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邰立平:年画世家的坚守者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1970-01-01  浏览量:28




艺者简介

邰立平,1952年11月生于陕西省凤翔县,六岁随祖父邰世勤、九岁随父亲邰怡(陕西省民间美术大师)学习家传500多年的凤翔木版年画技艺。由于受文革冲击,家传年画曾临灭绝境地,1958至1978年的二十年间,他和父亲共同创作新画60多种,挖掘、整理、研究、复刻凤翔年画版400余种(套),使凤翔年画恢复到历史的较高水平。2005年邰立平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创作研究员”;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被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被中国文联和民协共同授予“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2012年被文化部和国家非遗中心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现年70岁的邰立平出生于传承500年的年画世家,在凤翔年画里生活和成长,作为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祖辈处接续了这门传统的民间艺术,与它苦乐相伴。他的整个人生都与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家传的年画

凤翔县是我国传统木版年画著名产区之一,南肖里村是凤翔木版年画的生产重镇,当地自古就留传有“肖里村娃娃一丁丁,从小就会画门神”的童谣,其中以邰氏家族的年画作坊最具盛名。
根据邰家祖案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年),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经二十代。清末民初时凤翔年画达到兴盛,年画品类日趋丰富。到20世纪30年代,凤翔当地从事年画生产者多达一百余家,画局十余家,规模较大的画局从业人员在三十人以上,包括雕版、印刷、彩绘、发行等各方面人才,而邰氏家族世兴画局生产的“金三裁”,代表了凤翔年画的最高水平,曾广受欢迎。抗战开始后至20世纪50年代,连年战争使年画业难以维持,加之材料短缺,销路缩小,一些画局相继停业。20世纪70年代,邰立平和父亲曾试制窗花门画共四十余种,画面上加些文字,注意运用民间花纹图案和花中衬字、字中衬花的手法,刻印墨线填色发售,使生产得以延续。改革开放以后,邰立平的父亲邰怡牵头,先后创办了“南肖里民间工艺研究会”和“凤怡木版年画特艺研究会”,搜集古版,进行凤翔年画的挖掘、整理和恢复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凤翔年画在邰立平的推动下也开始走进高等学府和美术馆,从民间艺术品向收藏界、学术界发展。但在胶印年画的冲击下,凤翔年画目前只剩邰立平一家在经营,面临着传承的困难。2006年,凤翔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1 青年时期的邰立平


▲图2  20世纪70年代末邰家的年画作坊


从艺之路

1952年冬,邰立平出生在陕西省凤翔县北关,六岁时跟随父母回乡生活,受到祖父邰世勤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木版年画;九岁起跟随父亲邰怡开始正式学习家传五百年的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十二岁,他已能刻一些简单的瓜果花卉题材的窗花画版。邰家当时生活困难,邰立平兄弟姊妹五个,仅靠其父亲一人劳动来养活,那时做年画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从冬季开始,邰家全家老小就要开始做年画。
1968年,16岁的邰立平中学毕业,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开始跟随父亲系统学习年画制作。刚开始学做木版年画的时候,父亲还兼画棺材、箱柜上的漆画,走街串巷的时候就把邰立平带在身边,这样他随着父亲学到了一些简单的绘画技法。随着绘画能力的提升,父亲创作一些年画后,邰立平就试着做手填颜色、套色印刷等工作,并开始朝着独立制作年画的方向发展。1978年,邰立平已经熟练掌握了木版年画的每道工序,随后进入了父亲邰怡创办的“南肖里工艺美术研究会”,在设计室专门创作年画样子。这三年的设计基础练就了邰立平坚实的绘画功底,对他后来坚定地从事年画技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1979年,邰立平已独立恢复了近50个年画品种,这一年,凤翔县的木器工艺厂招工,邰立平去参加考试并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但出于对家传年画的责任和兴趣,他毅然放弃做工人的机会并开始专职做年画。

