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鼻烟壶艺术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传统工艺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专家名师 > 作品欣赏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技艺 | 羊毛的启示 ——对花丝工艺的设计思考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12-11 浏览量:
20
花丝工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以丝为形制的细金工艺在商代时就已出现,汉代则已有成熟的金丝技法。
“传统”里的传统工艺
经过隋唐、宋元的发展,花丝工艺在明代达到新高度,明万历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和凤冠显示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和艺术水准,清代则在明代精湛的花丝制作
技艺基础上,产生出了更加繁琐复杂、精细奢华的金银制品。
在技艺的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花丝制品的风格和艺术形式也逐渐形成定式。鉴于金银材料的贵金属属性及细金技艺的精巧与复杂,花丝制品在历史上多为统治阶级及富贵阶层专属,因此象征富贵、美好、权力的图式——如龙、 凤、花卉、鸟虫——成为花丝工艺的主要表现对象。以素丝或花丝掐成不同的单元,然后填焊出不同的具象形象成为花丝镶嵌工艺的主要表现形式。
传统样式的手镯
清末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动荡时期,花丝镶嵌工艺也随之没落。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国家和政府的组织、扶持下,花丝镶嵌工艺迎来了新的鼎盛时代。1958年经过合作社、并厂等改造,建立了职工达千人以上的北京花丝镶嵌厂,实现了规模化、集中化的花丝镶嵌生产,这在中国的花丝工艺生产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生产规模。在此后的生产发展中,花丝厂陆续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改良了焊药配方及焊接技术,研创了卡克图、无胎镶嵌等新工艺。但是这些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更新并没有带来新的题材和形式语言的改变。那些引进、改良和研创的新技术依然被用来表现三阳开泰、鹿鹤同春。
当年花丝厂的产品在题材选择、内容表现、装饰纹样等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模仿和借鉴的对象。一种做法是仿古、袭古,延续宫廷风格。在器皿的设计上模仿古代的瓷器和青铜器造型,首饰则沿袭清宫传统款式。如烧蓝大臂钏、编丝龙镯、银玉结合的錾花套镯等。
一种做法是以中国传统绘画和图像作为表现对象。动物、花鸟鱼虫造型的摆件基本以中国画为本,构图、形式模仿花鸟画的画面构成,内容也为传统花鸟图常体现的题材,如喜上眉梢、凤穿牡丹、鱼戏莲、鹤鹿同春等。除了绘画, 这一时期的摆件也将例如祈求幸福、如意或表现生活兴旺繁盛等有吉祥寓意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图像纳入到表现范畴。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出版的内部参考图谱
人物的形象设计多来自戏曲
另外,古代戏曲、小说、民间传说也是这一时期花丝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例如 20 世纪 70 年代的花丝创新产品仕女摆件就多以《红楼梦》《西厢记》以及“蚌仙”“洛神”“白娘子”“麻姑献寿”等为塑造对象。戏曲中角色的穿戴打扮, 成为花丝产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重要的参考依据。
时至今日,又有很多新兴的制作技术,如3D打印等被被引入到花丝镶嵌这样的传统工艺中来,但也依然只作为传统手艺技术某个环节的技术替代,并未有新的形式语言和艺术风格产生来反映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可能。
北京工艺美术厂编纂刊印的
《工艺美术参考图谱》
从目录可以看出当年的人物题材
多取材自民间神话传说、戏文 话本、小说等
不可否认,那些传统的样式确实有与花丝镶嵌技艺相得益彰之处。技艺的精巧复杂暗示了背后巨大的劳动量和独一无二的珍贵,而样式的雍容炫丽也更加印证了一件花丝镶嵌制品的价值象征。但是如何让花丝镶嵌工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得到全新的运用、创造新的可能性才是对一门传统技艺保护、继承和发展的最理想的结果。千篇一律的繁花、云纹不免遮蔽了花丝工艺所能创造的其他潜在艺术形式。创作者是否能够突破传统样式的束缚,或者说是否能在创作时突破“形式”的束缚,找到新的创作切入角度和路径,或许才能使这样一门古老的手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迸发不同以往的艺术活力。
表象与本质,突破与创新
