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 青年沙龙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对话 | 宁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中国陶瓷的故事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时间:2022-09-14 浏览量:
2033
格林尼治时间2022年9月8日下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因病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辞世,享年96岁。女王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作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的逝世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与缅怀。而她与中国陶瓷的故事,也耐人寻味。为此,笔者特意采访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宁钢教授,讲述他与英国女王的陶瓷故事与渊源。
问:您与英国女王因陶瓷结缘,有多次的交集。您在英国剑桥举办过两次展览,您受到过女王的亲自接见,您的两件作品是英国白金汉宫收藏的仅有的两件中国当代的陶瓷作品。请问,这一切的发生渊源是什么?
宁钢教授:
我与英国女王的结识,缘自陶瓷。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对外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说起英国女王与中国陶瓷,尤其是景德镇陶瓷的渊源,这里有一段很久远的故事。早在1947年,为庆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新婚,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校长汪璠先生,就曾代表学校赠送给女王一套龙凤纹餐具。所赠瓷器入藏英国白金汉宫,这也是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事件。
根据英国大使馆提供的资料,1947年11月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当时为皇储)收到这份礼物特别高兴,她称赞这是一套“高贵华丽的中国瓷器餐具”,并说:“我非常喜欢它们的图案设计,此外这套瓷器的质量之高,恐怕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来。”这套龙凤纹餐具,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动。
图 龙凤纹餐具 现收藏于英国白金汉宫
问:您能谈一下在英国剑桥的两次中国陶瓷展览吗?
宁钢教授:
我很荣幸参与和牵头组织了在英国剑桥的两次中国陶瓷展。第一次是在2012年,正值中英建交40周年和女王执政60周年,景德镇陶瓷学院(201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接到英国剑桥大学邀请,联合举办以“中国白金”为主题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展。
图 2012年 中国白金——景德镇陶瓷艺术展在剑桥举办
第二次是在2019年6月,由中国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办的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欧洲巡展剑桥展在英国剑桥市政厅拉开帷幕,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教师创作的60件陶瓷艺术作品在此展出。当时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来贺信,在信中指出:“陶瓷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英交流的桥梁。中国瓷都景德镇60位顶级陶艺家的陶艺作品远渡重洋,亮相剑桥,这既是对中西文明互鉴的悠久历史的呼应传承,更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图 2019年 宁钢教授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品欧洲巡展剑桥展开幕式致辞
图 与剑桥市市长互赠牌匾
图 女王代表Lily Bacon前来祝贺
在这两次展览中,第一次展览得到英国女王的亲自接见,第二次展览女王亲自派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和研讨会,并祝贺展览的举办。这两次陶瓷艺术展的成功举办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中英文化艺术交流,扩大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您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受到女王接见的过程吗?
宁钢教授:
在2012年的英国剑桥陶瓷展览之后,为表达对英国女王的祝福,我专门为其创作了两件陶瓷艺术作品,分别是名为《祥和》的龙纹瓷瓶和名为《岁岁和合》的粉彩瓷盘,并于2013年5月在白金汉宫赠送给女王。这两件作品是极具寓意的,我运用了经典的传统题材,经过了现代艺术理念的创作后,既表达了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也展现出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民族特色。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两件瓷器的喜爱,女王还亲自参加了在白金汉宫举行的受赠仪式。此后,这两件瓷器便被收藏于白金汉宫。
2013年5月3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正式接见我们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代表团并举行赠送英国女王“祥和”纪念瓷的接受仪式,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馆长TIM KNOX、博物馆亚洲藏品负责人JAMES LIN出席,我代表景德镇陶瓷学院将设计制作的纪念瓷《祥和》赠送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表达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对女王的祝福。
女王对中国的陶瓷艺术品非常喜欢,在交谈中多次提及中国的陶瓷艺术。并且提到1947年收到的汪璠校长的礼物,她说对于这份新婚礼物仍然印象深刻。当天原定会面15分钟的时间,结果延长到了近30分钟。当时她已经88岁了,但是依然神采奕奕,特别有精神。女王全程站着,围绕着我的这个《祥和》作品进行交流,提问了我关于陶瓷工艺的问题。我向女王介绍了粉彩瓷技法是从清朝雍正时期发展而来,作品就是运用了传统技法与现代创作理念相结合,当时的这个场景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图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接受纪念瓷的场景
问: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皇室的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是英国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观,主要展示皇家收藏品。作为亲历者,请您介绍一下白金汉宫的中国陶瓷藏品吧?
