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黄小明:环四海 体千情 雕万象 尽人生诗意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5-05-12 浏览量:0
生命是一条长长的、奔涌不息的大河,其中涌动的是无尽的人类的灵感、诗意与创造力;人生是一幅宽阔的、不见边际的画卷,其上描绘的是缤纷的生活之景象、情感与境界;宇宙世界将一粟一粒、一花一草与每个个体生命包裹其中,人与自然在其内相伴共舞,在无尽的创造力中不断迸发出新的能量与灵魂之大爱,又不断冲破着世界的边界与思维之上限。在中国木雕之乡东阳,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就以自己真切的人生学习之路、创作之路上的生命追求,将对世界缤纷精彩之历史文化的渴望,以及对世间自然万物与生命的深切大爱,汇聚于他手中的画笔与雕刀之尖,刻印在各具特性与姿态的木材之间,创作出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东阳木雕作品,向人们展现着他对木雕与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创作与诗意人生相结合的奔赴。这承载的是黄小明对生活万事的好奇与期待,对广阔山河的敬畏与拥抱,对宇宙人生之无尽的叩问与求索。
一、明心:“被动”之爱

《鹤舞》
回忆起学艺之路,黄小明玩笑着将其总结为“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16岁时,他便进入了木雕厂工作,彼时白天从事着木雕厂的日常打坯、修光以及雕刻等木工工作,晚上父亲便会盯着他在家中习练画画技法,“每天晚上一幅画”便是父亲给他布置下的任务。他最开始不懂怎么画画,就尝试通过临摹将其画下来。那时,他常以“十点画完睡觉”为完成任务的节点,直至几个月后,黄小明惊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画画水平在日积月累的“一幅画的任务”下发生了进步,对画画的兴趣也在这样的正向反馈中日益提升,每日回家后,他便主动伏案于书桌上,沉迷在画中的世界,常常不知不觉地就画到十二点之后了。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习练中,黄小明体会到了绘画的趣味与沉浸其中的畅快之意,他的艺术人生也自此展开了缤纷的篇章。
在木雕厂工作三年后,黄小明也满足了出师的技术水准。当设计研究院为招聘两名优秀的设计人员而到厂里举办考试时,抱着对珍贵学习机会的期待与向往,他第一时间便报名参加,并在当晚的考试中一举拿下了设计研究院两个名额之一,这也是他三年来白天在厂里努力工作、夜晚时分埋头于画卷中的必然性成果。在设计院学习工作的半年中,黄小明始终带着对学习的渴望与对更多学习机会的期待,不仅积极学习创作的思维与设计理念,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得到了在高校里系统性学习三年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机会。这一切都并非偶然,在黄小明看来,一切的结果都源于日积月累的努力与时间的正比投入,“所以我常讲,时间用在哪里,你便会收获在哪里,只有平时坚持积累才会有所收获,同理,不付出也是定然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的”。
在工厂三年的工作经历,也令黄小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在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的学习机会,他在学院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理论与史论的知识、各个艺术流派的观点观念,积极将学习到的理论与自己过往的实践经验相互结合,并进一步展开深入思考。基于过去的实践经历,黄小明对各类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吸收也比旁人快很多,很快便从同门中脱颖而出。除了学校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他也充分利用着学校的丰厚资源,课余时间便会一头扎进图书馆的书堆之中,尽可能地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工艺美术、艺术理论与史论文献,周末还常常观看杭州、上海等地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从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到印象派、后印象派,再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都是他所乐此不疲的观赏对象。亲身站在艺术伟人们的作品前,感受其为自己带来的感动与震撼,是任何人的言语描述、任何老师的讲授展示与任何书本上的呈现都无法比拟与代替的。这些理论学习与亲身经历游览,都为他未来的创作布下了深厚而扎实的基础,奠定了开阔的艺术思维与审美视野,碰撞出了丰富无尽的艺术创意与灵感。