▲图3 20世纪80年代末邰立平在复刻年画版


1980年,邰立平开始全面投身于传统凤翔年画的恢复和整理工作。1984年,父亲邰怡去世,邰立平成为凤怡年画社继任“掌门人”,开始接手凤怡年画社从刻版到印刷直至销售的各种工作。1980年到1986年,是邰立平恢复年画最为关键的一段时间,六年期间,邰立平几乎每天晚上只睡二、三个小时,刻了2000多块画版,从收藏家、收藏单位和艺术院校等多方搜集凤翔年画的老画样,至今已挖掘、整理出近300多个品种。从刨木板、画样稿、贴版、刻版,再到印刷,这一整套工序在全国其他年画产地均有明确分工,一人全部承担的“全活儿”式的年画艺人并不多见。对于工艺流程的描述和技艺的提炼,邰立平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刻版之余,邰立平还要做一些凤翔年画的宣传和推广工作。1983年、1984年,邰立平带着凤翔木版年画曾先后在中央工艺美院和中央美院举办展览,这是凤翔年画第一次走入艺术院校,开始被外界知晓。1994年,邰立平应澳大利亚澳华博物馆邀请赴澳举办凤翔年画的专题展览,广受好评,凤翔年画开始走出国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凤翔年画知名度的打开,全国各地的展览也越来越多,邰立平也用毕生的精力在为凤翔年画的推广工作而努力。
 

▲图4  20世纪90年代末邰立平在复刻年画版


坚守传统 深耕创作

邰立平延续家族传承及新创作的凤翔年画题材种类多样,大体分为门神、风俗画、戏剧故事、窗花画、神马画等。门神包括《方弼、方相》、《秦琼、敬德》等武门神和《加官进禄、加官进爵》等文门神,邰立平制作的八种“大画身”门神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凤翔年画最具特色的作品,其图案曾被选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特种邮票。风俗画包括《十美图》等美人画、《吉庆有余》等童子画和《男十忙》、《女十忙》等民俗画,多贴于窗扇及屋内的墙壁上。戏剧故事包括《白蛇传》、《西游记》、《蝴蝶杯》、《三国演义》等,多贴于土炕周围,用来装饰和教育小孩之用。窗花画包括《春夏秋冬》等四季花卉题材和《二十四孝》等善教题材,多贴在窗扇格上,这是凤翔年画中很有地域特色的品类。神马画包括《灶王》《土地》《天地全神》《牛马王》等家宅六神,分别贴于厨房、土地龛、天井院和马厩等处,护佑一家平安。
在制作材料的选择上,邰立平制作年画的板材多采用本地北山所产的梨木,其密度和硬度都可达到刻制的最佳效果。梨木使用前放在通风处阴干三年,使其自然风干定型,再根据画面大小尺寸拼接、粘合、刨平、打磨光滑后方可使用。年画的制作工具包括雕刻工具如各类雕刀、刻刀、木棰以及印刷工具如宣纸、颜料等。工具的好坏和磨刀技术的高低对年画版刻工的好坏关系极大的,邰立平的刻版工具多数是自己制作或加工,几十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手作模式,用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在制作工序方面,凤翔年画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起稿、贴版、刻线版、分色版、印刷等步骤。

