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庞茂琨:设计师要担当起艺术设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崇高责任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4-10-19  浏览量:0

ⓒ 采访:李杰

ⓒ 编辑:李叶      


《设计》:时至今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已经举办到第十四届。从创办至今,全国美展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哪些关键性历史节点?


庞茂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与祖国发展历史同频共振,以每五年为一个节点,全国美展拣选、历练出了一代代优秀的社会主义美术工作者,铸就、铭刻了时代风貌的精神气质,丈量、标志出了国家文化的价值尺度。不忘初心,扎根人民,广大美术工作者在中国美协的团结引领下,将个人的艺术融入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现实情境之中。全国美展75年以来的作品所积累的不仅是一部承载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曲折坎坷、奋进抗争、革新发展的视觉简史,更以其厚重的图像谱系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态彰显着中国美术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

悉数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段不断优化与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开始于1949年7月,由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举办;到1955年的第二届全国美展才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之后的历届美展也都由此两家单位共同主办。1962、1964、1979年分别举办了第三、四、五届。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展出方式为先按画种在各地展区展出,最后集中各展区优秀作品在北京展出,同时增加“港澳台邀请展”,并出版大型文献画册《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由此形成了固定化、制度化的全国美展模式,确定每五年举办一次国家级美展。第十届全国美展走出国门,获奖作品在亚洲地区进行了巡展。之后的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越来越重在彰显美术创作者的社会使命担当,展现时代文艺的精品力作,推出了一批批卓越的美术人才与精品力作。

《设计》: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美术创作的成果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彰显时代的精神。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创作主导要求是怎样的?

庞茂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是检阅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成果的重大展示平台,为了确保展览评选的公平公正,出精品推力作,今年年初,中国美协专门召开了“植根生活守正创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创作座谈会”,并多次组织专家指导团队到全国各地进行专题看稿指导工作,目的就是最充分地发挥美协组织创作的主动性,以最大力量提升全国美展整体创作水平。参与其中的感受就是:首先,今年的全国美展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的美术家们要将自己沉浸在现实的生活里,扎根于真实的人民中,讴歌生活中的真与善,为奋进新时代的人民立像;其次,以时代为先,与时代同频共振,新时代美术创作不论个人生活叙事还是国家主题创作,都要展现新时代的新风貌、新质感;最后,在多个画种和艺术形态的国展中,守正创新,百花齐放,彰显新时代美术创作活力,体现文化艺术的传承延续与创新发展也是尤为重要的。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设计展区开幕现场

《设计》: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肩负着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成就,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问,展现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工程中来自美术的力量等重任,给本届美展的作品征集和评选工作带来了哪些现实的挑战?您感受到了哪些异于往年的变化?


庞茂琨:本届美展的作品征集和评选工作我并没有全画种、全程参与其中,重点参与了艺术设计展区的筹备征集及油画、综合画种、水彩等展区的评审工作。可以明显感受到,本届美展无论是中国美协的组织力度,还是各地美协、各大艺术高校、机构的创作组织力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各类有序且规模化的创作指导、培训工作早在一两年前都已陆续在各地展开,为确保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有更好、更多的新时代精品力作,各地已经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可以说,作为展评的全国美展,今年的竞争尤为激烈。相信伴随着各展区入选作品展的相继开幕,广大观众应该能够比较直观地在现场感受到本届作品的丰富性、创新性及无愧为国展之称的精湛。


《设计》:艺术设计展区是何时设立的?设立的初衷是怎样的?


庞茂琨:随着时代变迁,艺术设计逐渐成为与社会生活关联最为紧密的美术形态,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关注现实为艺术创作出发点的初衷,在1999年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上首次设立了艺术设计展区。展区设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最隆重的一次艺术设计的交流盛会,集中展示了中国艺术设计自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创新成果。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艺术设计展区中又增加了建筑艺术的类别。今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艺术设计展区首次把信息与交互设计和书籍装帧纳入进来,体现了其倡导跨域协作的意识和实践。加上已有的服装设计、建筑艺术、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等7个板块,艺术设计展区是涵盖类别较多的展区,其中涉及的板块也在逐届变化和调整,呼应设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设计更能聚焦中国传统与当代现实,关注科技潮流和时代变革,设计师们在作用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设计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担当起艺术设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崇高责任,呈现出新时代的新风尚和新引领。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设计展区展览现场之一

《设计》:作为美术展中的设计展,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有哪些独到之处?