从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他潜心创作,也在东阳木雕厂做老师,看似是从学校到工厂工作,再到校园学习,最后又回到工作中,实际上一路走来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成就了他这时已经截然不同的创作高度与视野。在毕业后任教期间,黄小明创作出多件精彩精妙的作品,并有多件作品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但这些对于他的求知进步之心仍然不够,2010年时,他又考上了复旦大学攻读EMBA的硕士学位,并在2013年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证书,这在他看来并不是获得了一张文凭或是为自己的名片“镀金”,而是又通过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与人生之边界。2012年时,他被评选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也是对一名工艺美术行业的从业者重要的肯定与鼓励,是对其创作成就与精湛工艺的高度认可,但对黄小明而言,这依旧是一个继续前进的“起点”。
二、明木:“井口”之寻

《忆江南》
或许不断攀爬面前的一座座高峰,便是黄小明人生的重要趣味。“一个人的整体是由其宽度与深度共同建构的,孔子有很长的深度,深入了5000年的历史长河,时代的伟人们有着很广阔的宽度,但其深度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所以黄小明不断向一座座高峰发起挑战,翻越这些山峰的过程,实际是他对自我的挑战与超越。“一个人的深度,是由后人来界定与评价的,我们普通人或许难以达到纵贯历史时空的深度,所能做的便是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不断拉长自己的宽度。我认为宽度就是你的知识面、影响力以及眼界格局。”
黄小明总是以自己所能尽之力去做事,却以最为谦逊的姿态来评价自己的成绩与人生追求。“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向上眺望,而不是永远作为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而自鸣得意,或许我不能成为翱翔于天空的雄鹰,但我可以努力来到井口的位置,成为坐在井沿上的人,这样我便既能够看到下边又能够看到天空,那我的视野、世界就大不一样了。”

《草原的呼唤》
黄小明为了走上“井口”,除了在学习方面不断精进与拓宽,还始终怀揣着自己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用自己的脚步不断探索着其中的迷人与奥秘,丈量着世界的尺度。每年他都会专门找出时间去四处旅行。“亲自到那个地方体验感受,亲眼见识到每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感受那里的民俗与艺术,与在书本上看的、与旁人口中所讲述的,定是截然不同的,亲身的体验经历是任何转述所不能及的。”在旅行时也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与不同的人进行交谈的过程,对他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刚开始学习木雕以及在学校学习期间,黄小明就喜欢与同伴相约外出写生,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四处旅行寻觅更加丰富精彩的创作灵感也成为了他乐此不疲的重要行程。每到一个地方,他不仅要四处游览观赏当地的艺术与特色风光,更要深入当地生活中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与民俗趣味,并坚持将自己的旅行体验感受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黄小明还为此创建了个人公众号栏目“跟着木雕去旅行”,将自己的旅行游记分享在平台上,带大家一起感自己当下所感,观眼前之一切美景。每次旅行回来,他也会为自己这次游览的地方专门创作一件以那次旅行之地为主题的木雕作品,他希望人们在观看到这件木雕作品后,能够被其中承载的文化趣味与真切情感所感动,产生亲自前往以感受那里的美与民俗的旅行向往。
2016年,黄小明与同伴前往南极,在那里展开了一个多月的游历与生活,旅行期间他不仅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极地风光的震撼之美以及企鹅丰富多样的生活习性,更将这段旅程的所见所感融入自己的木雕创作之中。回国后,他以东阳木雕的精湛技艺为依托,精心雕琢出了群雕作品《企鹅》,通过对19只形态各异企鹅的雕刻,黄小明真实地向观者再现了南极冰雪世界中企鹅群体的日常图景,它们或自顾自低头梳理羽毛,或灵动地穿梭于碧波之间,或嬉戏追逐,或衔石求偶,每一个动作都生动自然。作品展示出的不仅是黄小明在传统东阳木雕创作中扎实的创作基本功,展现出了他对表现动物动态与群像叙事上的高超技巧,还通过全新的作品呈现方式——在企鹅们的下方利用镜面作为整个作品的展示面,此时镜子仿佛化作了南极的清透冰山,将企鹅们生动的姿态又一次映入了镜面中,使整个作品场景呈现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增加了观赏中的体验感与趣味性,同时传递了他对南极生态之美与生命顽强活力的深刻感动。这件作品于2017年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个人艺术展中展出,令观众们得到了眼前一亮的精彩观赏体验,获得了广泛好评。