图5 1995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年会上邰立平夫妇和张仃先生合影 


以邰氏家族年画为代表的凤翔木版年画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面向西北农村,其创作人员都是民间画匠及民间艺人,消费群体主要为西北广大民众,故而其风格刚健、厚重,如门神的线条及笔意十分接近庙宇里绘制的壁画。加之南肖里村交通不便,很少受到外部美术潮流的冲击和影响,所以保留了凤翔年画独有的民间特色。20世纪70年代末,邰立平在恢复凤翔年画的画样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技艺特色,如在总体造型上更加注重外轮廓的线条与内部色块的整体感,并对人物面部做了一些修正。人物造型以线立骨,造型和线描结构考究。塑造人物比例手法夸张,头大腰粗,粗壮威猛。人物面部对线的运用也达到极致,突出刻画脸的立体感,主次分明,神形兼备。刻画出来的人物均昂首挺胸,跨步而立正,静中富于动感,气宇轩昂,既威严而又忠诚,憨厚而雄伟。方弼、方相、秦琼、敬德大都以多半侧身造型,而且形成完全对称的装饰效果,而这种门画以武门神为主,按照人物性格,以花脸与净脸两种面部造型做以区分,成为西北民间的一种特有绘画手法和风格。凤翔年画色彩鲜艳、饱满、对比强烈,套色一般多在五到七种,有大红、大绿、桃红、米黄、深绿等。鼎盛时期,邰氏家族年画还曾对年画进行套银描金,这种被称为“金三裁”的年画,是凤翔年画中的名牌产品,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也适合西北地区民众所需求的节庆气氛。在寓意内涵上,邰立平制作的年画突出创作目的和理念,如童子画、进财画、谷雨画等,都体现了喜庆、好看、福气、进财、丰收、康泰、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完全契合大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而在构图中则遵循“人多而不繁,人少而不简,人多显场面,人少见脸面”的原则,像《四时报喜》、《吉庆有余》这两幅画面虽各只有一个童子,但整幅画面构图饱满,大色块,显眼,并且寓意喜庆、吉祥,线条粗壮有力,在西北民间广为流传。此外,邰立平注重故事类或戏曲类年画中的典型场面和造型的刻画,一般故事年画中的场景塑造要求较高,突出使用景物、山水、云气来衬托人物,加深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图6 到邰立平年画传习中心参观考察的艺术院校学生 


现状与传承

凤翔年画以前主要在逢年过节时贴用,是祈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如今,年画不仅是年节和民俗活动的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这些特点是其它画种难以比拟的,更意味着年画除了具有美术价值以外,还具有研究历史、政治、风俗等多重人文价值,是认识传统社会民众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的一个参照系,是研究陕西西府民俗的重要资源,所以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开始,凤翔年画在邰立平的推动下也开始走进高等学府和美术馆参与教学和展览,并收到收藏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明清两代,人们普遍在逢年过节之际张贴年画,民间贴年画之风浓厚,随之而起的是凤翔当地的几十家画局、画店。年画大多由农民组成的画局在农闲时间生产制作,或在年节时赶集售卖,或由外地商旅上门取货,带回到本地售卖。民国时期,凤翔年画每年生产近千万张,行销陕、甘、宁、青、新、川等地。如今,随着胶印年画的兴起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凤翔年画只有邰立平一家经营,其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收藏,并做少量的年画衍生品。邰立平的年画作品主要在家制作销售,以接收订单为主。另外,外出参加各种展览展示,同时也出售年画,成为近些年邰立平年画的一个主要销售渠道。

图6 凤翔年画走进小学课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新材料的不断运用,加速着传统手工技艺的变革和消亡,年画也不例外,最显著的冲击便是工业化机器印刷的胶印年画的大量出现。色彩鲜艳、纸张硬实、价钱便宜的机器印刷年画很快席卷了传统手工印制年画的市场,邰立平敏锐地感受到了这次年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地震”,他迅速转型,放弃了之前一直使用的低廉的机制纸、广告色,转而使用宣纸、国画颜料等材料,并在印制水平上不断提高。为此,邰立平潜心选编的《凤翔木版年画选》一、二卷手印线装珍藏本由张仃先生题写书名,中央美院薄松年教授作序,分别于1992年、1997年出版。因其限量发行,且全手工制作、印制精美而深受藏家喜爱。这一另辟蹊径的选择,不但给传统年画带来了一线生机,也使自己的年画生涯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从此,邰立平带着自己的年画作品走上中央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艺术学院的讲台,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艺术场馆的展厅,甚至走到国外的澳大利亚澳华博物馆、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展出、演示、交流,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凤翔年画。同时,在恢复凤翔年画老画样的同时,邰立平也认识到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他从1991年开始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的年会,至今已参加过二十多次,年会期间他受到了王树村、张仃等多位专家的指导,使邰立平更加注重凤翔木版年画在艺术性上的提高,并使他开始思索如何拓宽年画的发展之路,如何能更好的将其传承。