在这一点上,西方设计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花丝工艺并不是中国独有。在文明的交流过程中,花丝工艺传播广泛,意大利、葡萄牙、阿拉伯地区、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区都有发展。其中不乏有突破性的创新。尤其是西方国家在经过百年现代设计的沉淀和积累后,将花丝工艺与现代设计思维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跨越式的、体现工艺特性的形式语言。
Giovanni Corvaja 是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位意大利金匠,他回归到花丝工艺中最基础的单元——丝,强调丝本身的形式语言特征——细、软、线型等。例如他取名为“黄金羊毛” (The Golden Fleece Collection)的系列作品, 就是将金丝制作成比头发还细5倍的超细金丝, 来模仿皮草的细腻质感。一顶“黄金羊毛”的帽子则使用了超过512万根总长 160千米的金丝。除了金丝,Giovanni Corvaja 还会使用金珠,完成结构需要的同时,形成一种点状排列的秩序,与“羊毛”的线状秩序产生对应关系。
胸针丨Giovanni Corvaja丨1997
Giovanni Corvaja 在九十年代的作品中就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花丝工艺的形式语言——既以一种图案式的单元形,掐、填、攒、焊成某种具象的形象或是有复杂曲线的装饰图形—— Giovanni Corvaja 更看重的是花丝工艺在填、攒中形成的有秩序的肌理质感。他以简单的、细小的几何单元填、攒成一个大型的几何形体,在一个简洁的形式内部创造细密的、有章可循的秩序形式。与传统花丝工艺奢华的、繁复的、贵族或宫廷意味的风格语言相比,他更在意的是丝与珠相互配合后产生的重与轻、疏与密、蓬松与紧实、平整与细碎等质感的对比,在意的是这些质感引起的感官上有关秩序的、数理逻辑的愉悦体验。另外一方面,传统花丝工艺的装饰图形往往象征着权力和财富、身份和阶级,而使用纯粹简单的几何形式则打破了这种隐喻,使观者能摆脱有关“富、贵”的社会意识的束缚,在作品中简单而纯粹地感受和体验秩序、质感带来的美感。
耳环丨
G
iovanni Corvaja
丨
1997
Giovanni Corvaja 使用的是基于现代设计逻辑的材料研究的方法,而非装饰的、图案式的创作逻辑。
从材料语言进入而非视觉形式。
视觉形式语言在他的作品中是作为金丝的某种材料特性的承载物出现的,目的是将这种材料特 性以视觉化的语言转译并呈现出来,让特性这个潜在的抽象信息变得可见、可读、易于感知和理解。
以他的“黄金羊毛”系列作品为例。
Giovanni 不是从某种视觉形式出发做表现,而是选择以“触感”这种与材料感知关系更为直接的感官方式表现金丝的柔软的物理特性。
用金丝来制作“皮毛”, 既可以充分体现金丝的上述物理特性,又可以通过密集、庞大的数量来显示巨大的工作量和精巧工艺技术。
打破了人们常识中对金属持有的“坚硬”“沉重”的印象,也显示了人类双手令人惊叹的能力。
“皮毛”本身并没有太具体的视觉形式,圆形等最基本 的几何形态就成了最佳选择。
胸针丨Giovanni Corvaja丨1998
综上所述,Giovanni 使用的是用一种材料去解释、构建、表现另一种材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花丝工艺的理解和想象。
同样从材料的本体特性出发进行创造性使用的还有美国的Mary Lee Hu。Hu 也是以金属丝为主体,对其进行编织、打结、扭曲,充分表现金属丝柔软的物理属性和线性的流动感。Hu的作品风格非常多样,既有新艺术运动和装 饰艺术的风格,也有现代主义设计的简洁和纯粹,还有很多作品兼具某种古代文明的艺术风范。但无论风格语言如何变化,其创作主线都紧紧围绕对金丝的“线”形特征这个材料语言的凸出和强调。
结论
传统的花丝创作方式,是一种“图案式”思维。
作品的形式只能在限定的图形、纹样中做排列组合。
在装饰纹样和工艺应用的复杂程度上体现“难度”,或者在规模上求胜。
但复杂的图案和工艺加持,或者大尺寸,却未必是能体现花丝工艺特性的最佳形式。
什么是花丝工艺最本质的特性,什么是花丝工艺最值得被 表现的信息,应该是每一个使用花丝工艺进行创作的创作者,在创作活动的最开始就要思考的问题。
上述的这些案例都是这样开始的。
这也是现代设计的创作逻辑。
胸针丨Giovanni Corvaja丨2003
现代设计的逻辑是一种提问的逻辑,既有怀疑、有试验的逻辑,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的、推衍的、系统性的信息整理过程。现代设计产生自现代工业,与科技密切相连。在不断更新的技术条件下,现代设计势必是不断对前面的形式、风格进行质疑、挑战和反叛的思维逻辑。在面对任何一种材料、一种工艺、技术或是任何一个命题时,现代设计的思维过程往往是整理对象可能包含的所有关键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归类、分析、总结,进而展开发散、联想、结合、反转等,试图在已知中找到未知,展示出新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现代设计并不仅仅只是设计史上呈现出来的不断迭代更新的 “风格”,它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让创作者面对不同的技术条件和文化语境时依然能有章可循,理性思考的保证。
因此,想要把现代设计和古老的花丝工艺完美结合,不仅需要思考花丝工艺的本质,也要理解现代设计的核心和精髓。
越过表象看本质,方能透彻理解,推陈出新。
作者:唐然 中国艺术研究院
原载于:京华瑰宝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上一篇:知识 | 中国漆艺,有大美
下一篇:知识 | 故宫收藏的国宝级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