《企鹅》
在旅行写生取材的过程中,黄小明结合木雕创作的艺术语言与绘画艺术语言,发明了“速写木雕”的创作技法,在木雕创作的领域开辟出了“超写实木雕”的创作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与西方绘画艺术创作技法相结合,为传统东阳木雕工艺寻觅了更多元且具有时代审美趣味的呈现模式。在云南旅游时,他深深地被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秀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灵感迸发,于是他以“速写木雕”为载体,即兴构思并陆续创作了《云南印象》《情归自然》《天籁胜境》《春夏秋冬》《翠英旭升》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东阳木雕传统的精微刀法与雕刻技艺肌理,更融入了旅行现场捕捉的真实感受与瞬间记忆,雨林的郁郁葱葱、四季变换的色彩节奏、村寨生活的素朴生动以及人与自然的深切交织,都是他所刻画描摹的对象。
黄小明的“现代东阳木雕”创作模式能够以更全面的艺术创作高度,整合提升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的表现力与内涵张力,使“新东阳木雕”在当代发展中延续生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与创作灵感。黄小明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是他从西藏旅行回来后所创作的木雕画作《祥》。

这是以东阳木雕为媒介创作的一件极具代表性的“超写实木雕”作品。这件作品突破了传统东阳木雕“散点透视”“点线面,面面俱到”为主的构图形式,采用了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将画面主体人物置于画面正中,以近大远小的空间层次感,赋予作品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空间纵深感。画面中,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女性牧民,怀抱着一只温驯的羔羊,面容慈祥安宁,她身旁有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羊群在他们脚边悠然吃草,背景中翩然远去的天鹅越来越小,同样的物象显示出的不同大小都是由不同平面远近设计出的焦点透视效果,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与美好祝愿的草原画卷在木雕的肌理中徐徐展开。黄小明并非简单地通过雕刻再现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而是巧妙地将木雕的工艺语言与西方油画的绘画语言相融合,通过细腻入微的雕刻技艺,将人物面部的皱纹、衣襟的褶皱、毛皮的蓬松质感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在触摸作品时,可以感受到指尖真实传递的粗糙皮毛与柔顺衣料质感。这种触觉上的真实感与视觉上的逼真感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了“超写实木雕”的惊艳观赏效果,更使其成为了东阳木雕中的创新经典作品。
三、以木问道:“超越”之思人生之无限
黄小明观看世间的眼睛是开阔的、广饶的,因此他创作呈现出的木雕作品也涵盖了各类题材,造型各异,风格多样,他还运用各样质料属性之原料,创制出各种规模体积的作品,他乐此不疲于所雕琢的对象与世界。他的创作题材不仅有旅行中所构思出的审美意象具象之主题,还包括中国传统审美偏好的题材、神话传说中的各类题材、诗词歌赋中产生的审美意象题材、古人经典书画中的跨艺术门类创作题材,以及日常生活中萌生出的趣味性创作题材等。这样超越性的目光与思维,使他利用不同的材质雕刻呈现不同风格的题材故事,如刻画罗汉形象时运用深色楠木呈现肃穆、庄严与震撼的氛围;刻画禅意题材时运用黄杨木雕的柔和纹理与纯净色调,烘托出平静而神圣的场景氛围。如《琴棋书画》运用嘉定竹刻技艺完成,充满观赏趣味。而将木雕呈现为装置性立体画作的《忆江南》,运用灯光将雕刻的柳枝光影映照于背景墙上,使得灯光、木雕与倒影都成为了作品中的一部分,令观者观赏时仿佛到了苏轼“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诗句中的美丽意境,把江南水乡的柔美与春意之盎然淋漓展现于观者眼前。黄小明还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原型,将其复现于木雕中,在木雕创作里呈现出中国水墨画般的玄妙视觉效果。

