见牡丹纹饰,丽斗艳,精美绝伦。康熙珐琅彩瓷器为宫廷秘玩,器物多为盘、杯、盒、瓶等小件,至今传世不到50件,而其中牡丹纹占60%以上,花色白、黄、红、紫、粉色、墨紫、绿,各色具备,形象突出,呈顶天立地格局。顺治、康熙年间青花瓷牡丹纹造型瓣片上密下疏,花头密叠,似动物犄角一对突出,故有“犄角牡丹”之称,造型源于牡丹楼子、台阁复瓣型花型。粉彩瓷增添“洋彩”后,绘画牡丹色彩多样,层次丰富,拟中国画工笔描绘,最为绚艳夺目。


牡丹织物纹饰

材质不同工艺美术更是万态殊芳。唐代牡丹纹茶色地对羊锦、辽代牡丹纹花地砖、宋代牡丹缠枝纹铜镜、男女喜戴的用通草、金玉、玳瑁制成的牡丹花帽、绛色牡丹纹三经绞隠纹花罗、元代牡丹纹金锦、明代黄花梨牡丹花瓶纹靠背官帽椅、明代剔刻红牡丹纹漆盘、清竹刻牡丹纹笔筒、匏制牡丹纹虫具、牙雕牡丹纹五联台屏等等,广泛应用于染织、编结、刺绣、漆器、金属、雕塑等大类工艺;技艺包括雕、塑、刻、铸、绘、刺、织、编、剪,各种工艺。

牡丹织物纹饰

牡丹图案纹饰的广泛应用,通过工艺美术艺术审美和日常实用两大渠道随各类器物走进千家万户,与大众及其生活方式建构起最为密切的关系,本身也对牡丹文化作了最大程度的普及。

清 刺绣富贵长春册

牡丹文化历经一千五百余年积淀而博大精深。牡丹文化体现的是普适的审美价值,体现的是民族的风骨神韵,在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一个个飞跃中,不断引向纵深推进。(摘自《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12年第一期 作者:汤兆基)


原文载于:工艺美术设计服务平台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