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 | 何颖 新浪云南 整理编辑 | 刘帅
德钦地处青藏高原的南沿,再往前走几步就是西藏的地界盐井和芒康,距离香格里拉驾车需要2个小时左右。这里的漆器所在地奔子栏是曾经的茶马古道重镇,如今商道虽然衰落了,但曾经的繁华留下不少文化遗产:锅庄、手工艺品是最远近闻名的。现在很多的游客选择也选择这里作为旅途的中转站,在这里稍作停歇后再继续完成下面的旅程。

小镇本身非常喧嚣,但不远处山谷中深藏着一个个静谧村庄,怒放的杏花和远处小山上飘动的经幡和白塔。真有“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的所在。奔子栏是方圆所到之处,都是卧虎藏龙的所在: 岗觉村杜鹃木打造的漆器;尼西特有的黑陶;咫尺之处的东竹林寺,无一不值得细细欣赏。
特别说一下这里的漆器:
藏族有传统的髹漆工艺,其髹涂范围主要集中在家具和食具上。家具以木工艺为主,漆仅作为防腐、防水的保护涂料在木工完成后涂于家具上,或加入色料调成以红、黄、金为主的色漆旧涂,以增加家具的美感。最能反映现代藏族漆艺特色的还是髹漆食具。
现代藏族漆艺制作主要集中在迪庆州的两个地方:香格里拉尼西乡的上桥头村和维西县的奔子栏镇。上桥头村位于金沙江峡谷,气候很热;奔子栏镇坐落在雪山脚下金沙江边,年降雨量只有374毫米,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决定了两个地方都不产漆,生漆原料来自相邻的宁蒗、兰坪、怒江地区,其中怒江漆是当地各类生漆的佼佼者,远近闻名的怒江漆树产量多,漆质好,是藏族漆器的重要原材料。 奔子栏镇是藏族漆器生产大镇,以制作盒为主,包括糌粑盒、酥油盒、作料盒、木盒等品种,另外还产有酒杯和盖碗茶杯。 木碗加工历来是上桥头村有特色的手工业,村里多数人家加工木碗,并将木碗卖到鹤庆新华村,用于白族制作包银碗;其余数户人家在木碗加工的基础上从事髹漆业。这两地是藏族漆器主要制作地,其生产的漆器是云南藏族漆器的典型代表。 藏族漆器一般选用杜鹃木、山茶花、鸭爪木和桦树的树干做料,经过选料、晾干、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等几道工序后,方才髹漆。较讲究的器具如寺庙斋供用的餐饮具和富贵人家的饮食具则以树木的根瘤、树干瘤雕刻制成。漆器器型包括碗、盒、杯、筒、盘、碗。藏族漆碗根据形态可分为大碗、小碗、盖碗、套碗、木钵等,用途广泛,可供喝茶、吃糌粑、存放食品、香料、作料等用。木碗是藏人从生到死、随身随行的餐具,不能随意丢弃,无论是旅行、转山、过林卡,还是婚嫁、随主人去往“新世界”, 有“一碗一生”的说法。有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叫《情人般的木碗》——“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所以漆碗的制作从选料工序开始就很讲究精工细作。 注重装饰是藏族艺术所具有的特质,藏族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中蕴藏中丰富的象征符号,全民信教的信仰方式使藏族百姓把生活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因此在藏族艺术中多见各类宗教艺术符号。作为既是生活用具也是宗教用品的漆器在装饰纹饰上也呈现出装饰性和宗教性并存的艺术特征。 藏族漆器装饰纹样有佛教纹饰、几何纹饰、植物纹饰、动物纹饰4类。藏族酷爱描绘艺术,从绚丽多彩的唐卡到意蕴深厚的壁画,藏民用彩笔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式。藏族漆器的髹饰技法也以彩绘为主。熟练的艺术匠师不需要画草稿,可以用细毛笔直接蘸漆勾勒形象轮廓,再用稍粗的毛笔填充色漆。待颜色干透后髹透明漆,自然窖干即可。若漆器要供奉给高僧活佛使用,则并用嵌金银的技法,先勾勒出纹饰,然后彩绘其余纹饰,再贴上金箔或银箔。藏族漆艺中可见堆塑技法:先用笔勾勒纹饰轮廓,再用瓦灰顺纹饰轮廓堆起图像,然后髹漆。此技法多用于售卖的工艺品上,主要堆塑佛教纹饰。当是匠人为了突显藏族风格,吸引消费者购买而为之。 藏族漆器善用红、黑、白、金黄、蓝、绿等色。红黑两色是漆艺的色彩精髓,藏族漆器延续了这种色彩风格,以此两色作底。不同于汉式漆艺的是,藏族匠人喜欢用红黑两色相间作底。红、黑相间的底色使器皿看上去具有强烈的层次感,装饰效果较好。 当下,大漆的使用得越来越少,不少人开始用化学漆或清光漆,但有一种糌粑盒却只能用生漆来制作,就是压了金箔的糌粑盒:在上了一遍大漆后,将银箔贴在盒子表面,包裹好整个盒子,接下来在上面刷上几道生漆,盒子就会变成金色;在盒子的表面用红色的细毛笔勾勒出各种图案,再上最后层漆,阴干后,一个贴金的糌粑盒就制作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