《新世纪的呼唤》
在超越性的创作题材上,黄小明同样表现出色。他在1999年时便创作出了以非洲女性与和平鸽为题材,具有超越时代与民族超现实构图风格与意味的《新世纪的呼唤》之经典作品,通过东阳木雕的语言回应全球化时代人类对和平与未来的共同期盼,将传统木雕的深厚文化底蕴、非洲女性的独特美感与20世纪末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议题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超越国界与文化隔阂的人类共同情感与精神诉求。他还将各种艺术门类巧妙结合进行创作创新,如2017年时,以唐卡大师娘本的唐卡稿为画面基础,创作木雕白描稿,雕刻完成唐卡木雕作品《四大金刚》,将藏传佛教人物以木雕艺术形象展示,细腻传神地刻绘了四大金刚形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艺术跨界,成就了木雕与藏传佛教结合的经典作品。另外,黄小明还在唐卡木雕的原色基础上,利用矿物质提取出颜料进行彩绘,使作品展现出鲜艳生动的视觉效果,他开创的矿彩画木雕工艺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不仅为观赏者带来别样的审美趣味与美感体验,还以木雕作品彰显出工艺跨门类的震撼融合效果,深化展现佛家文化中对人生超越境界的无限追求。此外,黄小明在2013年竣工完成的“最大的作品”——个木园,是他倾注四个春秋完成的私家园林作品。这件“作品”超越了经典木雕创作里对独立个体的塑造,而将创作着眼于空间中,融合了中国建筑学、木雕、石雕、砖雕等技艺,还融合了竹林、戏台、亭台轩榭、文化笔墨等经典园林元素,以中国传统“竹”之意象为创作与命名灵感,通过场景建设之物像,承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超越性审美人生意境与天地观念。

《四大金刚》
黄小明创作出的木雕作品涵盖面十分广泛,又总能在设计与制作手法中觅得新鲜的创意趣味,因此木雕行业与市场对其作品的模仿与借鉴不计其数,黄小明对于模仿自己创作的行为感到非常“开心”。因为在他看来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本就是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传承都是一代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递进的,现在的一切也都是祖辈千年积淀下来的成果与精华。“我们工艺美术行业就需要有一拨大师去引领行业的发展,当代社会需要发展‘产品’与‘方案’。这就需要有能够引领的行业顶尖人才,这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用,我们身上所肩负的不光光是自己手艺的精进,创作出顶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好,如何发挥好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我的社会责任。”
在他看来,自己头上的“光环”越大,责任便越大。“我们的行业在传统文化领域是很小的一部分,就雕塑类的类目而言,就可以分为木雕类、金属雕类、陶瓷雕塑类等等。那我们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能够力所能及地做点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也是每一代传承人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真正的大师,不需要评论别人做什么,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中,要能画、能做、能雕,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创造力与灵感是无限且别人无法抄袭的,这才是一个全面合格的“大师”,而其核心在于对这个行业做了什么贡献。所以对于黄小明而言,被模仿没关系,反而学的人越多越好。“我更希望他们超越我,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更多有才华、有想法的人才,使行业创作更加百花齐放,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如此,东阳木雕的技艺技法就有更多机会被看到,从而得到全社会、全行业的认可,那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些事情,那才是东阳木雕的盛世时代。”
回望黄小明一路走来的经历,他似乎始终带着一股“不安分”的劲儿,总是在不断“折腾”。从工厂走入研究院、美院,再到考上复旦大学获得EMBA硕士学位,其间他还开过咖啡店,奔走于世界各处寻觅创作灵感,不断开拓行业市场与创作边界,尝试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合作。这一路走来,他经历许多人生之事,创作了各类别的作品,但是其核心动力却是一以贯之的,就是黄小明对于任何事物所带有的强烈“求知欲”,对学习和体验的期待。这种理念和这种人生追求支撑他一路向前走得更远,也让他始终拥有鲜活敏锐的感受力,去捕捉时代的气息与文化的变迁。如今,年过花甲的他认为自己正处于巅峰时期,正是创作与创造的最好时机。这种灵感思绪飞舞、求知欲旺盛的人生态度,正是他不断超越自我、重塑自我、突破创作边界的最大动力。这份对未知的热爱和对生命潜能的探索,也正是他作品中流露出的无限生命力和感染力之源头。

《个木园》
他在观看世间万物时所用的不仅仅是两只眼睛,而更是用了自己的“心眼”,他是怀揣着对万事万物的好奇、期盼与爱来观世界的,故而创作出的东阳木雕作品也都是妙趣丛生、巧思丰富的精品,令观看者能在观赏的过程中身临其境,被创作者所营造出的场景氛围与故事情节所围绕、所感动、所共鸣。

黄小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浙江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金华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东阳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院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