图7 凤翔木版年画《吉庆有余》


凤翔年画从明正德年间发展至今,500年来一直在家庭小范围内传承延续。从有实名记载的清乾隆年间至邰立平这一代,传统观念使他们一直恪守着父子相传的传承模式以及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而他的年画生涯所经历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难之秋,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右”运动到“文革”的十年浩劫,再到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传统年画像他所生活的年代那样,同样经历了从繁荣到毁灭,再到复兴和成为遗产的快速变化,邰立平身上有着年画世家清晰的传承脉络。
至今,陕西当地能够制作年画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人,而能从事创作及研究工作的只有邰立平一人。2005年至2007年,邰立平先后被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获得国家授予的诸多荣誉的同时,邰立平深感年画技艺传承的责任重大,开始有意识的注重起对新生代传人的招收和培养。从2002年开始,邰立平面对凤翔年画后继乏人的现状,先后招收了八位学徒,如今,因各种原因只剩下两位徒弟还在坚持,但可喜的是,邰立平的儿子邰高阳、儿媳王怡璇也辞去了在上海的工作,回乡跟随邰立平学习年画技艺,并担负起新时期传承年画的主要任务。他们除了学习年画的基本制作工艺,还积极寻求和艺术家、企业的合作,研发年画衍生品,不断拓宽年画的发展路径。20114月,邰立平创办了“陕西凤翔邰立平木版年画传习中心”,迄今为止,传习中心已成为西安美术学院、浙江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的写生基地,邰立平也曾多次到这些院校讲学。在传习中心里,邰立平恪守非遗传承人的职责,为慕名前来学习的学徒们提供免费的场地和技艺培训,指导多名学徒学习凤翔木版年画的传统技艺,为凤翔年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图8 凤翔木版年画《门神-秦琼 敬德》


2005年,凤翔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申报书的专家论证意见中,早在1978年就开始扶持邰立平恢复年画制作,并一路看到他为家族年画复兴作出巨大努力的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宁宇写到:“邰立平是原西凤世兴画局后裔中,现在惟一熟谙年画设计、雕版、印刷全套传统技艺,具备从事生产、组织管理、整理,研究及对外交流活动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并且在抢救、保护传统遗产方面具有献身精神,近三十多年为凤翔木版年画真正在从事传统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有很大成绩和丰富经验的唯一艺人。”短短的一段话,却准确地总结了邰立平对于年画的意义以及当时年画的传承状况。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普通百姓几乎都可以随意说出几样非遗品类,有意从事非遗相关事情的人群越来越多。面对社会上的“非遗热”,邰立平却十分冷静,他总是会说:“在没有非遗保护的时候,我做着我的事情;现在有非遗保护了,我也依然做着我的事情。我就是一个手艺人,做好我的本分就好。”话虽如此,但邰立平三十多年来他在恢复年画这条主线的同时,无形当中对年画的推广和传承做了很多必不可少的工作,凤翔年画现在能被更多的人所知晓,能一次次的被宣传报道,这和他所做的一切密不可分。
如今,年逾古稀的邰立平还是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待够十个小时,刻版、印画,重复着60年来不变的生活。他十分勤奋并始终热爱刻版,每天不刻上几刀,他说感觉少了点什么。他对年画的坚守,融化在了每一刀刻下去后的屏住呼吸,像一种仪式,年画早已和自己的生命密不可分。

图9 凤翔木版年画《弼马温》


图10 用凤翔木版年画设计的抱枕


作者简介

邰高娣,女,祖籍陕西凤翔,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并跟随父亲邰立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习家传500年的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出版有《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丛书——凤翔年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邰立平》、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版年画珍本——陕西卷》《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山西卷》以及《中国最美——年画》《中国最美——窗花》《剪纸》《唐卡》等著作;发表有《道德操守与老字号的发展》《明清时期北京民间灯画》《山西民间年画研究》《20世纪30、40年代关中木版图画遗珍的探讨》等多篇文章。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中国民间美术著名传承人创作现状调查”以及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