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杨丙军:传承和创新让雄安非遗“火”起来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2-07-19  浏览量:599


杨丙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河北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传承人。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间工艺及现代装饰艺术,主持研制的芦苇工艺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奖。



白洋淀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记载:淀中有蒲柳多葭苇,芦苇也称“芦”或“苇”淀中俗称苇子。芦苇是白洋淀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作物,以皮白质佳素负盛名,芦苇用途很广,经济价值颇高,有“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之说,苇子可造纸、织蓆、打箔、编篓、打帘和制作芦苇工艺品等。

白洋淀芦苇画是安新县传统手工艺品,在八十年代工艺日趋成熟,精选白洋淀特种芦苇及其它材料,经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组装等多种工序制作而成,画面本色天然,古朴典雅,花草鱼虫、人物建筑、山水风景尽可展现,栩栩如生。

杨丙军曾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受到各国政府及友好人士的高度赞誉。他对白洋淀芦苇艺术的开发研究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创作是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结晶,是经过多年辛勤探索所付出心血的凝聚。展现了白洋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古往今来,雄安地区的历史文化在延续与发展创新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在承载当地人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同时,也为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

2018年5月雄安非遗芦苇画参与了外交部蓝厅面向世界首推雄安新区发布会。同年6月,杨丙军的芦苇画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京津冀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亮相。

在国家提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芦苇画虽然面临人才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但关注白洋淀,关心芦苇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多。2004年,河北大学芦苇艺术研究所成立,通过与河北大学的合作,芦苇画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书本记录、课堂教授、田野调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芦苇画,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得到社会认可。员们到工作室学习时,杨丙军不仅给他们展示芦苇画制作过程,也让他们自己动手,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芦苇画。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中有些学成后还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更多人。



杨丙军说,“在体验制作、交流互动过程中,我们既坚守了传统技艺,又对作品的表现形式、画面风格、色彩运用等进行了提升,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他还要把芦苇画带出国门,使芦苇画成为向世界推广白洋淀文化、展现雄安文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