宁钢教授:
从明代郑和下西洋为西方国家带去中国传统的瓷器,到明清外销瓷的盛行。当遥远的、东方的中国陶瓷艺术、陶瓷工艺品到达英国海岸时,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受到广泛的追捧。而在中英两国的外交环节中,陶瓷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瓷器不仅有着“China”的名字,更曾被欧洲社会奉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因此,白金汉宫中收藏着一批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陶瓷艺术品。
图 白金汉宫的中国陶瓷藏品
图 大清驻美大使张彦宏赠送的青花瓷瓶
1898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年,也就是钻石禧年,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时任大清国驻美国大使张彦宏向维多利亚女王赠送青花瓷瓶。瓷瓶是传统的中国青花瓷,带有传统的陶瓷纹样,绘有莲花、牡丹和菊花。
图 宁钢《祥和》瓷瓶
图 宁钢《岁岁和合》瓷盘
在诸多藏品中,《祥和》的瓷瓶和名为《岁岁和合》的瓷盘是仅有的两件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因此特别受到关注。这两件作品的画面由中国传统的祥瑞图案组成,寓意吉祥康泰,采用高温色釉和粉彩结合的工艺,不仅图案精美,而且富具寓意。其中,《祥和》瓷瓶以五爪龙、祥云、荷花、仙鹤构成图案,以黄色为底色,一条巨龙飞腾在祥云之中,以此代表尊贵的皇权。同时,辅以荷花、仙鹤装饰,体现出国泰民安、欢乐祥和的寓意;《岁岁和合》瓷盘则以红色为背景,烘托出自然田园景色,荷花与仙鹤穿插在稻穗中,寄托了岁岁和合的美好祝愿。
问:您的《祥和》瓷瓶和《岁岁和合》瓷盘作为白金汉宫仅藏的两件中国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您有怎样的感受?
宁钢教授:
我倍感荣幸,并自觉责任重大。白金汉宫的这些藏品见证了近300年来中英两国的亲密关系,它们历史悠久且意义深刻。在此次习近平主席参观的众多展品中,陶瓷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不断传承与创新一直是我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这也是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的方法。
中国现代陶艺创新发展的根本是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又有别于传统,既要敢于尝试新的技法,主动尝试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风格样式去表现现代陶艺作品。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就是应该在文化自信中进步,在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理念中成长。
问:您对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有怎样的理解?
宁钢教授:
当前我国的国家战略是倡导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就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主动有所作为,去加入到书写中国故事的队伍中。
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上面临着两个问题,即传统的传承与自觉的创新。我在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与陶瓷艺术教育中,始终坚持将对传统的传承与对创作内容的拓展相结合。一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创新相融合。将传统陶瓷工艺技术与现代陶瓷新材料相结合,把中国传统的陶瓷材质做深度的传承。二是创新传统陶瓷艺术的多元发展局面。在陶瓷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样式,同时也借鉴吸取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元素,具有独特性,拓展陶瓷语言的表现力,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创作。
后记
英国女王对中国陶瓷的情有独钟与热爱,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越来越多的人,会喜欢收藏中国的陶瓷艺术品,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与欣赏。陶瓷的艺术魅力,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着现代文明的多元创新,彰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的民族特色。我们坚信中国陶瓷的艺术魅力是无限的,我们亦珍惜中国陶瓷的历史与未来。
作者:辛凤,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原文载于: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众号
上一篇:赋能|武定宇:用艺术点亮城市文化空间
下一篇:研学|漆艺的当代考量