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鼻烟壶艺术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传统工艺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专家名师 > 专家智库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人物|朱炳仁:中国5000年的文化,不能丢!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1-12-10 浏览量:
48
1924年9月25日,西子湖畔伫立千年的雷峰塔轰然倒塌,世界哗然。
“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怆然缺席,名存而实亡。
古老的地基破坏不堪,要想重建,几乎不可能。
甚至,坊间开始有传言游走:
雷峰塔“完了”,再也无法修建如初……
风雨已过70载。2002年,雷峰塔在万众瞩目下平地而起,世界第一座彩色铜雕雷峰塔就此诞生。
而塔寺外衣的总工程师,便是
中国当代铜建筑奠基人——朱炳仁。
▲朱炳仁
“当代鲁班”、“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传代表性传承人” 、“铜雕王”……
在朱炳仁的手中,中国数以百计的古建筑在世界艺术界脱颖而出,成为经典的传世瑰宝。
杭州灵隐铜殿、峨眉山金顶……
福鼎一片瓦禅寺的大雄宝殿,更是创造了
中国铜殿建筑史上悬空高度的最高记录
。
▲铜殿悬空而立
遥遥望去,海天一色,漫无际涯;若觅得普日东照,铜殿金阁则熠熠生辉。
朱炳仁与诗圣杜甫古今遥呼,为天下寒士
“下无寸土,上无片瓦”
忧心忧愤,透出大师“风雨不动安中华”之万丈豪情。
作为“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朱炳仁与铜的故事,已经书写了40年。
放进历史的长河中,这段岁月微不足道。
可对朱炳仁来说,这是在风雨中渡过的40年,它辉煌,也孤独。
01 五代传承
典藏之国粹
77年前,伴着铁锤敲打铜面“叮叮当当”的热闹声音,一代铜匠诞生了。
打小在祖父铜铺里长大的朱炳仁,对铜气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那时候烧水啊,都是用铜壶烧的。”
香炉、水盆……大大小小的铜制品堆满屋子,在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铜是每个家庭认真生活的必需品,朱炳仁便是这样嗅着铜气长大。
▲朱炳仁作品
《
庚彩铜瓶
》
▲朱炳仁作品《
云影千峰静
》
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手艺流向爷爷又传到父亲,却在父亲朱德源接掌铜铺家业时,家族的铜铺被一场战争掀去了房顶,抗日开始了。
一夜之间,铜变成“战略物资”被垄断,手握榔头的父亲改以书画为生,坊间再无朱家铜铺。
7岁的朱炳仁随父亲举家搬迁至杭州,小小的他虽没能亲眼见过祖上的辉煌,却从之前父亲那因无铜可雕而忍痛割舍祖业的无奈与失落中,领悟到朱家与铜之间难分难舍的情分。
对铜,朱炳仁有很深的感情。
这些朴实无华的老物件,像一位老妇人,平静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传承了五代的手艺人家背后的荣辱兴衰。
▲朱炳仁作品
长大后的朱炳仁,考取了浙江水利电力学校。因为生活拮据,他常常连下饭的菜也买不起。
他日日牵挂着家族的心愿,在每天晚上完成课业后,一个人偷偷躲在学校一角自学铜艺。“哐哐”的敲击声惹来不少投诉。
他没办法,又跑去学校外面的小河边,悄悄练习。
后来学校关闭,求学无门,铜城下亦无师可拜。他眼看着家家户户里连一块铜都没有的局面,心中怅然。
家族遗失了几十年的世代铜业,他想恢复。
但手上有的,仅是父亲留下来的一把铁榔头。
朱炳仁一咬牙,买来建筑艺术相关的十几本教材,独自苦学。
白天跑去工厂打零工,晚上直奔图书馆查阅典籍。
哪怕几十年过去,馆里但凡与铜艺相关的书,他依旧能闭着眼睛数出一二三。
▲朱炳仁作品《吾日三省》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感觉孤独的时候,他便将心底话说与月亮听。
一家五代都是铜匠,自从太祖父在绍兴开了第一家店始,这场历经百年的传承便已准备好与古老的铜器风雨共度。
“朱式铜艺,不能断送在我手里!”
