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 “乌瓦白砖马头墙,无一古宅不雕花”——徽州三雕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12-10  浏览量:30



在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区域内,流传着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这种雕刻艺术被统称为“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着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三雕”艺术犹如三颗璀璨明珠,至今光彩夺目。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起源与发展




“徽州三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清发展至鼎盛时。明朝初期,是徽州三雕初步形成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雕刻风格比较粗糙,以平面的淡浮雕为主,且只有浅浮雕和平雕两种较为单调的雕刻形式,只注重线条的流畅与造型,而在透视与空间关系之中较为薄弱。但是,雕刻时强调图案的对称性,同时装饰趣味浓厚。明朝中期,徽商由于经营有道,其财力愈加雄厚,于是便有许多人想要发展家乡,故而闻名乡里的木雕艺术成为徽商们追捧的对象,这便促进了木雕由初期的粗狂向后期的精雕细琢的转变,多层透雕的木雕装饰手法逐步取代了以平雕与浅浮雕为主的简单雕刻技艺。直至清朝,木雕的雕刻风格不断精进,较之前更加繁杂细腻,布局与构图也较之前发生了一些变化,当时受到新安画派的影响,在表现的技法上不仅多用圆雕和深浮雕,开始追求艺术美,而且开始着重雕刻的镂空技艺,镂空的层次可达到十几层之多,雕刻作品看上去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明清两代,是徽州三雕发展到鼎盛的朝代,雕刻师傅的刀功、技艺可以称得上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雕刻师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反复的雕刻,其技艺可谓是人刀合一,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彰显了刀法与艺术融合,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手法。徽州三雕在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步入没落,至改革开放而逐渐复苏,近年来更是由于国家的治理与保护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传承。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特征



       







//

砖雕

//

      

       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艺术,尤其以民间建筑最为花样繁多,是古代中国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它是在徽州盛产质地坚硬细致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工艺而形成的装饰形式。采用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和线刻造型表现手法,它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徽派风格建筑的门楼、门罩、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门楼、门罩是砖雕的重点装饰部位,其中的通景额枋是砖雕装饰的最精彩之处。“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徽州砖雕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

木雕

//

木雕对材质没有过分要求,通常选用纹理清晰、质地优美、易于雕刻的木材,具体选材根据雕刻构件的大小,不同雕刻的内容和不同项目而定,常用的有杉木、银杏、樟木、柏木和红松等。徽州木雕根据建筑物的部件结构与审美需要,采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透雕和镂空雕等雕刻造型表现手法。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上,广泛用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部位,尤其沿民居天井四周的栏板是木雕装饰浓墨重彩的地方。徽州木雕雕刻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人物、花鸟、走兽、山水等等,不同的形象表达方式各尽其妙。在建筑物内部构件中的斗拱、梁架、梁垫、月梁多以圆雕为主,窗户或是屏风下方、门板、檐条采用浮雕居多,窗棂或是屏风多是以镂空雕的方式雕刻而成,家具雕刻多以浮雕或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日常用品的雕刻中笔筒多是以浮雕为主;镇纸多是通过浮雕与线刻的手法来加以装饰;装饰品则雕刻方法不定,要根据装饰品风格而定。




//

石雕

//

石雕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使用较为普及,明清以来,普遍采用的石材有“茶园石”和“黔县青”,这两种石材质地紧密、硬度适中、纹理细腻、光泽优良、色泽古朴典雅,是雕琢的良材。由于受材质的限制,浮雕以平面雕与浅层透雕为主,但也有深浮雕和透雕,刀法古朴大方,没有清代砖雕与木雕那样精致细腻。由于石雕和石构件小不怕风雨侵蚀,人为也难以损坏,建筑室内外均可加以采用。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门罩、大门口装饰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狮以及石窗、石栏杆、门额等等。走进西递村中,户户青石镶门,石板铺路,石窗嵌墙;大门有石雕门罩,堂前有石雕鱼缸,石雕条几,乃至石瓶、石桌。石雕漏窗的运用则更为广泛,题材造型丰富多样,果木、动物、云彩、花叶,不一而足。





典型代表












//

代表人物

//
        在木雕方面,比较著名的徽州木雕代表有: 绩溪县胡国宾和汪聚有、歙县李祥顺等人,他们在 20 世纪 30 ~ 40 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推动了徽州木雕的传播与发展; 另外,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进行木雕创作,丰富了木雕题材。这些人当时还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的安徽厅木雕部分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郑成功解放台湾》、《耕织图》、《黄山风景》、《红灯记》等。在石雕方面,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是石雕的代表,歙县王仙伯曾经赴京参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石雕制作。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在砖雕方面,据传是明朝的徽州窑匠鲍四所发明,后世还流传了当时鲍四发明砖雕的神话传说。自此砖雕迅猛发展,成为徽州三雕之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

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中华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1

学习发扬传统文化

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红灯记




//

代表建筑

//



集徽州三雕于一身的建筑当中,最佳代表当属 “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坐落在安徽省的一个村庄之中,它建于明朝中期,是一所家族祠堂性质的建筑。它是胡氏家族祭祀祖先、商讨族内大事的所在地。胡氏宗祠的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 “木雕艺术博物馆”和 “民族艺术殿堂”之称。胡氏宗祠除了拥有杰出的木雕工艺之外,还有较为优秀的砖雕与石雕,这三部分同时成就了胡氏宗祠,并使胡氏宗祠成为不可取代的存在,同时提升了胡氏宗祠在艺术上的地位与价值。


屯溪老街




胡氏宗祠






传承及影响




徽州三雕是民间情趣与文人情趣的结合,从思想内容上看,三雕反映了新理学的影响,强调了社会教化功能,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在艺术形式上,三雕作品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语言的特点,是民间艺人主观意志的充分体现。徽州三雕中这种极富装饰味的、稚拙天真的艺术造型,融汇了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及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徽州地域文化的丰富营养,因而呈现出既玲珑剔透、又清新雅致的独特面貌。就工艺技术而言,徽州三雕的雕工讲究刀法,追求刀味,用刀干净利落,方硬爽利,不拖泥带水,粗中有细,刚中有柔,看似大刀阔斧,实则层次分明。三雕艺术是徽州建筑的一部分,在形体色彩、质地、工艺技巧、构图、艺术立意诸方面都有大量创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美学倾向。它使徽州传统建筑走向一个绚丽斑斓、华美多姿的自我表现时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徽州三雕可不仅仅只代表了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




来源:守望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