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鼻烟壶艺术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传统工艺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专家名师 > 专家智库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学者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广美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体育题材创作彰显民族精神风貌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12-11 浏览量:
28
东京奥运仍在进行,中国运动健将持续报捷,体育话题引起了全民关注。而体育作为美术创作题材,在中国也早有历史。体育运动在视觉上的肢体美成为了美术创作的直接取材元素,而体育运动彰显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更与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异曲同工。
壹
体育迅速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原始岩画中的狩猎、舞蹈图像,还是出土的汉代健身陶俑及画像石中的蹴鞠、乐舞百戏图,甚或是后来唐人绘画中的打马球图等等,都是当时人们运动形象的再现。在近现代中国,体育与美术又承载了强国强民和“美育救国”的社会理想,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国家独立的实现。
齐喆表示,“中国体育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迅速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题材美术创作则担起彰显国家精神面貌、记录体育事业发展、激发全民健身热情的重任。”
1957年,靳尚谊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表现了中苏混合爬山队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山的情景。“这幅作品,虽然在人物组织和塑造上略显青涩,但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让作品呈现出勃勃生机。”齐喆分析称。
1961年,世乒赛首次在中国举行,容国团与队友共同摘得男子团体赛世界冠军,这一阶段涌现出一批表现乒乓健儿精神面貌的美术作品,例如刘秉礼创作的宣传画《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贰
每隔四年举办一届 成为体育美术水平的集中展示
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女排精神”出现在多个画种中。例如徐启雄描绘女排姑娘上场前围作一圈击掌加油场景的中国画《决战之前》,李慕白与金雪尘合作的年画《女排夺魁》,则刻画了一位站在国旗下,绽放出胜利者微笑的女排姑娘。朱达诚雕塑《热泪》表现了女排姑娘艰难拿下关键一分后,在场上围成一圈,蹦跳着、叫喊着,流下热泪的激动瞬间。“美术工作者们用自己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传递‘女排精神’,突破时空,凝固历史,为新中国体育题材美术留下了闪烁着金色光芒的记忆。”齐喆说。
1985年,“首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此后,中国体育美展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以体育为创作题材的美术展览,每四年举办一次,基本和四年一届的全国运动会同步举行。至2017年,该展览已连续举办九届,充分展示出体育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的特征。展览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不仅表现竞技体育之美,更关注全民健身之美,数十件获奖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收藏并陈列于瑞士洛桑总部,成为中国美术对外展示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也认为,中国体育美展配合全国运动会每隔四年举办一届,成为中国体育美术创作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广大美术工作者在不同的年代,对体育这一人类永恒主题所做出的不同诠释。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宣传画等艺术门类以其富有时代特色的视觉语言,在历届全国体育美展中变幻着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的身影,使我们难以对它作出概括性的判断。
叁
雕塑作品在体育题材
美术创作中异军突起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中国体育美展上,两件特等奖作品均为雕塑,分别是田金铎《走向世界》,和朱成的《千钧一箭》。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登山队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首次实现从南北两侧会师地球之巅并双跨越。基于这一事件,黎明创作雕塑《崛起》并斩获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特等奖。第三届中国体育美展中获特等奖的依然是两件雕塑作品——李象群《永恒的运转》与石向东《最后的防线》。这些获奖雕塑家在此后的创作生涯中依然热衷于体育题材,如石向东有《走向奥林匹克》、李象群有《接力者》、黎明有《圣火》《人墙》等,这些作品均曾斩获大奖。
在齐喆看来,雕塑作品在体育题材美术创作中异军突起,是因为雕塑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模仿与再现运动员的动作与姿态,而是将自身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进行提炼、转换并融入作品,创造了融物质和精神为一体的美的形式。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描绘体育运动本身和运动员的肢体语言,更表达出人类对和谐、平衡、秩序、节奏以及自由境界的追求。
潘鲁生在文章中也认为,人们不但关注体育带来的荣耀,更关注体育精神,关注荣誉背后的故事和易于被人忽视的辛勤付出。
肆
体育艺术作品的创作
反映时代的审美风范
另外,那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在美展作品里也体现得较为丰富。潘鲁生介绍,吕幼纲的国画作品《健身舞》以鲜明的形式感展现了余杭居民开展扇子舞、太极拳、扭秧歌等群体体育活动的红火景象;李真胜油画作品《草原赛马会》选择了藏族牧民人山人海的草原赛马会,粗犷凝重的笔触、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光感、动与静的对比,准确表达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热闹场面。其他像杨金宇油画《快乐的冬天》、曹正海《打碾场上》、索文斌国画《草原骄子》、安佳《角逐》等,诸如此类,是以传统的踢毽子、跳绳、拿大顶、赛龙舟、跳房子、舞龙灯、抬阁等民间游艺、竞技、娱玩等为主题,虽然选题不大,但体现的仍是全民运动的大主题。
潘鲁生还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后奥运时代”的运动健身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成就既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题材,更重要的是体育对于人类价值与意义的体现。“面对这些成就,艺术家们深入反映生活,以小见大,关注民生,挖掘民众健身运动的场景细节进行表现。”
潘鲁生认为,“体育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审美不仅反映一个时代人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体认,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也带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印记,并绵延着固有的文化传统,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呈现艺术探索新的景象。”
■徐启雄 决战前夕 1984年
■田金铎 走向世界 1985年
■曹国昌 球门手 1993年
■李慕白 金雪尘 女排夺魁 1984年
■刘秉礼 心怀祖国 放眼世界 1965年
■靳尚谊 登上慕士塔格峰 1957年
原载于:新快报
上一篇:大师 | 春访“归一楼”——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
下一篇:人物 | 立体“清明上河图”,出自泉州这位耍五祖大刀的国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