庞茂琨:今年艺术设计展区在重庆,我比较有切身感受。艺术设计展区的独到之处,首先就是重庆这块土地所孕育的艺术设计的现代文脉,让此次设计美展别有一种人文关怀。重庆这个西部之城培养了一代代的能工巧匠,在中国设计史上书写了诸多动人篇章。从四川省立艺专的建立到全球“设计之都”的认定,从设计金奖作品《全地形突击救援车》的诞生到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设立,重庆设计从未停止创新创造的步伐,始终不遗余力地为时代添加注脚。五年来,重庆美术家与设计工作者积极投身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注入了艺术设计的强大动力,也为凝聚文化共识、推动文化自信自强贡献了积极力量。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在重庆举办,不仅是对重庆艺术设计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全市文艺工作者为新中国75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再回到本届艺术设计展区的内容上来看,展览以“大设计”为视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突出表现了以下三大共性特征:第一,服务国家与人民的使命意识。设计家们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建设、制造工程和科技创新项目、党和国家重大庆典,以及国内外体育盛会,彰显了中国设计的文化使命担当;中国设计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改善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第二,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支持。当代中国设计积极拥抱科技,运用最新技术和材料,设计家们紧跟前沿技术,将智能化和绿色化理念融入产品设计,推动科技成果应用,提升了中国设计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代设计家借鉴国际设计经验,关注前沿趋势,同时从中国传统观念和工匠精神中汲取智慧,使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成为美的载体,展现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设计展区展览现场之二

《设计》:获得全国美展的认可,对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庞茂琨:我认为参与全国美展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获得了高度的专业认可。全国美展参与创作者的广泛度,作品类型的多样化程度,组织的严谨有序,评审的严格、公平、公开等,都是国内其他展览无可比拟的。获得全国美展的认可意味着作品达到了高水平的艺术标准,得到了专业评审的肯定及同行的高度认可;同时,这对创作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精神激励,会在未来持续促进他们坚持创作、不断创新,在不断成就自己艺术创作的同时,更能发挥表率作用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带动地方美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

总之,5年一次的全国美展不仅是呈现时代美术创作的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为国家拣选优秀的时代创作者,挖掘和培养一代又一代美术创作的生力军,保持美术创作人才持续更新,推动美术创作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推进时代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进京作品-曹雪、刘平云、廖向荣、钱磊、叶梓琪、陈菲仪、谭晓阳、陈子瑜、何格平面-《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平面设计

《设计》:请结合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看法给青年设计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


庞茂琨:首先是学习经典。在学校期间,注重学习设计史、经典设计案例和理论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同时,加强个人技术能力的训练,比如掌握各种设计工具和软件技能,熟练运用这些工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作品质量。其次,培养创新性思维,这也是我个人比较看重的。这主要体现在对于多学科交叉性的学习和了解。现代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可以尝试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市场营销、工程学)融入设计,提升设计的多维度思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要害怕失败,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常进行自我反思,定期对自己的作品和设计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第三,深入的文化理解。设计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在设计中融合这些元素,创造具有独特性的作品。在今天设计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趋势不断涌现,还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后,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青年设计师和学子应该多参与实际项目的实习,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并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工作流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青年人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技术背景下设计行业的挑战。

 


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联副主席、 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直致力于实现西方古典油画语言在中国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内在转化,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宏大夙愿,坚持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形成个人艺术语言体系的同时也丰富着中国油画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品格。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台湾关渡美术馆、意大利美第奇宫等举办作品展。多次承担大型主题创作并被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机构收藏。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设计杂志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