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 淮阳芦苇画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2-01-15  浏览量:724


万亩龙湖,碧波荡漾,浮光耀金,蒲苇婆娑

据传,淮阳龙湖湿地里生长的芦苇

是当年伏羲氏种下的仙草

它可用来建房屋,除灾难

还可用来编苇席,祛病害

用它做成的“芦苇画”堪称“绿色艺术画”

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好运

在人与自然日趋融合的今天

一幅妙趣横生的芦苇画正是您欣赏和馈赠的佳品

寒雀图

清晰的传承脉络


淮阳芦苇画初步形成于隋朝末期,以简单的粗贴为主,唐朝时期,芦苇画的制作有了新的突破:在画面上呈现出色彩的变化和层次感,明清时期最为流行。芦苇画在淮阳历经数千年,靠艺人们一代代相传至今。淮阳葛氏一脉相传至今有100多年历史,目前已传承至第5代。


第一代传人葛凤岭自幼随乡邻从事苇席编织,闲暇之余,用芦苇制作驱灾辟邪的老虎、钟馗等图形的作品;第二代传人葛月贤在芦苇席编织和驱灾辟邪的芦苇画制作过程中,加入碳化技术,开始制成有“双喜”“花鸟”等用于婚庆的吉祥图案;第三代传人葛国俊在传承芦苇画传统工艺中逐渐加入炭烧熨铁技艺,使芦苇画的表现更有层次和立体感;1971年,葛国俊将该技艺传于具有美术功底的次子、第四代传人葛世礼,其主要擅长花鸟鱼虫题材的芦苇画制作;葛世礼于1994年至2010年期间先后将芦苇画制作传授葛磊、谷穗、葛昊、李霞等第五代传人。葛磊自幼随父学习芦苇画技艺,在创作上,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对民俗生活、花卉动物等表现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享受。

葛世礼、葛磊父子


淮阳芦苇画在画面风格上以传统民俗为本,努力追求时代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色彩运用上以芦苇自然色为主调,点缀少许明快色彩,配以红或黑相间的底色,使其醒目大方。简洁的构图,意蕴无穷,驻足观赏,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代表性作品主要有表现生活情境和花鸟鱼虫等民俗和自然现象的《牧鸭女》《一鹭莲升》《亲情》《梅兰竹菊》等。

作品:《亲情》

作品:《雄狮》


繁复的工艺流程



淮阳芦苇画是以芦苇的叶、杆、花穗为原料,经割、晒、晾、刮、碾、烫、贴、润等30多道工序创作而成,也正是这种纯手工制作、不可复制的艺术特点,使其具有非一般装饰品所能媲美的艺术价值。同时,它还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自然天成的美感和天趣合一、恰到好处的意境。

选料


精选芦苇是一件细致的工作,一般要挑高度在2-4米之间,粗10-20毫米左右的芦苇,并选择直立、干净、洁白、干燥的优质芦苇,加工出来的苇蔑才能色泽洁白,质地柔韧,纤维纤细。随后,将选出的芦苇横在地上,用剪刀将芦苇修剪成段儿。芦苇上有许多硬结,要将它们一一剪去,只留下中间均匀的苇秆儿。同时,把芦苇的最外层包裹着的干燥叶片撸去,只留下光滑而直立的圆筒备用。


烫平
在烫平芦苇之前,先取一桶干净的水,把挑选好的芦苇在清水中浸泡三至五分钟,让芦苇软化,避免在烫平的时候发生干裂。在苇秆儿的里面,有一层苇瓤,要用细砂纸把这一层苇瓤打磨干净,芦苇画粘贴的时候才能平整。然后把芦苇秆破开,利用高温压成一张平整的芦苇片。
烫平芦苇使用的机器叫做芦苇定型机,它的前面装有刀片,芦苇秆向里续的时候,朝上的一面被切开一道裂缝,然后芦苇被平展开送入电热棒压制机构,苇片经过高温熨烫,由卷曲的圆筒,变成了平展的芦苇片。电热棒的温度不能高于100摄氏度,以免破坏芦苇纤维的组织结构,产生烫焦的现象。
到此,芦苇的初步处理已经完成。经过精细处理的苇片不仅洁白、挺实,而且有韧性、散发着天然的清香。

烙烫

老烙铁

烙烫是所有工序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芦苇本身的自然光泽和纹理,结合烙铁温度高低的变化对需要碳化的部分进行轻重缓急等灵活处理。用特制的烙铁在芦苇杆上勾画出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使其具有立体感。

分图

芦苇画制作的另一道重要的工序是绘图,传统的绘制方式都是手工描绘、手工分解,现在一般都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


修剪


首先,把芦苇片的边缘修剪整齐。在一个平整的小台子上,取一把直尺和一把小刀,沿着芦苇片的边缘竖切一刀,然后将芦苇片的另一边也按同样的方法处理好,这样做的目的是去掉边缘上参差不齐的部分,有利于粘贴的整齐。
还可根据图案所需花纹进行倾斜修剪。比如动物翎毛的修剪,就是先把芦苇片剪成45度角倾斜的苇片,然后对称的拼起来,再修剪出翎毛的形状,这样拼合的结果,不仅花纹美丽,还有立体感。

割水线
画面上还要用到水线。割水线的方法相对简单,就是用刀子把芦苇片切成几毫米宽的细丝。这种手法虽易,使用的地方却很多,比如芦苇画中的水,帆船的拉绳等。

剪毛


还有一种工序也较为常用,就是剪毛(剪穗)。剪毛,类似于理发师理发的技法:一只手捏住苇片的一端,另一只手持剪刀,用剪刀的刀尖进行修剪,剪刀垂直或略带斜角度,将芦苇片修剪成参差不齐的锯齿形,使苇片有自然蓬松和飘逸的感觉。在芦苇画中,动物的毛发、植物的花蕊等都是用剪毛的手法一剪刀一剪刀剪出来,又一层一层粘上去的。

粘贴


用糨糊把修剪整齐的芦苇片粘贴在一起,粘贴的时候糨糊不宜太多,否则会有印记渗透到苇片的正面。粘贴完每一片之后,都要检查是否平整,不留缝隙。芦苇粘贴好之后,晾晒一段时间,直到芦苇片干透。
在苇片贴着白纸的一面,用铅笔画出一个个小零件,然后用剪刀沿着图案的轮廓剪下来,用来拼合整幅的芦苇画。这种沿着图案修剪的方法,最适合用来制作轮廓分明的物体,例如岩石、人物或动物的身体、花朵等。
最后,根据图案上的所在位置,把所有零部件在画板上依次进行粘贴。至此,一幅精美的芦苇画就完成了。

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淮阳芦苇画,淮阳成立了芦苇画艺术协会,鼓励民间艺人开展传统美术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当地建立有2000平方米的展示厅、360平方米的淮阳芦苇画传习所,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设立有传承人专项资金,面向残障人员先后开展淮阳芦苇画授徒传习活动36场(次),受众两千余人。通过对残障人士开展授艺活动,不仅扫除了脱贫工作中残障就业的死角,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素材,成为同行业复制的模板。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淮阳芦苇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不断丰富。以描写当地人文风貌为主要特色的淮阳芦苇画,充分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已成为具有淮阳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符号,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社会凝聚力,丰富民众精神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