哪怕只能保一段,也是保住了家族的一段岁月。
▲朱炳仁作品《我花开时百花胜》
▲朱炳仁作品《韵》
他从金字招牌入手,开始复兴家业。
看到一块块亲手打造的招牌被高高挂起,他突然觉得,父辈的生活正在眼前还原,手里的每一寸探索,都成就了一次历史的前行。
苍天不负,苦尽甘来。
1995年,朱炳仁为普陀寺创作了第一幅铜壁画。九十多岁的妙善法师来到现场,察看两个小时方才离开,只留下一句评价——
“
有价值啊”
。
▲朱炳仁铜壁画作品《唐玄奘求法图》
在美国前总统卡特90岁生日之际,朱炳仁亲篆的肖形铜印,作为国之典藏献给卡特;
▲美国前总统卡特接受礼物
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大堂主壁上,朱炳仁创作的巨幅壁画《春和清妍》被公开问世。
▲朱炳仁作品《
万泉归海
》
十多年中,一幅又一幅经典壁画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先后在法国卢浮宫展出;一座又一座恢弘的铜式建筑平地而起。
雷峰塔,便是其中之一。
02 我们中国人
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看介绍,没人能想象这座外观古朴祥瑞的雷峰塔寺,竟是一座金属铜塔。
而这一切,起初是朱炳仁凭着一腔热血争取得来。
▲重建后的雷峰塔
2000年,在重建前的专家会议上,朱炳仁提出的“打造彩色铜雕雷峰塔”的方案被全票否决。
在此之前,中国从未有过铜建筑的先例。70多年来的第一次重建,没人敢冒险。
朱炳仁不甘心,
“以老派砖木结构重建,那和仿造古人技艺有什么区别?”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有责任,在中国打造一座铜质建筑。
▲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
他觉得这件事一定能成,也一定要成。
历史的文明可以被延续,可现代的精神也值得被看见,
“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他跑遍中国上百座古寺,拿尺子沿着每块砖一点点测量,包里的笔记本写满又换,堆了满满一书架。
在查阅10万字的资料、经过无数次的配方试验后,朱炳仁和团队才终于找到能够替代砖瓦外墙的全新材料,可于
风雨中屹立百年如斯,千年不坏。
可没想到,困难才刚刚开始,铜工艺结构的建筑究竟怎么做,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摸索。
“当时我们光材料就做了十几批,换了一批又一批,差点就这么放弃了。”
分不清白天夜晚,几十个人跟一块铜板“死磕”,熬了几个通宵的材料刚送出又被退回,
“不行,重做!”
终于,在最后一次专家会议上,他凭借详实的资料数据,说服在场所有人。
两年后,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雷峰塔终在古老的西子湖畔立而起,惊艳世界。
塔寺通体流光溢彩,矗立于西子湖畔与绿林桥斗之间,巍峨非常。
塔寺正对对外开放那天,看着闻讯而来的数千位游客,朱炳仁激动不已。他在纸上挥毫写下:
“上苍无意留古砖,盛世有心铸新瓦。”
雷峰夕照,古今对话。为了两代历史的会面,有一群人,等待了整整百年。
03 一场大火
带来5000年的革新
其实,铜器在朱炳仁手中的革新,与一场“大火”有关。
2006年5月,正沉浸在小孙子出生的喜悦中的朱炳仁突然接到一通紧急电话。
电话那头密密麻麻说了一堆,朱炳仁听得脑瓜子嗡嗡作响,全程只记住五个字:
“常州天宁宝塔起火了!”
这一吓,心凉了半截。
宝塔是继雷峰塔之后的国家项目,已经做到最后一层,眼看即将竣工却突然起火,危机四伏。
他火速赶到现场转了一圈,宝塔底部铜面火势蔓延,现场一片狼藉,铜渣满地。
可定睛一看,被融化的铜沿着地表顺势流动,宛然一幅被造物主雕琢的鬼斧神工。
前一秒沉浸在绝望中的朱炳仁突然想到了什么,激动大叫:
“有了!有了!”
旁人不知他在兴奋什么,只当他是受了打击,有些神志不清。
原来,当温度达到1083℃,铜会熔化成柔性液体,在石板上形成极具张力的泼墨。
温度,手上的力度,思维的广度,都在共同创造着新的生命。
“这不就是我在寻找的艺术吗?”
▲朱炳仁熔铜作品《
庚彩铜瓶系列
》
一场大火,打破了自青铜时代起5000年的古老技艺,熔铜艺术就此诞生。
这条创新之路并不容易,让铜获得“自由”的过程极其困难,因为铜液的迅速凝结,
创作时留给匠人的思考时间也仅仅只有一秒。
错过,便再无复原灵感的可能。
▲朱炳仁熔铜作品《
蒹葭泛月
》
▲朱炳仁熔铜作品《
火柿映波
》
为了实验,朱炳仁和团队至少尝试了不下百种方法,每一次失败,都似乎预示着某种奇迹。
“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当层层肌理在石面的缝隙中辗转又铺开,冷却之后,重回坚硬,好似天工造物般璀璨。
▲朱炳仁作品《仙鹤》
▲朱炳仁作品《千浪卷雪系列》
▲朱炳仁作品《地气》
与火光四目相对的瞬间,朱炳仁突然意识到,自己下半生的艺术之路,或许要从这里开始了。
04 守护5000年文明
我们的肩上,有重任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朱炳仁,依旧保有非常大的创作激情。时常从睡梦中醒来记录灵感,每一寸熔铜在这位铜匠泰斗的手中,历久弥新。
“真正的传承,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作为当代工匠,我们肩上,有重任!”
或许是5000年的等待,或许是延续百年的血脉,文化传承在击中当代人“民族焦虑感”的同时,让每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变得厚重且清晰。
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那么这场漫长的接力,最终留下了黄铜红“瓦”,流光溢彩。
更留下了可以再说5000年的古老文明。
朱炳仁庚彩铜瓶系列
让铜重新走入寻常百姓家,任重而道远。
经过一代铜匠大师的手,铜成为国之礼遇,从不能触碰的液体,凝固成坚实的细节。
这些细节,成就了西子湖畔的雷峰塔;
成就了G20峰会上惊艳世界的艺术典藏。
大到百年恢弘之建筑,小到一只香炉,刚柔极劲,妙趣横生。
上一篇:人物 | 饶晓晴:巧夺天工,妙手天成
下一篇:人物 | 孙建兴:为世人再现了建盏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